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小抄(各部分重点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二单元 心理学二大分支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基础心理学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

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动的器官。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客本规律的探讨。 观现实的反映,主观的反映 研究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心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立,和对一般 正常成人 各种1879年冯特 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基本规律莱比锡大学 建立心理学实验室 的探讨;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二、应用心理学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是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学科。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心理学的三大特点 于哲学的范畴; 一、心理学既是一门年轻的科学,?19世纪中叶,由于对心理现象也是一门古老的科学。 的研究引进了实验的方法,才使 中的体验和情绪挖掘出来,加以

舒发,就能获得治疗的效果。 ?弗洛伊德还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

?认为人有自我的纯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本主义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二)认知心理学

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

?斯佩里的“割裂脑”实验证明: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和言语有关的,像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这些活动,左半球也占优势; 右半球是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像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和识别能力等占优势。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 通过对动物和人的二、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三、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一)认知? 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想象、言语等心理过程。 (二)需要和动机? 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 (三)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 ; 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四)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5)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心理过程和人格? ;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所以属于心理过程;?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 。 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的科学,并最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冯特 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 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的,因此它和以间接经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不同,应该用能够测定直接经验方法,即实验内省的方法 来进行研究。冯特用内省法研究了感觉、知觉、注意、联想等心理现象;提出了统觉学说(认为统觉就像是意识域的注视点)和情感三维说(认为情感包括愉快和不愉快、兴奋和沉静、紧张和松弛三个维度)?。 ?二、学派的纷争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如感觉、知觉、思维、情感等),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们用所谓内省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 ?2.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华生 这一学派认为,构造主义研究人的意识,而意识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研究意识很难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因而他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这一学派的观点也是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3.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认为整体大于部分的相加,因而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建立了完形心理学,或叫格式塔心理学派。 ?4.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如果人的某些本能不能得到满足,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就会导致精神疾病。把压抑到潜意识?它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四、研究心理现象的三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辩证发展原则 心理现象是发展变化的

心理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五、心理学研究的四方法? ?(一)观察法 ?(二调查法 :访谈法; 问卷法。 ?(三)个案法 (四)实验法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的功能:神经元有接受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神经元的分类: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三种。?

神经系统由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外周神经系统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称作神经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大脑; ?脑 由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大脑)构成; ?脑干 包括延脑、脑桥和中脑三部分。

?间脑 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四部分组成。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小脑 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 ?端脑 (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它中间的裂缝叫

反射活动的实验研究,发现了许多神经系统高级部位机能活动规律,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一)兴奋和抑制

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二)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三)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四)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条件反射的抑制 (二)扩散和集中 (三)相互诱导 (四)动力定型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的特征:直接性、个别性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皮肤感觉又包括触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它包括饿、胀、渴、窒息、恶心、便意、性和疼痛等感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380

纳米~780纳米(nm)之间的电磁波;?

听觉的适宜刺激16~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言语的声音:?1000Hz~4000Hz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知 觉(直接性、整体性)

基本特性: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 理解性

一、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和方位知觉;? 双眼视轴辐合:物体越近两只眼睛视线所组成的辐合角越大;物体越远辐合角越小?

双眼视差:两只眼睛相距大约65毫米的距离,两眼视网膜上形成的两个略有差异的视像叫做双眼视差。

二、时间知觉 三、运动知觉

有时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 。 四、错觉

种类:线条长短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大小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等。 第四节 记忆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 的事件的记忆;? 情绪记忆: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语义记忆:又叫语词–逻辑记忆,是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动作记忆: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记忆的?三个过程

?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

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又叫再现;?

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 记忆的特征

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可叫表象。 表象的四特征:

直观形象性; 片段不稳定性; 可操作性; 概括性 表象的三作用

积累感性知识 为想像提供素材

?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二)抽象与概括 思维的种类

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原型启发;定势。 ?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一)言语运动中枢:又叫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说话迟钝,听懂,能写能认,说话不连贯?

(二)言语听觉中枢:发生的失语症叫接受性失语症; 能听到声音不辨语音,不理解字词?

(三)视觉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读症; 能看到不理解 (四)书写性言语中枢:这种失语症叫失写症。不能写字,画画 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例子。?

