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手打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以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审美意象必须在艺术家对外界景物的直接审美感受中产生。在诗歌美学领域,王廷相提出了“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的命题,陆时雍提出了“实际内欲其意象玲珑,虚涵中欲其神色毕著”的命题。这些命题,明确把审美意象规定为诗的本体,并对诗歌意象的特点作了分析。所有这些,对于清代美学家构筑总结性的美学体系都大有启发。

第二,对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的冲击。明代初期的王履就已经从“法在华山”的前提,引出了“吾故不得不去故就新”的结论。明代万历年间以后,在当时的思想解放潮流中涌现了一大批美学理论和美学范畴,如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唯情说,公安派的性灵说,以及“情”“趣”“灵气”“胆”等等美学范畴。所有这些美学理论和美学范畴,都贯穿着艺术革新的精神和自由独创的精神,贯穿着对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义美学的强烈的批判。这对于清代美学家构筑总结性的美学体系也大有启发。

明代美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小说美学、戏剧美学、园林美学日益兴盛。到了清代,三者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王履的《华山图序》

1、王履从分析绘画意象的内在矛盾开始他的论述:

(1)绘画作品是描绘外界事物的,但是重要的是必须有画家的情意; (2)“意在形”,情意是寓于形象之中的——揭示了“意”(情意)和“形”(形象)的矛盾 ※以上要求绘画意象回复到“意”与“象”、“情”与“景”的和谐的统一 2、直接审美感受乃是创造绘画作品的先决条件(走进广阔的大自然)

3、画家必须在身经目睹和实地写生的基础上,触发和深化审美的情景,并把审美的情意和外物的表象熔铸成为统一的审美意象

4、王履认为:要突破旧的绘画技法的局限,必然要“去故就新”(原因:审美客体各个特殊、千变万化) 5、王履美学思想概括为一个十分精炼的公式: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鲜明的唯物论的认识路线 二、祝允明论“韵”与“境”

1、他要求“象”和“韵”的统一,反对离开具体形象的逼真而孤立的追求韵味“韵在象,舍象何所求韵”? 2、祝允明强调艺术家必须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3、王履及祝允明的命题在明代画坛产生很大影响:董其昌、袁宏道、唐志契 三、王廷相、陆时雍论“意象”

1、王廷相是明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1)他坚持“气”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他认为气是虚和实的统一 (3)他认为“气”是永恒存在的 (4)认识论上他强调见闻、实历 2、王廷相在美学上的贡献:主要在于他明确的把审美意象规定为诗的本体 3、王廷相指出:诗歌所以能动人,有“余味”,是在于审美意象的创造 4、杨慎:反对“诗史”之说,认为“诗”不可以兼“史”,杜甫的直陈时事之诗乃是杜诗的下乘 5、王廷相VS杨慎:王廷相——把诗歌和“征实”加以区分 杨 慎——把“诗”和“史”严格加以区分 6、陆时雍:《诗境总论》 (1)诗歌的意象是“情”“景”的统一 (2)创造诗歌意象,应该是随物感兴,即景自成 四、李贽的童心说

1、李贽的哲学是程朱理学的异端哲学,带有强烈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色彩:他反对理学家所谓“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反对以封建伦理道德来扼杀人的生理欲望 2、在美学上,李贽的基本观点是“童心说”:所谓“童心”,就是“真心”或“赤子之心”。童心,并不是指一种

生来就有的先验的观念,而是指人们对社会人事的真实的感受和真实的反应

3、李贽认为人的个性不同,不能强求一律,他反对用封建礼教、封建道德的统一规范来扼杀每个人的个性特点 4、“童心说”实质:作家挣脱世俗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把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真实见解写出来 五、汤显祖的唯情说 (一)“因情成梦,因梦成戏”

1、汤显祖美学思想的核心是“情”这个范畴

(1)汤显祖认为文艺的本质就是这个“情”字,各种文学艺术都是由“情”产生出来的 (2)汤显祖的“情”与“理”和“法”都是相对立的 “理”:宋明理学,即封建伦理规范 “法”:明代那一套封建专制的政治法律制度 “情”:人生来就有的,应从“理”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包含了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内容

