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后背诵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同时理论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需要遵循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发展次序,遵循客观事物在现实中的实际地位。

逻辑和历史方法统一理论,不仅要求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还需要对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修正,抛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和非本质的事件,去反映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流的东西,要抓住主流的东西,最少的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就要从事物成熟的、典型的形式出发去考察事物的发展进程,弄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揭示这些矛盾及矛盾各个方面的内在联系,认清这些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整体发展中的地位、作用。

六、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合理形态?

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称为\合理形态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是以新世界观、新方法论和思想史新成果的三重身份而出场的。合理形态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具有相互构成的关系,因此在本质上就是新世界观;合理形态辩证法旨在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从而是马克思批判活动总的方法论;合理形态辩证法是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产物,奠基于\合理即现实\的哲学遗产之中。

一、“合理形态辩证法”作为新世界观: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致 在对马克思合理形态辩证法的理解中,首先要确认的一点就是其唯物主义基础的实质不是直观唯物主义,而是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人的感性活动作为解释原则来看待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眼光中的世界,不是一个与人的活动无关的自在世界,而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人化的自然。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根基的辩证法,就不再是脱离人的具体活动而存在的抽象公式,而是由人的活动所内在构成的、以概念运动来反映现实运动的理论形态。

马克思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不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同时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构成要素,在思想史的发展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发育的功能。二者在马克思新哲学的生成过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这个意义上说,合理形态辩证法也就是新世界观本身。如果说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那么反过来说同样成立,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发挥应用以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为基础。

首先,从历史唯物主义到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侧重从存在论根源上揭示合理形态辩证法的现实基础,意在指明辩证法不是游离于人的历史活动之外的数学公式,而是以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结构来源和运动节律。同时,历史唯物主义对辩证法的这种“奠基”,本身就是以辩证法来进行“后思”的结果,所以不能机械地说先有历史唯物主义再生发出辩证法。其次,从辩证法到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基础,特别表现在马克思从黑格尔的逻辑学中发现了新世界观的萌芽,即黑格尔概念自我发展的形式表征了世界本身的生成性质——辩证特征。马克思将概念辩证运动的神秘性解密为世界在人的实践中的历史生成。辩证法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发挥,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从世界观到方法论的具体转化,以《资本论》创作为集中体现。但这种应用不是“外于”而是“等于”历史内容的展开,所以,也不能机械地说先有辩证法再生出历史唯物主义。

二、“合理形态辩证法”作为批判的总方法:贯穿马克思哲学活动的思想灵魂

合理形态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本性,但这种彻底性决不是一种主观态度、个人偏好或空洞口号,而是由其理论性质所决定的。合理形态辩证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根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中的一切存在都不具有绝对自明性、神圣性、天经地义性、理所当然性。神不具有神明性,因为它是人脑的产物;资本不具有神明性,因为它是人手的产物。可见,正是历史唯物主义这种新的世界观为马克思提供了敢于和应于批判一切的内在信念。也正因如此,合理形态辩证法就实现了从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

合理形态的辩证法作为批判活动的总方法,是贯穿马克思理论活动的思想灵魂。从青年时代到成熟以后,马克思始终以彻底的、批判的辩证法作为理论活动的根本原则。正如他说:“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在马克思所从事的哲学批判当中,把辩证法从黑格尔的神秘形式转化为合理形态,是全部问题的关键。所谓神秘形式,即以思维、意识、精神这些现实世界的副本作为概念运动主体的辩证法形式,它所作出的批判只是在与现实的影子进行斗争;所谓合理形态,即以人的历史活动及其产物——即现实世界的正本作为概念运动主体的辩证法形式,它所作出的批判才是彻底的、指向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斗争。只有将辩证法从神秘形式转变为合理形态,才能真实地解释世界,进而现实地改变世界。

