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2008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房传。阴雾不精。高云。精。犹极也。未详何义。

丹波元坚曰:[名木]古人谓大为名。名木盖大木之谓。王注恐谬。 森立之考注: ·案:“故”字当移“表”字下而看,此亦古文一种之法耳。“施”字王注别无解,二张共以为施化之义,可从。名木者,谓其实可食之诸木,云木则草在中。今桃李不实之年,五谷亦不丰,是天气使之自然也。杨上善曰:“谓名好草木不黄而落。” 王注云:“名,谓名果珍木。”共可以征也。《气交变大论》“岁土不及,名木苍凋。”《五常政大论 》“岁土太过,云名木不荣。”《六元正纪论》“名草上焦。” ·(眉)[杨]以“名木多死”以下,分为八种。 ·(眉)《五常政论》“政暴变则名木不荣。”

素问札记:宽案:“冒明”疑是“冒瞑”。盖“明”、“瞑”,古音相通,否则与闭塞义不干涉。当博考。

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刚菀藳不荣。

王冰曰:恶谓害气也,发谓散发也,节谓节度也,菀谓蕴积也,槁谓枯槁也,言害气伏藏而不散发,风雨无度,折伤复多,槁木蕴积,春不荣也。岂惟其物独遇是而有之哉,人离于道亦有之矣。

吴崐曰:“恶气”,上文邪害空窍闭塞冒明之气也。“不发”,不散去也。“风雨不节”,上文交通不表是也。“白露不下”,亦上文所云者。“菀槁”,陈积枯槁也。言害物之邪气不去,生物之雨露不时,则枯槁之草木不得敷荣。以人言之,邪气不去,正气不生,则形体之枯瘁,亦不得以滋长而荣养也。

张景岳曰:恶气不发,浊气不散也。风雨不节,气候乖乱也。白露不下,阴精不降也。气交若此,则草木之类,皆当抑菀枯藁而不荣矣。菀,郁同。

李中梓曰:恶气不发,浊气不散也。风雨不节。气候乖乱也,白露不下,阴精不降也,即不表不施之义也。菀稿不荣,言草木抑菀枯槁,不能发荣,即名木多死之义也。上文言天地不交。此则专言天气不降也。

张隐庵曰:“菀”,茂木也。“藁”,禾秆也。上节言天地之气不施,则名木多死;此复言四时之气不应,则草木不荣。盖天地之气不和,而四时之气亦不正矣。“恶气”,忿怒之气也。《脉要精微论》曰:“彼秋之忿,成冬之怒。”“恶气不发”,则失其劲肃严凛之令矣;“风雨不节”,则失其温和明曜之政矣;“白露不下”,则无溽蒸湿泽之濡矣。四时失序,虽茂木嘉禾,而亦不能荣秀也。按:岁运四之气,大暑、立秋、处暑、白露,乃太阴湿土主气,盖湿热之气上蒸,而后清凉之露下降。故曰“恶气不发”者,言秋冬之令不时也;“风雨不节”者,言春夏之气不正也;“白露不下”者,言长夏之气不化也。

高士宗曰:恶气,不正之气也。发,散发也。恶气不发,则四时之风雨不节,而清洁之白露不下,凡草木皆菀藁不荣。凡此,皆闭塞冒明之所致也。

丹波元简曰:[菀藳]简按诗小弁。菀彼柳斯。释文。菀音郁。 森立之考注:《大素》“白”作“甘”。《大素》“槀”作“槁”,是。 案:《大素》作“恶气发”,无“不”字,恐似是。盖恶气发者,谓天地否塞之际,必有伤害百物之气发出也。杨上善曰:“谓毒气疵疠,流行于国。”亦恶气之一端耳。“风雨不节,白露不下”与前文“云雾不精,白露不下”同义。 ·“宛槁”与“名木”对称,而专谓草谷也。菀即宛俗,加草冠者,与紫菀字自别。《魏风》传:“宛,辟貌。”《唐风》传:“宛,死貌。”《淮南·淑真训》“形苑而神壮。”注:“苑,枯病也。”此“苑”即亦“宛”之 字,而变 从草者,并皆《说文》“宛屈草自复”之转注。而加草者,菟苌等之例耳。“菀槁”谓枯死也。杨上善曰:“菀槁当宛槁。宛,痿死。槁,枯也,于阮反。陈根旧枝,死不荣茂。”此说可从。 ·(眉)“不发”,“丕发”之借字,即大发也。又案:“不”为助字词,即“不 ”“不诊”之“不”亦通。“不”字助字,实字连用者,见《家语·相鲁第一》,与此文例反而相似。 ·(眉)