?(二)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分为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和幻想。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种类

(一)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 意,又叫无意注意;

?(二)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有意注意。它是在无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三)随意后注意:一种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有意后注意,它一般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需 要

自然需要与社会需要 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 动? 机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激发动机的因素 内驱力、诱

因、需要、情绪 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兴趣爱好) 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定势:人的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以满足的;?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的越早,关系到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需要 ; 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的越晚,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所以这些需要又叫生长需要 。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三)组织功能?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

?情绪和情感对记忆的影响; ?(四)信号功能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 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的外周?

?坎农-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坎农认为,情绪变化快而生理的变化慢;? 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传至丘脑,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沙赫特的情绪认知理论 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提出,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

机;?

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两极性 一、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这种度量可以从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几方面来进行;

二、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 (一)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二)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三)强度有强和弱的两极 (四)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的种类各家有不同的分法,近代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一)?准备阶段

?动机冲突一般有四种形式 ?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双重 趋避式冲突 (二)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一)意志的自觉性 受暗示性、武断从事 (二)意志的果断性 优柔寡断、卤莽草率 (三)意志的坚韧性 退缩、动摇、执拗、固执 (四)意志的自制性 任性、怯懦 第九节 人格 人格的特性?

?(一)独特性 (二)整体性 ?(三)稳定性 (四)功能性 ?(五)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包含的是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前者是指人格的动力,后者是指个体之间的差异;

?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第二单元 能力 能力的分类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

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按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

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 二、能力结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二)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智力的三个维量:操作方式、操作内容、操作产品)?

?四、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的因素

(二)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体型说 血型说 激素说

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基本过程:兴奋、抑制

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气质的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反应的敏捷性、可塑性、情绪的兴奋性、指向性?

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性格?

?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一、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把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 ,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

,遵循现实性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 ,遵循道德原则。

二、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 容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三、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卡特尔、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五因素模型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即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个人特质分为三类,即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认为,在构成人格的特质中包括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卡特尔还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卡特尔找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并椐此编制了―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三)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维度理论?

艾森克把许多人格特质归结到几个基本的维度或类型上 :内外倾、神经质 、精神质 ;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行为 1. 习得行为 2. 亲社会行为 3. 反社会行为 4. 人际合作与竞争 5. 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B = f( P , E ) B 行为,P 个体,E 个体所处的情境,f 函数关系 勒温 社会刺激 → 社会心理 → 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 个体层面 2.人际层面3.群体层面 4.社会层面 社会心理学简史 二战后,社会心理学表现出的特征1. 研究领域拓宽。 2. 理论向多元化发展, 提出许多 ”小理论”。 3. 开展了应用心理学的研究。 4. 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原则: 1.价值中立原则 2. 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观察法: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二、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 三、档案法:四、实验法: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 社会化的分类 1.语言社会化2.性别角色社会化 3.道德社会化 4政治社会化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社会角色的分类: 1. 先赋角色与成就角色 2. 规定角色与开放型角色 3. 功利型角色与表现型角色 4. 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的结构: 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 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自我概述的形成: 生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心理自我 影响自尊的因素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知觉 人际知觉;社会知觉 ;自我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的经验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的主要作用 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因与外因 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 可控原因与不可控原因 控制点理论:(美) 罗特 外控者:(不符合社会期待) 内控者:( 符合社会期待) 归 因 原 则 不变性原则 海德 折扣原则 凯利 协变原则 凯利 个体归因时需要考虑的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 共同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 若 特异性、 共同性、一致性 都高, 外归因; 若特异性低、共同性低,一致性高, 内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 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活 2、指向 3、维持 4、调解 主要的社会动机 1、 亲合动机2、 成就动机 3、 权力动机4、 侵犯动机 5、 利他动机 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 影响亲合的因素 情境因素 情绪因素 出生顺序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 目标的吸引力 2. 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3. 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侵犯行为构成 1.伤害行为 2.侵犯动机 3.社会评价 侵犯:1.反社会的侵犯(狭义的侵犯)2.亲社会的侵犯3.被认可的伤害行为 侵犯的原因 1、本能论的解释 弗洛伊德: 人有生本能 和死本能。 洛伦茨: 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 2、挫折-侵犯学说 多拉德 米勒

伯克威茨 3. 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班杜拉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 情绪的唤起水平 2. 道德发展水平 3. 自我控制能力 4. 社会角色与群体 5. 大众传媒的影响 利他行为影响因素 1. 外部因素 2.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 1. 社交焦虑2. 嫉妒 3. 羞耻4. 内疚 态度的特点:

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态度的ABC模型) 1.认知成分 (C) 2.情感成分 (A) 3. 行为倾向成分 (B) 态度的功能 工具性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 认知功能 态度的属性 1. 方向2. 强度 3. 深度4. 向中度5. 外显度 态度的形成 (美) 凯尔曼 1.依从2.认同3.内化 态度转变影响因素 1. 传递者的威信 2. 传递者的立场 3. 说服的意图 4. 说服者的吸引力 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 信息差异2. 畏惧 3. 信息倾向性4.信息的提供方式

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态度与信念2.人格因素 3.个体的心理倾向 情境

1.预告警告 2.分心3.重复 态度转变理论

(一)海德 平衡理论

(二)费斯廷格 认知失调论 (三)霍曼斯 社会交换论 态度测量

1. 量表法2. 投射法 3. 行为反应测量法 沟通的结构

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 与 背景 沟通的功能 2、支配需要 3、情感需要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 2、相似性 3、互补 4、外貌5、才能 6、人格品质 人际互动的形式 合作 竞争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多伊奇 ) 从众类型

1、真从众 2、权宜从众 3、反从众

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 2、对偏离的恐惧 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1.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 人类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儿童尚不能判断,直接行为的后 语言、动作、感知能力: 0~6岁 果; 秩序: 2~4岁 2.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岁~8、细微事物 : 2~6岁 9岁) 书 写: 3.5~4.5岁 受儿童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 阅 读: 4.5~5.5岁 配,依据行为的物质后果,不考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 虑行为者的动机 普莱尔 3.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 后) 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受儿童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 1957年,美国的《心理学年鉴》 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权。 理学》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式 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横断研究、纵向研究、交叉研究 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 1.获取信息

2.思想交流、情感分享 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 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

5.协调群体行动、提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人际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上行沟通与下行沟通 3.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4.单身沟通与双向沟通 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沟通网络

(一)正式沟通网络

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

(二)非正式沟通网络

流言式、集束式、偶然式、单线式

体语沟通

1、目光与面部表情 2、身体运动和触摸 3、姿势与装饰 人际距离

1.亲密距离0—0.5米 2.个人距离0.5—1.2米 3.社交距离1.2—3.5米 4.公众距离3.5—7.5米 人际关系 特点:

1. 个体性 2.直接性 3.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自我暴露程度的四个水平 1、情趣爱好方面 2、态度 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 4、隐私方面

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4、平等原则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舒茨的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 三种基本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3、群体凝聚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 2、个体人格因素 3、情境的明确性

模仿意义:学习的基础/适应作用/促进群体形成

塔尔德《模仿律》

下降律/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社会感染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性

社会感染的分类:个体间、大众传媒 大型开放群体

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爱情 夫妻关系的类型

1. 爱情型2. 功利型

3. 平等合作与分工型4. 建设型 家庭: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

家庭的特点:

1.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 2.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 3.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 家庭结构要素

1、家庭成员的数量

2、代际层次3、夫妻数量 家庭结构模式

1. 核心家庭2. 主干家庭 3. 联合家庭4. 其他家庭 家庭的功能

1. 经济功能2 性的功能

3. 生育功能4. 抚养赡养功能 5. 教育功能6. 感情交流功能 7. 休闲与娱乐功能

发展心理学 心理发展五个基本性质

1、方向性和顺序性2、不平衡性 3、普遍性和差异性

4、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 5、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提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横断研究优点:大样本、大资料、低成本 缺点: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的因果关系;组间异可能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纵向研究优点:便于了解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便于发现心理变化中的因果关系 缺点:样本少且易流失;时间长,产生新变量;反复测量,易导致重复效应;成本高 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单因素论: 1.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 2.环境决定论 华 生 二因素决定论 施太伦 (德国) (相加)。 吴伟士 (美国) (相乘)。 相互作用论----皮亚杰 在人的心理发展中,遗传与环境 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制约关系,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遗传与环璋的相互作用 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各主要派别的心理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4.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和心理发展观 5.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的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心理发展阶段说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动作思维水平 前运算阶段(2~6、7岁) 表象思维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依靠具体经验支持的逻辑思维水平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