三、“合理形态辩证法”作为哲学史发展的结晶:马克思对黑格尔“合理即现实”命题的批判继承

马克思的辩证法由神秘形式走向了合理形态,也就是直言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命运。前面提到,合理形态辩证法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或思想家的个人态度,而是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归根到底不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或某个杰出人物,提出了推翻现存社会的革命主张,而是历史运动的规律中就内在地包含着现存社会一定要走向灭亡、新的社会一定要取代旧的社会的铁的逻辑。当然,这种逻辑不是由力学规律来保证,而是由人自己的历史活动规律来保证的。马克思公开承认自己是大思想家黑格尔的学生,而他的辩证法对老师的根本性发展,就在于以合理形态的辩证法取代了神秘形式的辩证法,使黑格尔“现实即合理,合理即现实”哲学命题的隐蔽意义完全彰显出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没有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总之,马克思所说的辩证法的“合理形态”,针对的前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形式”。黑格尔的辩证法之所以陷入神秘形式,有两个基本的原因,一是他以纯粹思维作为概念能动性的本体,从而使辩证法的否定性无法落实在改造客观现实方面;二是他庸人的、隐晦的政治立场,使得官方能够断章取义地理解和利用他的辩证法,从而使辩证法走向了批判现存事物职能的反面。所以,当马克思强调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时,实现的也是这双重的转换,一方面以人的历史活动为概念的辩证运动作为本体论基础,一方面强调否定、运动、批判的革命向度才是辩证法的本质。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就是对黑格尔“理性即现实”命题的批判继承——以人的感性活动的力量使现存世界革命化。

七、说明历史主义方法与历史性方法的异同及如何恰当处理二者关系?

历史主义,是与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主义相对立的,用历史的观点评价历史现象的,注重研究对象的起源、演化和发展状况的研究态度。历史性,是当下性、此时此地、一种被抛性,它显示的是研究者、研究对象和研究活动无法回避的、先定的历史情境。

(1)历史主义和历史性的主要差异如下:

首先,历史主义是关涉经验世界的事实在时间中的展开;而历史性是先于经验的,是经验世界得以展开的前提。

其次,历史主义导致对研究对象的历史起源的崇拜和回溯;而历史性漠视起源问题,注重研究者何以在此,涉及其研究活动之前已先行地植入的历史境遇。同时,注重研究对象得以展示的历史境遇分析。

再次,历史主义关心“时间在先”;而历史性关注“逻辑在先”。

最后,历史主义崇尚抽象的研究态度,对研究对象与人的活动分离开来(自然/人);而历史性崇尚具体的研究态度(人化的自然界,认识前结构),强调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先行性,以生存实践活动为媒介研究一切对象。

(2)历史主义和历史性的有以下联系; 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历史主义有其存在的理由。在研究各种经验事实时,为了弄清楚这些事实的来龙去脉,向开端追溯是必要的,但仅限于历史主义的思维方式又是不行的,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总是不断地驱使我们往回追溯,从而遗忘了对研究者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本质的反思和历史性的澄明。这种抽象的态度往往会把整个研究导向纯学理的、与生活世界无关的方向。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历史性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是任何研究活动都无法回避的。如果说历史主义体现在研究的过程中,那么历史性则体现在对研究的前提的先行澄明上。不管研究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这一前提是始终存在的。然而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性的领悟上是不够的,在历史性澄明之后,就需要进入经验性的研究过程。不与经验性的东西相接触,历史性就仅仅是一种可能性的东西,因为它无法展示出来。 (3)如何处理关系:

重要的是把历史主义和历史性统一起来。在二者的统一中,历史性是基础,是任何研究活动先行澄明的前提。历史主义则是我们在梳理经验材料时不可或缺的方法。不应用历史主义取代历史性,否则将造成理论的混乱;也不能用历史性代替历史主义,否则将缺少研究的方法。

八、在历史与实践的视域下如何理解马克思对诠释学的“哥白尼式的

革命”?

马克思创立了一种独特的理解和解释理论,学界将称其为“实践诠释学”,他的这一理论在诠释学的发展史上理应占据重要的地位。

这种独特的理解和解释理论,包含以下主要内部: (一)实践活动是全部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础 1、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都起源于实践

理解的三个条件:理解者生存在世;理解者具有健全的理智;理解活动通过语言来进行。马克思告诉我们,这三个条件都是在维持自己的生存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

2、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内容都是指向实践的

首先,一切观念、理论、文本,从内容上看,都是指向实践活动的,即使是神秘主义的东西,比如原始人普遍信奉的自然宗教、巫术和深化,归根到底也是以一定实践活动为蓝本的;其次,后人要准确地理解前人留下的观念、理论和文本,必须先理解前人置身于其中的实践活动。

3、一切理解和解释的功能总是服务于人的生存实践的 从历史上看,差不多每一个阶级在起来革命时,都把本阶级的利益解释成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否则就不能动员全社会大多数成员参加该阶级的社会革命。