《疏五过论》“五藏菀熟。”王注:“菀,积也。熟,热也。” ·《家语·礼运》“事大积焉而不苑。”王肃注:“苑,滞积也。”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王冰曰:不顺四时之和,数犯八风之害,与道相失,则天真之气,未期久远而致灭亡。央,久也,远也。

杨上善曰:盗夸之君,德不施布,祸及昆虫,灾延草木,其有八种:一者名木多死,谓名好草木不黄而落。二者恶气发,谓毒气疵疠流行于国。三者风雨不节,谓风不时而起,云不族而雨。四者甘露不下,谓和液无施。菀 当为宛槁。宛,痿死。槁,枯也。于阮反。陈根旧枝死不荣茂。五者,贼风数至,谓风从冲上来,破屋折木,先有虚者被克而死。六者,暴雨数起,谓骤疾之雨,伤诸苗稼。七者天地四时不相保,谓阴阳乖谬,寒暑无节。八者,失道未央绝灭。未央者,久也。言盗夸之君,绝灭方久也。 平按:《素问》恶气发作恶气不发,甘露作白露,乃道作与道。

吴崐曰:“风”,阳气。“雨”,阴气。“未央”,未久也。言阴阳失于冲和,其害如此。以人论之,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内外阴阳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久亦绝灭矣。

张景岳曰:央,中半也。阴阳既失其和,则贼风暴雨,数为残害,天地四时,不保其常,是皆与道相违,故凡禀化生气数者,皆不得其半而决灭矣。

张隐庵曰:“贼风数至”,阳气不正,而太过也;“暴雨数起”,阴气不正,而偏胜也。此总结上文而言,天地四时不相保其阴阳和平,而又失其修养之道,则未久而有绝灭之患矣。

高士宗曰:夫名木多死,菀藳不荣,由于贼风数至,暴雨数起,致天地四时之气,失其常度,故不相保,而与道相失。如是,则天地之气,亦未央而绝灭矣。央,久也。此天地失道,而四时不成,皆邪害空窍之所致也。

张琦曰:天地闭塞,是生恶气。郁极而发,则为成风暴雨也。寒暑错乱,是四时不相保也。数犯成风暴雨,则与道相失多起,而死亡亟矣。

森立之考注:《大素》“与”作“乃”。 ·案:贼风暴雨者,谓风雨不节也。与虚邪贼风之义自别。

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王冰曰:道非通于人,人心远于道,惟圣人心合于道,故寿命无穷。从,犹顺也,谓顺四时之令也。然四时立令,不可逆之,逆之则五藏内伤而他疾起。

杨上善曰:唯圣人顺天,藏德不止(止:上文作[上],此又作[止],杨氏盖两存之),故有三德:一者,身无奇疾,奇异邪气不及于身也。二者,万物不失,泽及昆虫,恩沾草木,各得生长也。三者,生气不竭。生气,和气也。和气不竭,致令云露精润,甘露时降也。 平按:《素问》顺作从,疾作病。

马莳曰:上文言人当顺四时之气,此言天地有升降之妙,唯圣人从之,故病却而寿永也。言上天之气至清静,至光明,似可亢之以自高矣。然唯藏此德而不止,万古有下降之妙,故虽降而实未之下。其尊仍在焉。设使天道自专其清净光明,则日月无以藉之生明矣。犹人之邪气塞害空窍,而空窍不通也。(此三句,乃借人以论天,然在人亦不持,两目不明,诸窍皆塞。后世止以目论者,盖泥于日月二字,而不考大义故耳。)盖天气者,阳气也。阳气下降,转为闭塞,故地道亦不升,适与天气昏冒,而天无以开之也。所以应之于上者,云雾不精,白露不下;应之于下者,交通不能表万物之命,以施生生之理。正以其不能交通也。凡有名之木,亦多死者。(《五常政大论》:岁金太过之下,有名木不荣。)不宁唯是,乖恶之气不能发散,风雨不能有节,白露不能下降,而菀槁之物不能荣茂,凡若此者,皆以天地不交通耳。当是之时,贼风数至,暴雨数起,虽天地四时不能相保如平常矣。为吾人者,失

