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药学总论习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药学总论习题

选择题

A型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

1.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 《新修本草》 C. 《证类本草》 E. 《神农本草经》

2.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 A. 《本草经集注》 C. 《神农本草经》 E. 《本草纲目》 3.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

B. 公元前二世纪

A. 公元前五世纪 E. 公元五世纪

4.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 A. 《证类本草》 C. 《本草拾遗》 E. 《本草经集注》 5.

《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 A. 675 种 B. 365 种 C. 844 种 D. 921 种 E. 730 种 6.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 苏敬 B. 李 C. 李时珍 D. 陶弘景 E. 唐慎微 7.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 A. 《证类本草》 C. 《本草求真》 E. 《滇南本草》

8. 能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是: A. 炮制、配伍 B. 配伍、服法 C. 炮制、服法 D. 煎法、服法 E. 以上均不是

9. 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 A. 提高疗效 C. 便于服用

B. 改变药物性能 D. 改变药物作用部位

B. 《唐本草》 D. 《本草拾遗》 B. 《新修本草》 D. 《本草纲目》 B. 《本草拾遗》 D. 《新修本草》 B. 《本草纲目》 D. 《本草求真》

C. 公元二世纪 D. 公元四世纪

E. 消除或降低毒性

10. 能发散或有芳香气味 (含挥发油 )的药物 ,在煎煮时宜: A. 先煎 B. 久煎 C. 包煎 D. 另煎 E. 不宜久煎

11. 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 A. 修制 B. 水制 C. 火制 D. 炮制 E. 水火共制 12. 下列除( )外 ,均是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方法? A. 炮制 B. 配伍 C. 剂量 D. 煎法 E. 服法 13. 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是:

A. 以四气五味为基础,以所治病为依据。 B.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

1 / 14

C. 以药性为基础,药效为依据。 D. 以治法为基础,脏腑为依据。 E. 以药味为基础,脏腑为依据。

14. 大戟、甘遂、川乌、巴豆等药物内服需炮制,其目的在于:

A. 降低或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

B. 改变药物性能 C. 提高疗效 D. 便于服用 E. 扩大用药范围

15. 辛味药治气血阻滞之证是取其 :

A. 发散之功 B. 宣泄之功 C. 行气血之功 D. 开窍之功 E. 宣发之功 16. 酸涩味药治遗尿、遗精,是取其:

A. 补益之功 B. 固涩之功 C. 软坚之功 D. 固气之功 E. 缩小便之功 17. 甘、淡,寒的药物多具有:

A. 清热生津 B. 清热利尿 C. 清热凉血 D. 清热燥湿 E. 清热解毒 18. 下列除( )外,均是甘味药的作用: A. 补益 B. 和中 C. 缓急 D. 固涩 E. 调和药性 19. 下列除( )外 , 均是升浮类药一般具有的功效 :

A. 升阳发表 B. 祛风散寒 C. 潜阳熄风 D. 涌吐 E. 开窍 20. 下列除( )外 , 均是沉降类药一般具有的功效 : A. 泻下 B. 清热 C. 解表 D. 利水渗湿 E. 消积导滞 21. 胁痛、抽搐应选用归何经的药物?

A. 心经 B. 肝经 C. 脾经 D. 肾经 E. 肺经 22. 黄芩配生姜属七情中的:

A. 相畏 B. 相使 C. 相恶 D. 相杀 E. 相反 23. 为了提高疗效和扩大用药范围的配伍形式是 :

A. 相须、相杀 C. 相使、相畏 E. 相反、相杀

24. 在“十八反”中,下列除( )外,均反甘草: A. 甘遂 B. 大戟 C. 芫花 D. 海藻 E. 巴豆 25. 一般中药的常用剂量是 :

A. 1?3克 B. 15?30克 C. 3?10克 D. 30?40克 E. 60克

26.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使其疗效增强的配伍关系称为: A. 相使 B. 相畏 C. 相杀 D. 相须 E. 相恶