幼年期(4~7岁,幼儿园阶段)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 童年期(7~12岁,小学阶段):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 青少年期(12~18岁,青春期):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成人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方式:观察学习 替代强化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四个指标: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 3、形成新质的心理结构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的最佳期限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婴儿期的年龄范围-----0~3岁 婴儿动作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1、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2、婴儿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3、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空间认知的发展4、婴儿动作发展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向分化动作发展 2.从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发展、、 3.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2)近远原则 (3)大小原则 婴儿主要动作的发展 1手的抓握动作 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动作, 通常在5~6个期间出现。 2独立行走 空间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 (2)深度知觉 (3)方位知觉 思维的特点: 1.直观性和行动性 2.间接性和概括性 3.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4.思维的狭隘性 5.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 言语发展的理论 1.后天学习理论 强化说:操作条件反射,强化, 斯金纳 社会学习说:选择性模仿 班杜拉 2.先天成熟理论 普遍语法、语言获得装置LAD 乔姆斯基 3.环境和主体相互作用理论 皮亚杰 婴儿言语的发展 词汇的发展 1~1.5岁50左右; 3岁 1000左右 句法的发展 1~1.5岁关键期,3岁末全部语法规则 气 质 托马斯和切斯 容易抚养型,抚养困难型,发展缓慢型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鲍尔比 1.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3. 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自我意识的发展 1、主体我的发展 (5~15月) 2、客体我的发展 (15~24月) 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关于游戏的理论 精力过剩论 精神分析论 .婴儿的游戏特点 1岁以内的婴儿游戏是成人-婴儿游戏 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 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 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 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 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 婴儿期的主要特点。 2.平行游戏 幼儿初期的游戏。 3.联合游戏 一般属幼儿中期和末 期的游戏。 4.合作游戏 始于幼儿中期。 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1.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2.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3.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 4.培养健全的人格 5.增强体质 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1.无意识与有意识记 无意识记占主导,有意识记较薄弱;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容易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意义记忆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两种记忆均随年龄而增长;两种记忆互相联系。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形象记忆占主导地位;词语记忆薄弱;两种记忆效果都随年龄而增长;词语记忆的发展速度高 于形象记忆。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视觉复述策略 特征定位策略 复述策略 思维的发展主要特征: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思维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发展。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3.具有符号功能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 成人---独立2.外部---内在 3. 简单---具体4.主观---客观 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 运动抑制 情绪抑制 认知活动抑制 延迟满足 道德发展包括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绪发展和道德行为发展 。 同伴交往的作用 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 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

格、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1、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具有一定程度被动性和强制性 记忆的发展

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位。

1、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有意识记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上的一个质变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1、复述 2、组织

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3、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 思维形式的发展特点 1.概括能力的发展

概括水平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

2.推理能力的发展

3.新的思维结构的形成 (1)掌握守恒

(2)思维具有可逆性 (3)补偿关系认知

4.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1)类别体系化 (2)序列化自我评价的特点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2.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自我评价的内容逐渐扩大和深化

4.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 1.短期游戏伙伴关系 2.单向帮助关系 3.双向帮助关系

4.亲密而又相对持久的共享关系 展的矛盾性

儿童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

2.心理断乳与精神依赖之间的矛盾

3.心理闭锁性与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4.成就感与挫败感的交替 青春期记忆的主要特点 1.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的运用机械记忆。

2.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3.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思维的发展

1.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2.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是开始逻辑思维的主要特点之一。 自我意识的发展

1.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 2.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

3.十分关心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

情绪变化特点

1.不能自我控制的情绪波动 2.青春期躁动

青年期年龄范围17、18~35岁 智力的发展

卡特尔:把智力的构成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思维的发展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 第三阶段:约定性阶段。

自我意识的修正依据两个方面:一是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二是来自他人的评价。

影响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2.受社会因素的影响 3.属于个人因素

影响青年人工作或职业选择因素:

1.家庭因素2.教育和智力水平 3.性别 4.人格

中年期一般指35或40岁~60岁或65岁

女性更年期发生在45~55岁之间,一般持续8~12年

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后 老年丧失期观:

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色、生活价值的丧失 毕生发展观

老年期人格的变化 1.不安全感2.孤独感 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5.趋于保守 6.回忆往事 库伯勒-罗丝 死亡过程 1.否认2.愤怒3.讨价还价 4.抑郁5.接受 变态心理学

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等。

变态心理学学科简史

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希波克拉底)认为: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是大脑受损

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小抄(各部分重点全) 

第二单元心理学二大分支人的心理的本质:一、基础心理学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动的器官。能动的反映,心理是客本规律的探讨。观现实的反映,主观的反映研究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心理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立,和对一般正常成人各种1879年冯特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基本规律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的探讨;科学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nxyu40dym8mpoj7ogz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