前四气调神之道,阴阳升降俱乖其度,犹之天地不交通也,则身多奇病,万事多失,生气已竭,至未半之时而绝灭矣。唯圣人能顺天道,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以身无奇病,(本经有《奇病论》、《大奇论》。)万物得所,其生生之气不竭,而亦可以百数也。(按:此圣人见前篇第十三节。)

吴崐曰:“从之”,谓顺阴阳四时而不逆也。“无奇病”,谓无寒变、痎疟、飧泄、痿厥之类也。万物不失,谓如春时生而勿杀,夏时使华英成秀,秋时缓于秋刑,冬时若伏若匿,万物得所而无失也。生气不竭,谓生、长、收、藏各得其养,其机生生不息也。

张景岳曰:从,顺也。唯圣人者,顺承乎天,故能存神保真以从其藏,纯亦不已以从其健、知乾坤不用坎离代之之义,以从其不自明,察地天之交泰,水火之既济,以从其阴阳之升降,是圣人之体藏乎天,故身无奇病,而于万物之理既无所失,此所以生气不竭也。

李中梓曰:从之者,法天地四时也,存神葆真以从其藏德,勇猛精勤以从其不止,收视返听以从其不自明,通任会督以从其阴阳之升降,则合乎常经,尚安得有奇病?万物不失,与时偕行,生气满乾坤也。不竭者,无未央绝灭之患也。愚按:四时者,阴阳之行也;刑德者,四时之合也。春凋秋荣,冬雷夏雪,刑德易节,贼气至而灾。夫德始于春,长于夏;刑始于秋。流于冬。刑德不失,四时如一。刑德离乡,时乃逆行,故不知奉若天时,非尊生之典也。是以《天真论》曰调于四时,曰分别四时。四气者,天地之恒经;调神者,修炼之要则。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根者,人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本自然,此皆治未病之方,养生者所切亟也。

张隐庵曰:惟圣人能顺天地四时之不和,而修养其神气,故无奇暴之害。夫万物有自然之生气,虽遇不正之阴阳,而不至于绝灭,惟人为嗜欲所伤,更逆其时则死,圣人内修养生之道,外顺不正之时,与万物不失其自然,而生气不绝也。朱济公曰:“此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义。此言万物之有生气,后言万物之有根本。”

高士宗曰:从之者,处天地之和,顺四时之气也。惟圣人从之,故养身,则身无奇病,治人,则万物不失,生气流行而不竭也。

丹波元简曰:简按自天气者清净。至生气不竭。一百二十四字。与四气调神之义不相干。且文意不顺承。疑他篇错简也。

森立之考注:案:以上谓顺四时之变气,亦调其人神也。 ·案:《生气通天论》云:“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此云圣人从之,正为同义。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

素问札记:宽案:四时之逆,又见《藏气法时论》。

王冰曰:生,谓动出也。阳气不出,内郁于肝,则肝气混糅,变而伤矣。

杨上善曰:少阳,足少阳胆府脉,为外也。肝藏为阴,在内也。故府气不生,藏气变也。

吴崐曰:少阳不得升生之今,则内郁而变病。

张景岳曰:一岁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春夏主生长,秋冬主收藏。春令属木,肝胆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故逆春气,则少阳之令不能生发,肝气被郁,内变为病。此不言胆而止言肝者,以藏气为主也。后放此。

森立之考注:《大素》“生”下有“而”。 ·[思聪](“思”疑作“志”)首论所奉者少,而所生之藏受病。此论四时之气逆,而所主之藏气亦自病焉。 ·案:内变者,谓肝气不发生而内郁为变也。《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治肝劳实热方中,有“气逆上不下,胸中满塞。”及“胁下急,小便难。”等文。又治肝劳虚热方中,有“烦闷宛转,热气胸里炎炎。”及“精神不守,气逆上,胸热炎炎不止。”等语,并皆肝郁内变之证。今验之病人,每有如此证。

