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时作业7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 C )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解析:“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说明秦代任命官员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否则不予承认,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任命官员,不是官僚体系的变动,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选官标准,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考核后任命,不是任命后实施的考核,故D项错误。

2.下图所示选官制度的选官依据主要是( C )

A.品行 B.才学 C.门第 D.相貌

解析:图片所示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故C项正确;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依据不是品行、才学,更不是相貌,排除A、B、D三项。

3.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 B )

A.保障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 B.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C.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地方 D.主要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解析:根据“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科举制打破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地位,故排除

A项;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在中央,故排除C项;科举制形成于隋唐时期,故排除D项。科举制将读书考试与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故选B。

4.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据此可知,科举制( B )

人物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A.扩大了官吏来源 C.提升了人才素质

正式设立进士科 扩充国学规模,增加考试人数 增设殿试、武举 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B.得到不断发展完善 D.解决了考试的弊端 贡献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解析:从材料看不出官吏来源的扩大,排除;材料体现了科举制不断地进行规范,内容扩大了,说明科举制得到不断的完善,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出选拔出来的人才素质是否提高了,排除C;科举制是不断走向完善,故说“解决了考试的弊端”太绝对,排除D。

5.史学家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指出:“中国自秦以下,传统政治,论位则君最高,论职则百官分治,论权则各有所掌,各自斟酌。如汉代之选举,唐代以下之考试,皆有职司,其权不操于君。”在这里,作者认为自秦以下传统政治的特点是( B )

A.皇帝地位高而大权独揽 B.体现一定的分权原则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君臣共治,皇权削弱

解析:A与材料“其权不操于君”的意思不符,排除A;材料认为皇帝和百官各司其职,君主并非大权独揽,百官也掌握一定的权力,这体现了一定的分权思想,故选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以秦朝实行郡县制度为标志,排除C;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未出现君臣共治的特点,排除D。

6.《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唐朝此制( B )

A.民主政治色彩浓厚 B.保证了皇权独尊 C.确保中央集权加强 D.降低了行政效率

解析:从材料“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中可以看出,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皇权,故B项正确,D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调整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C项排除。

7.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 B )

A.弱化了宰相权力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导致了冗官现象

D.加强了权力制衡

解析:据材料“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决定政务有利于加快决策进程,提高行政效率,故B选项正确;分散宰相权力的是三省制,不是政事堂,故A选项错误;冗官现象属于宋代特点,故C选项错误;“权力制衡”多用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D选项错误。

8.唐中宗未经中书、门下省附印而私下封官,究竟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时称“斜封墨敕”。所封之官时称“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材料表明( D )

A.君主决策随意独断 B.时人有分权制衡的意识 C.中书、门下监察独立 D.时人有一定的制度观念

解析:“因其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表明当时人们认同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有一定的制度观念,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未经正式敕封手续而做官的人为一般人所看不起,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监察独立”错误,排除C。

9.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 B )

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实行分层决策机制 C.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解析:根据“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可知,唐朝实行分层决策机制,故B项正确;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递交皇帝‘划可’”表明门下省权力没有扩大,C项错误;材料表明小事由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皇帝掌握决策权,无法体现“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项错误。

10.唐初诏令,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唐玄宗又敕令,男15、女13,听婚嫁。其目的是( A )

A.促进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 B.促进男女平等观念的形成 C.打压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 D.恢复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小农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由唐初“男20、女15即要结婚成家”到唐玄宗时期“男15、女13,听婚嫁”可知,统治者降低婚嫁年龄,结合古代社会我国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降低婚嫁年龄有利于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正确;降低婚嫁年龄对男女平等观念没有影响,故B项错误;降低婚嫁年龄助长了早婚早育的传统风俗习惯,故C项错误;降低婚嫁年龄与政治统治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11.唐朝诗人韩愈描述了他到今天广东省阳山县当县令的情形:“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课时作业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C)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解析:“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odbb8kc3x1oirv327pb3jk4h7sgsg00pp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