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论如析薪12师说》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师说》教案

授课教师:薛志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回顾作者韩愈的重要文学常识; 2、理解“说”这一文体; 二、过程及方法

回顾文本内容,通过朗读,进一步分析文本的结构,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师重教、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

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教师点拨法 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2、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如:《马说》、《爱莲说》。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阅读文本,分析感知

1、文章为谁而作?为什么为他而作?

参考:(课文最后一段找答案)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板书:(1)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不拘于时; (3)能行古道。 2、古道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 第一自然段:(1)本段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进行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阐述教师的职责:传道、受业、解惑。 第三层: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第五层: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板书)

2、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参考:(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板书) 4、“不拘于时”,那么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

参考: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对比论证】(板书)

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在“从师”态度上有何不同?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结果:圣益圣,愚益愚

2、“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又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则耻师焉。 结果:小学,大遗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结果怎么样?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结果: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三、品读结构 (1)文章结构: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段: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第三段:展现从师的范例。(历史事例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总结全文。

(2)第二段与第一段有什么联系?

通过针砭时弊,反面论证第一段提出的中心论点。 (3)第四段为什么赞扬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时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照应前文:“不拘于时”-D2;“能行古道”-D3。 四、品味语言

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些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五、随堂练习

配餐作业课时三第5题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论如析薪12师说》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师说》教案授课教师:薛志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回顾作者韩愈的重要文学常识;2、理解“说”这一文体;二、过程及方法回顾文本内容,通过朗读,进一步分析文本的结构,学习对比论证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师重教、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重点、难点】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iwwk64agj2r4yi9c8hj79c964hjsm00lc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