27. 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在七情中称为: A. 相使 B. 相畏 C. 相杀 D. 相须 E. 相恶

28. 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副作用,在七情中称为:

A. 相杀 B. 相畏 C. 相恶 D. 相反 E. 相使 29. 在“十八反”中,下列除( )外,均反藜芦: A. 人参

B. 沙参

C. 丹参

D. 玄参

E. 党参

30. 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的官修本草是:

A. 《唐本草》 B. 《证类本草》 C. 《本草纲目》 D. 《开宝本草》 E. 《本草品汇精要》

31. 下列除( )外,均是清代的本草? 《本草求真》 B. 《本草从新》 A.

《本草备要》 D. 《本草经集注》 C.

2 / 14

B. 相畏、相反

D. 相须、相使

E.

《本草纲目拾遗》

32. 《本草纲目》载药:

A.

365 种 B. 730 种 C. 844 种 D. 1500 种 E. 1892 种

33. 植物类药,叶类的采收期是: A. 枝叶茂盛的花前期

B. 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 C. 果实成熟后 D. 花凋谢时 E. 果实将成熟时 34. 下列除( )外,均是常用炮制的大法

A. 修治 B. 切制 C. 水制 D. 火制

E. 水火共制

35. 下列除( )外,均属药性理论的内容:

A. 性味 B. 归经 C. 用法 D. 毒性

E. 升降浮沉

36. 下列除( )外,均是苦味药的作用:

A. 燥湿

B. 通泄 C. 降泄 D.

渗湿

E. 清泄

37. 相杀的含义是 :

A. 功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的功效。

B. 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能被另一种药减轻或消除。 C.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D. 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 E. 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38. 下列除( )外,均属中药用法的内容: A. 给药途径 B. 应用形式 C. 煎煮方法

D. 服药方法 E. 配伍方法 39. 下列除( )外,均是中药学研究的内容:

A. 中药的来源 B. 中药的采制 C. 中药的性能

D. 中药的制剂

E. 中药的功效应用 40. 《新修本草》成书于: A. 公元二世纪 B. 公元 500 年左右

C. 唐显庆四年 (公元 659 年) D. 公元 1082 年 E. 公元 1596 年 41. 毒性是指 :

A. 毒性反应 B. 不良反应 C. 副作用 D. 药物的功效 42. 辛味的作用是 :

A. 补益、收敛、固涩 B. 泻下、软坚 C. 发散、行气血 D. 燥湿、利湿 E. 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43. 苦味药的作用是 : A. 行气、行血 B. 燥湿、利湿 C. 燥湿、健脾

D. 渗湿、利尿

E. 燥湿、降泄、通泄、清泄

3 / 14

以上均不是 E.

44. 咸味药的作用是: A. 收敛固涩、补肾 C. 软坚散结、泻下 E. 缓急止痛、行血

45.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 A. 部位 A. 部位

B. 原理 B. 原理

C. 范围 D. 趋向性 C. 范围 D. 趋向性

E. 以上均不是 E. 以上均不是

46.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 :

47. 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是 : A. 药物的性味 B. 药物的质地 C. 药物的成熟程度 D. 炮制和配伍 E. 服法和煎法 48. 常用的火制法有 : A. 炒、炙、煅、煨、烘焙 B. 炒、煎、 、煨、煅 C.

、炒、煅、煨、烘焙 D. 蒸、 、炒、煅、煨 E. 烘焙、炙、蒸、炒、煨

49.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是: A. 润 B. 漂 C. 淬 D. E. 煮

50. 用酸醋炒玄胡,其炮制目的是:

A. 增效 B. 减毒 C. 矫味 51. 在“十八反”中,半夏反: A. 甘草 B. 藜芦 C. 乌头 52. 在“十八反”中,白芍反: A. 甘草 B. 藜芦 C. 乌头 53. 在“十九畏”中,郁金畏:

B. 泻下、利尿 D. 软坚、利水

D. 改变药性 E. 改变药性性状 D. 细辛 D. 细辛

E. 以上均不是 E. 以上均不是

A. 巴豆 B. 川乌 C. 官桂 D. 丁香 E. 以上均不是

E. 李时珍

54.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

A. 苏敬 B. 李 C. 陶弘景 D. 唐慎微

55. 《证类本草》的作者是: A. 苏敬 B. 李

56. 《证类本草》成书于:

A. 汉代 B. 清代 A. 汉代 B. 清代 A. 清代 B. 宋代 C.

C. 唐代

C. 陶弘景

D. 唐慎微

E. 李时珍

D. 宋代

E. 明代 E. 明代

57.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 58. 《中药大辞典》成书于:

C. 唐代

宋代 D.

明代

D. 民国时期

E. 当代

59. 有收敛固涩功效的药物其味多 B. ?

:

A. 苦 B. 甘 C. 咸 D. 甘淡 E. 酸涩

60. 黄芪与茯苓配伍,是运用药物“七情”的:

A. 相须、相使 B. 相使 C. 相须 D. 相畏 E. 相杀

61. 用咸味药治瘰疬、痰火结核、瘿瘤等证,是取其:

A. 泻下之功 B. 软坚散结之功 C. 宣泄之功 D. 发散之功 E. 补益之功 62. 用苦味药治热结便秘 , 是取其 : A. 宣泄之功 B. 燥湿之功 C. 坚阴之功 D. 通泄之功 E. 行气之功

4 / 14

63. 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

A. 便于贮藏 B. 便于制剂 C. 便于服用 D. 产生新药效 E. 改变药物归经 64. 用辛味药治感冒 , 是取其 :

A. 行气之功 B. 宣泄之功 C. 发散之功 D. 通泄之功 E. 以上都不是 65. 用猪苓、茯苓治小便不利,水肿等证,是取其:

A. 咸味的作用 B. 甘淡味的作用

C. 苦味的作用 D. 甘味的作用 E. 辛味的作用

66. 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是:

A. 炒黄 B. 炒炭 C. 炙 D. 淬 E. 67. 在“十九畏”中,人参畏:

A. 赤石脂 B. 五灵脂 C. 砒霜 D. 官桂 E. 三棱 68. 在“十九畏”中,川乌、草乌畏:

A. 牵牛 B. 五灵脂 C. 赤石脂 D. 犀角 E. 丁香

E型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个答案可以选用一次,也可选用几次,或一次也不选用。)

A. 酸苦味 B. 甘淡味 C. 咸甘味 D. 辛味 E. 酸甘味 1. 血瘀阻滞之证多用何类药味治疗? 2. 气滞之证多用何类药味治疗 ?

A. 相须 B. 相使 C. 相恶、相杀 D. 相反、相恶 E. 相杀、相畏 3. 半夏与生姜同用,是运用药物“七情”配伍中的哪种配伍? 4. 大黄与芒硝同用, 是运用药物“七情”配伍中的哪种配伍?

A. 睡前服 B. 饭前服 C. 饭后服 D. 睡后服 E. 以上都不是 5. 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 6. 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宜: 7. 缓下剂宜:

A. 适当低于成人量 B. 用成人量的 1/4

C. 用成人量的 1/2 D. 用成人量的 1/3 E. 以上都不是 8. 老年人的气血衰弱,而服用峻烈性药物量一般是:

9?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药量是:

10. 小儿五、六以上通常用药量是: A. 润 B. 炒 C. 炙 D. 淬 E. 酒制

11. 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宜采用何种制法?

12. 为了增强黄芪、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宜采用何种制法? 13. 为使磁石、自然铜、鳖甲等药物酥脆,宜采用何种制法?

5 / 14

中药学总论习题

中药学总论习题选择题A型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1.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A.《新修本草》C.《证类本草》E.《神农本草经》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A.《本草经集注》C.《神农本草经》E.《本草纲目》3.《神农本草经》成书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kwsv8q8zx48fsc2a7r62i4cx3q5hp00q4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