盖肝藏血,主魂。喜怒所系,肝气逆上,则随其虚实,内证百出也。唯个一“变”字中,包括几多证侯来。

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④。

王冰曰:长,谓外茂也。洞,谓中空也。阳不外茂,内薄于心,懊热内消,故心中空也。

杨上善曰:太阳,手太阳小肠府脉,在外也。心藏为阴,居内也。故府气不生,藏气内洞。洞,疾流泄也。

吴崐曰:太阳不得养长之令,则心气内虚,而无火之症生矣。

张景岳曰:夏令属火,心于小肠应之。藏气法时论曰: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夏气,则太阳之令不长,而心虚内洞,诸阳之病生矣。

丹波元简曰:[心气内洞]简按外台引删繁论。载本篇文。作内消。 森立之考注:·儿约之曰:“洞”,即“冲”之 ,与《灵枢》所云“洞心”同义。《灵枢·五味第六十三》云:“辛走气,多食令人洞心。黄帝曰:辛走气,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姜韭之气熏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是与“内洞”同义。洞,盖冲痛之义,洞心犹冲心也。《金匮真言论》云:“仲夏善病胁胸。”王注云:“心之脉循胸胁故也。”可以征矣。“冲”或作“憧”,《千金》卷十四·风虚惊悸第六补心汤条云:“惊悸心中憧憧,胸满不下食。”《外台》卷十二·贲 气方篇引《小品》奔 汤条云:“游气归上,上走时,若群 相逐,憧憧时气来。”又引《小品》有“牡蛎贲 汤,疗贲豚气从少腹起憧胸,手足逆冷。方”并是“憧”与“冲”同音同义。又《医心方》卷二十四·治无子法第一引《玉房秘诀》有“男阴同入”之语,同入亦谓冲入也。盖此一“洞”字中,亦该冲突、疼痛、烦热、动乱等之义。 ·《刺要论》曰:“夏病心疼,冬病胀腰痛。” ·(眉)《灵·根结篇》“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大素》卷十·经脉根结篇无二“膈洞”二字,且“膈”作“鬲”。杨注:“膈气虚弱,洞泄无禁。”可知此亦夏时暑 泻痢之义,而鬲、而云洞泄,则其地大远,故知《根结篇》亦鬲冲疼之义。 ·(眉)《尚书 》“恫 乃身。” ·案:与洞风、洞虚、洞泄、洞下之“洞”自别义。 ·(眉)《医心》卷一·诸病不治证第二引《医门方》云:“论曰:人急暴肥,而愦愦恫恫者,不出数十日死。” ·(眉)惠苑 《华严经音义》云:“洞然。”注云:“洞,徒弄反。《韵圃》称洞彻也,谓通彻火然之状也。字或宜作炯。炯,音徒东。《韩诗传》曰:炯谓烧草传火焰盛也。”《慧音》二十三 《诗·思齐》“神罔时恫”传,又《尔雅·释言》,又《广雅·释诂二》,又《国语·晋语》“神罔时恫”韦注,又《后汉·和帝纪》“朕寤寐恫矜”注,又《张衡传》注,《文选·思元赋》“恫后辰”旧注,并曰:“恫,痛也。”《史·燕世家》“百姓怨恫”,《索隐》“恫,犹痛也。”《诗·桑柔》“哀恫中国。”《释文》“恫,本作 。”《笺》“恫,痛也。”《书·康诰》疏:“恫,声类于痛。”《说文》“恫,痛也。一曰呻吟也。” 《书·盘庚上》“乃奉其恫”传,《释文》,又《康诰》“恫 乃身”传,又《吕览·审分》“百官恫扰”注,并曰:“恫,痛也。”《初学记·菊》下引晋·潘尼《秋菊赋》曰:“又蠲疾而弭洞。”洞字可崇。恫,见《玉篇》曰:“ ,痛也。敕公切。亦作恫。” ·(眉)《匡谬正俗》“今痛而呻者,关中俗谓之呻恫,太原俗谓恫唤,云痛唤。”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王冰曰:收,谓收敛。焦,谓上焦也。太阴行气,主化上焦,故肺气不收,上焦满也。 新校正云:按焦满,全元起本作进满,《甲乙》、《太索》作焦满。

杨上善曰:太阴,手太阴肺之脉也。腠理毫毛受邪,入于经络,则脉不收聚,深入至

藏,故肺气焦漏。焦,热也。漏,泄也。 平按:焦漏《素问》作焦满。《甲乙经》、《太素》作焦满。玩本注焦,热也。漏,泄也。若作满,于泄字义不合,仍从原钞本作焦漏为是。