21

2、“梦”是汤显祖的理想——“梦生于情,因梦成戏” 3、汤显祖还突出强调了“趣”:即审美趣味,这是人性的自然的要求,是人的生命的表现(肯定了小说的价值) (二)“生可以死,死可以生”——汤显祖这种唯情主义、理想主义美学观在创作方法上就是浪漫主义 1、浪漫主义特点:(1)幻想可以改变现实(艺术想象力为艺术家最本质的属性) (2)灵气可以突破常格(高度的艺术想象力)

(3)内容可以压倒形式(艺术着重意趣的表现而不必着重形式美) 六、公安派的“性灵说”(“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1、“性灵”:指一个人的真实的情感欲望(喜怒哀乐、嗜好情欲),这是每个人自己独有的、是每个人的本色 袁氏兄弟强调“真人”(不受闻见知识的束缚,任性而发的人) 他们的作品:真声、真文 灵——汤显祖“心灵”,袁氏兄弟说的“慧”或“慧黠之气”(即才气),这也是天生的

所以:文学表现“性灵”,不仅要表现每个人自己的真性情,而且要表现每个人天生的灵气、才气 2、袁氏兄弟强调了“趣”:即一个事物给予人的美感,就是审美趣味(美感) 趣——产生于“慧黠之气”的流动,或是“性灵”的抒发

※人或者作品要有趣,必须自由的不受限制的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嗜好情欲,聪明才智,这样:他们就把美的追求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联系起来,统一起来。

总结:李贽童心说、汤显祖唯情说、公安派性灵说有一个共同的弱点——没有讲清楚“童心”“情”“性灵”和社

会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

七、公安派的艺术发展观:

1、公安派在美学史、文学史上的主要功绩是:大力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大力提倡艺术的独创性 2、公安派艺术发展观可归结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时代的变化决定了艺术的变化) 3、公安派竭力反对复古摹古,批判了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 4、袁氏兄弟特别强调“胆”——作家进行自由创造的勇气、胆量

(艺术要发展就要有变革、要变革须有“胆”)——叶燮美学 八、对“温柔敦厚”美学原则的冲击:

1、童心说、唯情说、性灵说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倾向,对于儒家“温柔敦厚”美学思想是严重的冲击 2、袁宏道“情随境变、字逐情生”的命题从此论证“哀而不伤”的教条应推倒

3、明末清初,一大批思想家将司马迁“发愤著书”和韩愈“不平则鸣”作为自己的口号 4、儒家传统“温柔敦厚”受两方面冲击:

(1)经济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阶层要求的人文主义(个性解放)的冲击 (2)社会矛盾、社会风暴、社会变动的现实主义潮流的冲击

代表作家:陈子龙(悲愤峭激、深切著明、无所隐忌) 金圣叹(《水浒传》为“发愤著书”)

蒲松龄(《聊》为孤愤之书) 张竹坡(《金瓶梅》为泄愤之书) 黄宗羲(文章是“天地之元气”) 贺贻孙(悲愤不平的文艺作品才会兴观群怨)廖燕(“天下之最能愤者莫如山水”)

第十六章 明清小说美学

明清小说美学的发展,为中国古典美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明清小说美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宝库。如果撇开明清小说美学来研究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和特点,就很难获得科学的结论。

一、明清小说美学与明清小说评点

1、万历年前后,中国古典小说美学真正开始发展的原因: (1)宋以后,中国古典小说有很大的发展;“四大奇书”

(2)明中叶以后出现的以李贽为主要代表的思想解放的潮流给人们以新的理论眼界和勇气; (3)明万历年间前后出现的小说评点,为小说美学提供了一种十分灵活的自由的形式 2、从内容上看,明清小说美学有两个显著特点:

(1)明清小说美学以中国古典小说(宋以后白话小说)为自己的实践基础,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具有民族特点 (2)明中叶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学没学领域出现现实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具有时代特点 ※李贽哲学是明清小说美学真正的灵魂 3、明清小说美学主要的三种形式:

(1)小说序跋:简略谈到小说的看法、定义、社会作用、真实性,等等

22

(2)笔记:内容庞杂,有见闻、杂感、读书心得、史料考证

(3)小说点评:明清小说美学主要形式(特点:比较灵活、比较自由、容量较大) 二、几位杰出的小说美学家:

叶昼:小说评点的实际开创者之一,开辟新领域,提出新问题,并作了新的理论概括 金圣叹:关于塑造典型性格的见解在中国美学史上是空前的

——中国美学史上划时代的贡献:中国古典小说美学在金圣叹才算真正建立起来 毛宗岗:评《三国演义》,贡献在于把金圣叹关于叙事方法的理论加以发挥 张竹坡:点评《金瓶梅》,思想较保守,但《金》更接近现代小说,张的美学也更接近于近代美学的概念 脂砚斋:史上第一位红学家,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经验进行理论概括的第一次尝试 三、明清小说美学家论小说的真实性

(一)小说要不要真实性?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强调小说必须具有真实性,而且把真实性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强

调小说的艺术生命力在于真实性

1、叶昼:评点《水浒》时,小说的真实性放在小说的传奇性之上,表明他把握到中国古典小说从英雄传奇向人

情小说转变的历史趋势

2、对小说真实性的讨论:小说真实性与传奇性关系的讨论——小说的真实性不仅高于小说的传奇性,若无真实

性,传奇性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3、金圣叹:评点《水浒》时,“极骇人之事”要用“极近人之笔”写出来——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传奇的情节来

并不容易,它要求作家具有高度的创造力(观察力+想象力)

4、脂砚斋:《红楼梦》最大的优点是真实,对其中鬼神描写是带有寓言的性质,仍反映了生活中的情理

——此主张是中国古典小说从神怪小说、英雄传奇向描绘世俗社会的人情小说转变的反映,是明代中叶以后

出现的现实主义、人文主义思潮的反映,带有鲜明的时代的特点

(二)小说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真实性?(小说中“虚与实”“有与无”“真与幻”是一种什么关系?)

1、叶昼:小说艺术的真实性(小说的生命力所在)在于真实的写出普通的、常见的人情世态、写出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情理,其中也并不排斥艺术虚构,小说只要给读者以审美享受,就不必要求“实有其事,实有其人” 2、谢肇淛(zhè):小说和戏剧要着眼于审美意象的完美,而不必真有其事 3、李日华:小说不必像历史实录那样一一符合事实,但是它可以写出“物情”,传其“神骏”,同样具有真实性

可以激动人的情感

——小说创作“虚者实之,实者虚之”(既不要因为脱离现实而变成虚空,又不要为事实材料所束缚)

4、冯梦龙:小说中虚构的人和事,同样可以表现真实的“理”(多少指圣贤之“理”) 5、袁于令:区分——历史著作:历史小说用来补充正史 小 说:任务不在于“传信”,而在于“传奇” 6、金圣叹: (1)“以文运事”:历史著作着眼于“事”(历史实事),“文”服务于“记事” “因文生事”:小说着眼于“文”(艺术形象),而“事”(故事情节)则根据整体艺术形象的需要创造出来的 (2)小说家虚构和创造艺术形象的素材,从实际生活中来,且要发挥艺术想象,运用艺术技巧,进行加工提炼 (3)“未必然之文,又必定然之事”:“未必然之文”——小说的艺术形象是作家的虚构

“必定然之事”——小说的艺术形象合情合理具有真实性 7、毛宗岗:历史小说的特点和优点就是“据实指陈,非属臆造”(李渔赞同毛:历史剧不容许虚构) 8、黄越:小说创作并非在于使读者知道历史上实际发生过某件事,而是真切的感受到历史运动的脉搏 9、金丰:《说岳全传》的序中,提出历史小说应虚实结合:从“考古”和“动听”着眼,主要历史人物的性格要

符合历史事实,其余则可以虚构

10、脂砚斋:艺术真实性的涵义:合乎生活的情理,写出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真实情状和内在的必然性、规律

性,他不排斥艺术的虚构

11、二知道人:历史著作和小说都能“传神”都有真实性,不同之处一个是“实事传神”,一个“虚事传神”,而

且又“虚中有实”

※“合情合理”成了明清小说美学家评价小说的一个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准 12、(赞同李渔)章学诚:主张把虚构和记实截然分开 (三)创造性想象在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23

