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②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列(比例失调,资源浪费) ②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垄断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③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导致两极分化)

4、货币的产生 (1)定义: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形成过程:四个阶段

简单的价值形式(一物换一物)——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物与多物交换)——一般价值形式(某物作为交换的固定等价物)——货币(金、银等)

(辨析: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的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思考:货币除了以上五种职能外,还有什么重要职能? 5、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实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作用:

第一,决定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第二,是商品经济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 第三,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劳动力成为商品

(2)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劳动力成为商品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 第二,劳动者一无所有

(2)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 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本人、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受教育和训练所需费用。) 一是维持工人的生存所需要的费用 二是维持工人家庭生存所需要的费用

三是培养工人劳动能力所需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②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创造价值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一,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剩余价值的生产 1、资本的内涵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3、剩余价值的生产

4、资本积累、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5、工资与剩余价值分割 1、资本的内涵

(1)资本的定义: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是资本 (2)资本的本性:资本的唯一本性,就是无限增殖自身 一旦有适应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 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 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 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

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3)资本的深层本质:资本不是物,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剥削)关系 (4)分析货币与资本的区别

流通公式:商品流通形式:W—G—W 资本流通形式:G—W—G’

(5)资本总公式 G—W—G’其中, G’ = G +? G ΔG表示原预付资本的增加额。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划分标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叫做不变资本(C)。

(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使预付资本的价值发生了变化,叫做可变资本(V)。 (3)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 第一,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3、剩余价值的生产 (1)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 一般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创造新的使用价值 价值形成过程:商品价值的形成

(2)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

②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 剩余价值率m’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公式: 4、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1)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 促进 资本积累 促进 扩大再生产

(2)资本循环

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些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是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货币资本循环 生产资本循环 商品资本循环 货币资本循环

(3)资本的周转

① 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 ② 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周转的次数。 一年的时间(U) 与周转速度成正比 周转次数(n) =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周转时间(u)

周转时间

周转速度

周转次数

③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固定资本

生产资本的构成

流动资本

④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4)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的资本购买雇佣工人,不仅要再生产出他的工资的等价物,而且还必须为资本家创造新的剩余价值。 5.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割

(1)工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工资的两种形式: ① 计时工资 ② 计件工资 (3)新劳动法

(2008年1月1日实行) (3)剩余价值的分割

(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第一阶段:危机 第二阶段:萧条 第三阶段:复苏 第四阶段:高涨 三、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 (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全球化的实质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什么是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在生产过程 (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3、垄断资本输出的三种形式 (1)借贷资本输出 (2)生产资本输出 (3)商品资本输出

4、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利”字当头,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全球化的内涵 (1)经济全球化 (2)政治全球化 (3)文化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资本全球流动) ① 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② 表现: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③ 动因

首先,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最后,经济体制的改革

④ 意义: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目前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2)政治全球化(国际关系)

从“帝国主义”到“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 (3)文化全球化(意识形态) 2、全球化的实质 (1)资本的全球化 (2)人的存在方式转变 (3)全球化风险

3、反全球化 对待全球化的三种态度:赞成、反对、观望 4、对全球化的质疑:谁的全球化?

(1)全球化是一种客观事实还是一种主观虚构?

(2)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

(3)除了经济全球化外,是否还存在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 (4)全球化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利达还是弊大? (5)中国对参与全球化应当采取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 (6)全球化是西方化还是现代化?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形态 (1)赌场资本主义 (2)数字资本主义 (3)涡轮资本主义

2、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 (1)生产方式 (2)剥削方式 (3)阶级结构 (4)统治方式

四、资本主义的未来命运 1、全面胜利论 2、必然灭亡论

3、与社会主义“趋同论”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1)任何社会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 (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

(3)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 一、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1、空想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

(1)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基本思想:私有制是社会贫富两级分化的源,主张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没有阶级差别、社会组织生产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社会等。

(2)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主要观点:

①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特权和阶级差别,建立人与人之间政治权利和个人社会地位真正平等的完善的社会制度; ②主张依法治理国家和社会,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对自己的理想制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③为了防止人因为贪欲而堕落,主张限制生产和消费,实行禁欲主义和绝对平均主义。

(3)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缺陷

①认识到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 。 ②提出埋葬资本主义,却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

③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2、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 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1、列宁时期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2)新经济政策(1921-1924) (3)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初步探索

首先,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 再次,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②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列(比例失调,资源浪费)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垄断发生,阻碍技术进步)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导致两极分化)4、货币的产生(1)定义: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形成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l26y5vhn29ersa9pruq6ksx797jw500wm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