吴崐曰:太阴失其养收之令,则肺气不清而病焦满,肺胀是也。

张景岳曰:秋令属金,肺与大肠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故逆秋气,则太阴之令不收、而肺热叶焦,为胀满也。

张琦曰:肺气不收,则逆于上,君相乘之,是为焦满。 丹波元简曰:[肺气焦满]简按盖谓肺胀喘满等证。

森立之考注: ·案:焦满,即热满之谓,肺胀喘满咳逆之证是也。《生气通天论》第三所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阴阳应象》第五所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共可以为征也。 ·案《风论》“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与此所云“焦满”之“焦”同义,宜并考。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王冰曰:沉,谓沉伏也。少阴之气,内通于肾,故少阴不伏,肾气独沉。 新校正云:详独沉,《太素》作沉浊。

杨上善曰:少阴,足少阴肾之脉也。少阴受邪,不藏能静,深入至藏,故肾气浊沈,不能营也。 平按:浊沈《素问》作独沈。《甲乙经》作浊沈,同此。

读素问钞:独沉:《太素》作“浊沉”。愚谓沉痼而病也。

马莳曰:此承首四节而言四时之气,不可以有逆者,正以其当时而病,不必奉气而病也。吾谓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者,何哉?盖不能尽养生之道,以逆此春气,则少阳不生。少阳者,足少阳胆经也。胆为甲木,肝为乙木;肝与胆为表里,今少阳不生,则肝气内变,其肝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复有何气以迎心经欲长之气,而无寒变之病耶?吾谓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者何哉?盖不能尽养长之道,以逆此夏气,则太阳不长。太阳者,手太阳小肠经也。小肠属丙火,心属丁火,心与小肠为表里,今太阳不长,则心气内洞。内洞者,空而无气也。(《灵柩·五味论》有: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正与内洞之义相似。)其心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复有何气以迎肺金欲收之气,而无痎疟之病耶?吾谓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者,何哉?盖不能尽养收之道,以逆此秋气,则肺属手太阴经者也,太阴不能收,而肺气枯焦胀满,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复有何气以迎肾经欲藏之气,而无飧泄之病耶?吾谓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者何哉?盖不能尽养藏之道,以逆此冬气,则肾属足少阴经者也,少阴不能藏,而肾气已独沉,尚不能自免于病矣,复有何气以迎肝经欲生之气,而无痿厥之病耶?然春夏以表言,秋冬以里言,以春夏属阳,秋冬属阴也。

吴崐曰:少阴失其养藏之令,则肾气独沉,令人膝胻重是也。

张景岳曰:冬令属水,肾与膀胱应之。藏气法时论曰: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故逆冬气,则少阴之令不藏,而肾气独沉。藏者藏于中,沉者沉于下。肾气不蓄藏,则注泄沉寒等病生矣。

张隐庵曰:此论阴阳之气,随时出入,逆则四时所主之脏,自病于内也。少阳主春生之气,春气逆则少阳不生,致肝气郁而内变矣;太阳主夏长之气,太阳不长,则心气虚而内洞矣;太阴主秋收之气,太阴不收,则肺叶热焦而胀满矣;少阴主冬藏之气,少阴不藏,则肾气虚而独沉矣。首论所奉者少,而所生之脏受病,此论四时之气逆,而四时所主之脏气,亦自病焉。济公曰:“少阳主厥阴中见之化,故少阳不生,而肝气内变。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太阳不长,而心气内虚。”

高士宗曰:从之则顺,反之则逆。少阳主春生之气,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木王于春,逆则肝气内变。太阳主夏长之气,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火王于夏,逆则心气内洞。太阴主秋收之气,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金王于秋,逆则肺气焦满。少阴主冬藏之气,逆

黄帝内经素问名家精注2008 

房传。阴雾不精。高云。精。犹极也。未详何义。丹波元坚曰:[名木]古人谓大为名。名木盖大木之谓。王注恐谬。森立之考注:·案:“故”字当移“表”字下而看,此亦古文一种之法耳。“施”字王注别无解,二张共以为施化之义,可从。名木者,谓其实可食之诸木,云木则草在中。今桃李不实之年,五谷亦不丰,是天气使之自然也。杨上善曰:“谓名好草木不黄而落。”王注云:“名,谓名果珍木。”共可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kldi2gyzr6h1tx45ffo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