1、毛宗岗:历史小说写一定之事,所以比一般小说更难写,更要有作家的匠心(实质上:历史学家的匠心) 2、金圣叹:小说是“因文生事”,所以他讲的匠心乃是文学家进行文学创造的匠心(实质上:创造的想象) 3、毛宗岗的看法:蔡元放、谢鸿申、纪昀是支持的 4、现代支持金圣叹的人较多:鲁迅、胡适、郑振铎 四、明清小说美学家论塑造典型人物 (一)叶昼的理论 (《水浒传》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关于塑造典型人物的理论) 1、《水浒传》的人物是作家根据社会生活创造出来的,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为明清小说美学塑造人物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

2、《水浒传》塑造的人物都有某种典型性、代表性 3、《水浒传》塑造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个性:

①“各有派头,各有光景,各有家教,各有身份”——中国美学史上对于人物描写个性化最早的形容与概括 ②只有这种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才具有真实性、才符合社会生活的情理(“传神”) 4、《水浒传》能够在不同层次上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5、《水浒传》把配角也写活了 总结:

A、叶昼《水浒传》人物塑造分析中最重要的是他对于人物描写个性化的强调和对配角的重视(人文主义思潮) B、叶昼对《水浒传》人物心理描写的分析也值得注意 (二)金圣叹的理论

1、金圣叹第一次把塑造典型人物提到了小说艺术的中心地位:小说的美感力量,对人灵魂的净化作用,对人道

德的升华作用主要依赖典型人物的塑造

2、金圣叹提出“性格” 这个范畴,用来概括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已经用美学范畴的形式固定下来)

——共性寓于个性,二者统一

3、金圣叹特别强调人物肖像、动作和语言的性格化、个性化

4、金圣叹强调人物描写必须合情合理,合乎人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承上叶昼启下张竹坡的作用)

5、金圣叹研究了人物描写中正反、顺逆、动静、隐显等辩证关系,提出一套塑造典型性格的方法(反面、对比) 6、金圣叹还从认识论的高度对塑造典型人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创造的人如何个个逼真? 答:作家要善于“格物”,善于观察、分析,研究产生各种现象的“因”“缘”,就能把握各种人物的性格。 (三)毛宗岗的理论

1、毛宗岗将《三国演义》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分为两类:一类典型人物“三奇”、“三绝”;另一类人物只是突出某一方面的性格特点

2、毛宗岗认为《三国演义》这些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一系列十分典型的情节表现出来的 3、毛宗岗也强调典型人物的个性化、强调描写同一类型的人要写出各自独特的性格 4、毛宗岗补充发挥了金圣叹提出的一套塑造人物的方法: (1)关于“用衬”:用对立的性格特点来互相衬托—反衬;用相同的性格特点来互相衬托—正衬(正比反更有力) (2)“隐而愈现”:不直接实写某一个人物,而是通过他上下四周的环境、人物,通过他对其的影响来写这个人 毛宗岗理论弱点:(1)他的典型人物不是具体的社会关系的体现,而是像“忠”“奸”等的抽象道德概念

(2)把典型人物片面化、绝对化了

(四)张竹坡的理论

张竹坡认为《金瓶梅》在人物个性化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善用犯笔而不犯”他的理论的新贡献: 1、关于人物塑造的出发点和人物个性化的内涵:

(1)人物塑造出发点:从现实生活中的人出发,从每个人本身的情理出发,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的活动出发 (2)人物个性化的内涵:写出每个人心中的情理:人和人的关系,就是人和人的亲疏厚薄、浅深恩怨—“人情” 2、关于作家的“入世”和塑造典型人物的关系 “入世”——作家的生活基础 3、关于塑造典型人物的“白描”的方法:

白描:用很少的笔墨勾勒出人物的动态和风貌,从而表现人物的生命,表现人物内在的性格、神韵 (五)脂砚斋的理论:

创新:1、脂砚斋强调,典型人物是小说家的创造

24

2、脂砚斋指出,典型人物的真实性不是逻辑思维的真实性,而是想象的中的真实性 3、脂砚斋指出,典型人物可以从正面体现作家的审美理想,因而带有理想性

4、脂砚斋强调,典型人物应该具有多侧面的复杂的性格,反对人物描写绝对化、公式化 (六)人物性格复杂性的看法:

金圣叹:人物应有多种性格特点,但只是处于一个平面,所以未能反映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毛宗岗:将人物完全绝对化,从根本排斥了表现相反的性格特点的可能性

张竹坡:人物不同的内心活动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不同的社会关系(还是一个平面) 脂砚斋、曹雪芹:写出同一个人物身上互相矛盾的性格特点 (七)人物塑造方面的美学范畴的历史演变 “逼真”(叶昼)——“性格”(金圣叹)——“人情”“情理”(张竹坡、脂砚斋)==>规定小说人物形象的性质 第十七章 明清戏剧美学

明清戏剧美学的发展,同样为中国古典美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明清戏剧美学家关于戏剧的真实性的论述,关于戏剧的通俗化的论述,关于剧本、演员和舞台演出的论述,都包含着许多深刻的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明清戏剧美学家作出了自己的特殊的贡献。 一、明清戏剧美学与李渔的《闲情偶寄》

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北齐歌舞戏(中国戏剧开端)—唐代参军戏、傀儡戏—宋代杂剧—元代杂剧—明代传奇 1、李渔《闲情偶寄》:清初著名戏剧理论家,词曲部、演习部就是他的戏剧理论著作,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的两个重要特点:

(1)第一次系统的从“戏”的角度来研究戏剧,他不仅重视词采和音律,而且更重视研究人物、故事、结构以

及舞台表演的各种问题,并且根据实践经验作了理论的论述; (2)李渔不仅研究了剧本创作、而且研究了舞台导演的理论和技巧

(中国戏剧史、世界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导演学著作)

二、明清戏剧美学家论戏剧的真实性

1、元代胡祗遹提出戏剧反映“人情物理”的命题 (王世贞、汤显祖、王骥德) 孟称舜:(1)戏剧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即“因事以造形,随物而赋象”

(2)戏剧反映社会生活面是很广阔的

(3)戏剧是通过舞台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4)剧作家必须对“人情物理”有亲身的经历和直接的体验

2、李渔(1)戏剧要想吸引观众、感动观众,主要就是依靠真实性,即真实的反映社会人生的情状

(2)戏剧的传奇性不能脱离戏剧的真实性 (3)明确提出了典型化的思想 (“寓言”:戏剧的思想教育作用)

※戏剧中的典型形象之所家凭借虚构创造出来的,比之实际生活中的原型更集中、更强烈,带有普遍性和概括性 ※反对艺术作品搞索隐

※戏剧中的典型人物既要符合一定类型,又要做到个性化,这集中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唱词、道白)上,还要更进一步强调人物语言必须符合特定的“情”“景”,符合特定场合下的人物的心理 “个性化语言”——(需要作家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

※李渔对历史剧的看法:历史剧不能离开虚构 原因:①历史剧是艺术而不是教科书

②历史剧作为一种舞台艺术,他的观众有广泛的群众性

三、明清戏剧美学家论戏剧的通俗化

1、冯梦龙:小说要发挥它的劝诫、教化的社会作用,必须使广大群众受感动,所以小说必须通俗,必须适应群

众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和文化水平

2、明清戏剧美学家也比较注重戏剧的通俗化:李开先、徐渭、王骥德、徐复祚、凌濛初 李渔:(1)“贵浅不贵深”==>彻底的通俗化主张 (2)艺术创造必须适应欣赏者的特点和要求

李渔新的美学标准——以通俗化的程度来评判一部戏剧作品的艺术水平的高度 3、李渔根据通俗化要求,在剧本创作和舞台演出方面提出两个主张: (1)少用方言(理由:方言不利于广大群众对于戏剧的欣赏)

(2)演出要尽量采用现代剧本,采用古代剧本必须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加以适当修改,使之适应现代观众欣赏

25

中国美学史大纲 叶朗 手打版

以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为基础,审美意象必须在艺术家对外界景物的直接审美感受中产生。在诗歌美学领域,王廷相提出了“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的命题,陆时雍提出了“实际内欲其意象玲珑,虚涵中欲其神色毕著”的命题。这些命题,明确把审美意象规定为诗的本体,并对诗歌意象的特点作了分析。所有这些,对于清代美学家构筑总结性的美学体系都大有启发。第二,对教条主义美学和复古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kam71otbn9gaib4887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