(二)历史性是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现实的人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所从事的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历史性必然会导致理解和解释的历史性。其一、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式因此而具备自己的独立性外观;其二,在物质实践活动中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其思想和观念也必然在理解和解释活动中占支配地位;其三、近代社会的生产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异化这一历史特征也必然赋予近代社会以来的各种理解和解释活动以深刻的影响,如商品拜物教。

(三)意识形态批判是正确地进入诠释学循环的道路 诠释学循环的核心内容是:文本期待解释者做出客观的解释,但任何解释者在解释文本之前已有先入之见,这种先入之见是由理解的历史性所造成的,是无法回避的。马克思的贡献在于为正确地进入诠释学循环指明了道路,那就是意识形态批判。他认为一定时期的意识形态构成该时期理解和解释活动的总背景,构成了理解者和解释者的先入之见的基础和源泉。要跳出意识形态,就只能退回到生存实践活动的地平线上去,确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对语言独立王国的解构

古典诠释学和当代诠释学的一个通病是把语言视为独立王国,从而把全部理解和解释活动都封闭在这个独立的王国之中。马克思的贡献在于提示了语言在人类生存实践活动中的起源,把诠释学从封闭化的、神秘的语言世界中解救出来,并促使人们去探讨语言在经验世界中之所指,即认识语言的实践功能。

(五)新的诠释方法的引入

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不仅意味着本体论的革命,同时也意味着方法论上的改弦更辙。马克思的诠释学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条:

1、还原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肯定了两种文本的存在:一种是有待于理解和解释的观念文本,另一种是现实生活意义上的文本,亦即是观念文本所意指的现实生存实践活动。还原法就是从第一种文本追溯到第二种文本。也就是从观念文本追溯到实践

文本,从观念下降到现实世界,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找到理解观念的世界的钥匙,它一开始就把理解和解释活动看成开放的。它启示我们,只有走出观念文本,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本身。

2、考古法。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理解者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本质达到批判的理解的基础上,他才能真正客观地理解以前的文本。这种方法是敞开的,它着眼的不是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而是整个理解活动的前提——理解者对自己的历史性的批判性的认识。只有在逻辑上先行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文本的客观解释才是可能的。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诠释学把实践概念引入到一切理解和解释活动的基础的层面上,从而完成了诠释学发展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不是从观念的文本出发来理解并解释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相反,是从人的生存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并解释一切观念的文本。

九、描述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的几种主要方法,评价其理论研究?

(一)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不仅意味着本体论的革命,同时也意味着方法论上的改弦更辙。马克思的诠释学方法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条:

1、还原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肯定了两种文本的存在:一种是有待于理解和解释的观念文本,另一种是现实生活意义上的文本,亦即是观念文本所意指的现实生存实践活动。还原法就是从第一种文本追溯到第二种文本。也就是从观念文本追溯到实践文本,从观念下降到现实世界,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找到理解观念的世界的钥匙,它一开始就把理解和解释活动看成开放的。它启示我们,只有走出观念文本,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本身。

这种还原法在历史学的诠释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能使历史学家根据流传下来的文本,复制出文本所意向的、早已湮没无闻的实践生活方式。

2、考古法。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理解者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的本质达到批判的理解的基础上,他才能真正客观地理解以前的文本。这种方法是敞开的,它着眼的不是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而是整个理解活动的前提——理解者对自己的历史性的批判性的认识。只有在逻辑上先行地解决这个问题,对文本的客观解释才是可能的。

考古法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逆溯法:马克思对社会存在、意识,尤其是经济观念和范畴的研究,并不是按照从古至今的自然发展顺序来进行的,而是从今溯古逆向进行的。意识考古学的出发点是“考今”,可以说不理解今天,就无法解释过去。

归化法:即意识向生活的还原。既然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存在也就是人们的生活过程,因此就可以通过归化法,揭示出古代各种意识形式背后的真实生活。

去蔽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式的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是用幻想的联系来歪曲、掩蔽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联系。在对有阶级存在的社会意识的研究中,这一方法表现为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的意识考古学本质上是批判的考古学,其核心表现为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最后背诵版

同时理论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需要遵循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发展次序,遵循客观事物在现实中的实际地位。逻辑和历史方法统一理论,不仅要求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还需要对事物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修正,抛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因素和非本质的事件,去反映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主流的东西,要抓住主流的东西,最少的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就要从事物成熟的、典型的形式出发去考察事物的发展进程,弄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mj0b74eej0wk4t3v4f03ibqw7s1q700thk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