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04西汉与东汉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2017版课标: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实验版课标: 初中课标: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观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图片和绘画,诵读相关诗作,想象商旅的艰辛。

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本课共4目,分别是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硬、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本课相关内容初中基本都有详细介绍,分散在初中七上11-15课。

本课的问题同样是内容太多,想一节课解决的话就必须突出重点。根据课标要求,这个重点就是“大一统王朝的巩固”,汉初无为而治是背景,汉武帝文韬武略是主要保障,两汉经学与东汉兴衰是其历史影响。

汉朝的社会矛盾是什么?教材没有具体论述,只是泛泛地指出是由于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事实上两汉时期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世家大族(豪强地主)为代表的地方势力与皇权为代表的中央势力之间的矛盾。世家大族的兴起同两汉经学(儒学)兴起密切相关,而经学的兴起又是缘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立意】

立意一: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立意二:华夏文明的扩张

汉代华夏文明向外扩张,同时吸收了外来文化 立意三:全国性文化 立意四:合法性 对合法性的追求 【教学目标】

1. 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

2. 时空观念:能够将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 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历史解释: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相关史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5. 家国情怀: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2分钟)

导入一:刘邦有一个重要的谋臣叫陆贾,是一个有远见的人物,经常给刘邦在献策的时候就说《诗》上是怎么怎么说的,《书》上是怎么怎么说的,往往要引经据典,这个汉高祖刘邦

就骂他,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乃公”是骂人的话,“乃”,就是你的意思,“公”,你爹,你爹我是在马上打下的天下,你口口声声要《诗》要《书》,这些对我有什么用啊?陆贾就跟他说了,陆贾说,你马上得之,不错,但是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史记·陆贾列传》

为什么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呢? 教学新课:

一、汉初无为而治(5分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看一段由德国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韦伯所曾经提出的这样一种观点:

材料:任何一种能够持续存在的统治,要有起码程度上的自愿服从性。——马克思·韦伯

韦伯把这种自愿服从性称之为合法性,也有人称之为正当性。韦伯认为,任何政治统治要想得以维持,不仅需要通过暴力恐怖所带来的强制性服从,还需要社会成员起码限度的自愿服从,即起码得有足够数量的人在心里觉得这种统治是“适当的”、“正当的”从而是“应该服从的”,政治统治才能维持下去。

依照韦伯的观点,合法性的途径有三个,分别是基于传统的神圣性、基于统治者个人超凡魅力、基于法理(依照某种公认的法则和理论) 的依据。

无疑,秦始皇具有个人超凡魅力,所以只有在他死后,秦末农民战争才会大爆发。二世胡亥既没有个人超凡魅力,又违反了法理也就是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原则,这就使得秦二世的统治存在着严重的合法性不足的问题。 秦朝的焚书坑儒,从它的实质意义上来讲,实际上它是企图用秦的本土文化或者就是那种法令的文化、律令的文化来对全国进行文化整合,或者文化统一。秦朝文化统一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过于操之过急,还因为它的这种法家文化本身就缺少一种很有渊源的文化传统,所以东方六国人民并不接受。

代秦而立的汉完全继承了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然而,以刘邦之能力与见识,却没有完全继承秦的郡县制,而在实施兼行分封与郡县的郡国并行制。这种郡国并行制既有对秦亡教训的反思,更多的则是刘邦同样无法使山东六国人民从内心里愿意接受“承秦之制”的汉法。对于山东六国与关中地区不同的文化风俗,汉朝中央政府没有像秦那样试图用法家文化来整合、统一全国的文化,相反,它采取了一种不干预的政策,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为而治”。

刘邦选择郡国并行制,选择了无为而治,那么它就必须有那么一种理论,一种比较宽容的理论来证明他这么做的合理性或者说合法性,所以刘邦即使知道儒家思想有利于统治,也仍然要选择能够论证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

在这样一种无为而治的氛围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产生了。 二、汉武帝大一统(20分钟) 1、政治

(出示图片《汉初同姓王分封形势图》和《汉武帝时行政区划图》) 问:仔细观察图片,我们有怎样的发现?

预设答案:出现了州;郡国并行制被废弃;汉朝的疆域极大的扩张了,西城和闽越、西南夷等都被纳入汉的版图;

问:比较这张图和前面的两张图片,我们会发现,原来的诸侯国不见了。汉初曾严重威胁中

央政府统治的封国体制是如何被破解的呢?

预设:学生介绍“推恩令”政策(初中有学过,简单介绍即可)

讲述: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类似的举措还有设十三州刺史、重用酷吏等,另外,汉武帝重用身边亲信,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与丞相为代表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中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讲述:最高权力的集中,使得汉武帝能够大举反击匈奴。另外,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还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又对西南夷和南越用兵,将那里纳入汉朝的统治范围。但是,这些举措极大地消耗了国力。 2、经济

为了增加收入,支撑这种扩张,汉武帝加强了经济控制,请看下图: 出示图片:

讲述:这是汉代的五铢钱(可以介绍五铢钱的优点),在汉武帝以前,私人是可以铸币的,汉武帝怎么做的呢? 出示材料:“于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上林的三个机构)铸,钱即多,而今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史记·平准书》

“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liè]同等)天子,其后卒以叛逆。——《史记·平准书》

问:汉武帝为什么要铸五铢钱呢?

预设:削弱诸侯王力量,加强中央集权;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问:除此之外,汉武帝为了增加收入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3、文化

讲述:汉武帝时流行一种叫赋的文体,汉赋词藻华丽,极度的审美铺陈夸张,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

问:汉赋在汉武帝统治时的盛行,我们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预设: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统治者的好大喜功; 讲述: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威胁、反击匈奴,开疆拓土,加强经济控制。这样一种特点是黄老思想是很难于配合的。于是,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董仲舒的新儒学就成为了汉代维护统治合法性的理论来源。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董仲舒的新儒学究竟新在哪里。 材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子即皇帝老子能够掌管天下,是受到天意的指示安排,所以天下就要归天子管辖。)

请学生解释这句话的意思(估计学生解释不会很通畅,只要解释的比较到位就可以,除非学生解释实在不通,教师可以不再解释) 【教学设想】学生知道的不讲不会 (进一步阐释这两句话。)

天子受命于天,如果让你用一个英文单词来翻译这里的天,你是用heaven还是用god?(也可以直接让学生翻译,不过选择型提问的好处是答案可控)对,是God,所以这句话我们用四个字来归纳就是——君权神授(板书)。这就解决了君为何尊而且独尊的合法性。天下受命于天子,也就是说天下人都要服从天子的权威,我们称之为君权至上。 【教学设想】学生理解的不讲

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教学设计

04西汉与东汉教学设计【课标内容】2017版课标: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实验版课标:初中课标: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kbig8ly2r0h1ll01eyq0a6ri16osu014e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