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3)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5)教师的劳动具有社会性 2)教师的劳动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 4)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2.请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教师的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一)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在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这四个方面的素养。它的内容包括:①依法执教 ②爱岗敬业 ③热爱学生 ④严谨治学 ⑤团结协作 ⑥尊重家长 ⑦廉洁从教 ⑧为人师表 (二)知识修养(见教材):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三)能力素养 (见教材):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3.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4.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自我调控能力。 5.教师要确立什么样的现代教师观? 1、教师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教师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5、教师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2、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6.试述现代学生观的基本内容。 (1)学生是具有独特性的未成年人。 (2)学生是蕴藏着巨大潜能生成性的人 (3)学生是能动的具有自主性的人 (4)学生是整体性的人 (5)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人。 (6)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 7.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和途径。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知识的拓展 (3)专业能力的发展 (4)专业自我(Professional Self)的形成 从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自我教育。 8.持“教师中心论”的人,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

教师中心论的分析: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首先,它只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其实,如果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把学生当做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自身的“舵手”作用也无法真正实现。 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学生的客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客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9.持“儿童中心论”的人,把学生看做“太阳”,而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试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简评这个观点。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首先,它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对象。 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展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 总之,我们既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10.试述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及其建立发展的方法。 (1)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2)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八章 课程 1.课程的含义、课程类型及其含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及其获得过程,这一经验的 获得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学校情景中以间接地,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不同的教学科目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2.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含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主要依据。 2.课程标准

学科课程标准即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3.教材 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第九章 教学理论(上) 1、试述教学的含义、主要作用和主要任务。 1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有哪些? (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二)认知教学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 3、试述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项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在教学中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 (3)贯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应注意两个问题 2.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3.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2)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 (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4.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1)教师在教学活功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教学活功的主体 4、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那几个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 (一)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五)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5、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有哪些? (一)程序教学模式 (四) 暗示教学模式 (二) 发现教学模式 (五) 范例教学模式 (三)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6、常用的教学原则有那些?试述其基本涵义及其贯彻要求。 (一)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实物、标本、参观及图片、模型等)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电视、录像、幻灯等);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指导观察、提问引导及答疑);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生动讲解、形象描述——给学生感性知识形成生动表象) (二)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的悬念、教师的做法等); ②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少而精”,起到“点”和“拨”的作用; ③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提问、激疑启发思维、因势利导使认识深入); ④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发扬教学民主(师生关系民主、民主各谐的教学气氛,不要搞一言堂); 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三)循序渐进原则 :指在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 (又称系统性原则) 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但不要照本宣科);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非平均用力、面面俱到); ③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④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四)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的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①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②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加强知识的巩固 ,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在学习新知识,更新改组旧知识中巩固,非原地走 ; ③重视组织各种复习(类型:学期开始时的复习、经常性的复习、阶段性复习、期末的复习)。 (五)量力性原则: 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六)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基础。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④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在传技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③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八)因材施教原则 :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①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②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③正视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的特长,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专家特殊指导、课外活动、有关竞赛、开设一定选修课及充许跳级等)。 第九章 教学理论(下) 1、教学方法含义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一) 概念: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二)指导思想:注入式和启发式,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2、常见的教学方法有那些?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指以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亦叫问答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完整版)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全部(最全最详细)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1.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3)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5)教师的劳动具有社会性2)教师的劳动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4)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2.请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教师的素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一)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在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这四个方面的素养。它的内容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mg88728ua6ksx797jw59jajr88ky400wy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