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学前教师“教学语言幼儿化”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学前教师“教学语言幼儿化”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

作者:赵 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 2020年第11期

赵 艳

赵艳,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教学功能的重要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桥梁支架”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师语言称为“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随着教育从技术理性向人文关怀的逐步转向,幼儿视角也日益成为学前教师教学过程的聚焦点,教学语言幼儿化成为新时代学前教师教学语言应用的新课题。

一、“教学语言幼儿化”的意义分析与内涵解读

后现代主义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关系,语言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中介,合理的教学语言能够清晰地表述学习内容的意义。正如杜威所论述“语言赋予事物以意义”。[1]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语言不是简单的无生命的词句罗列,而是生命体之间的意义共鸣。语言发生者和理解者之间形成高度的意义共鸣,是有效交往的关键。作为学前教师,为了更好地与幼儿形成语言意义共鸣,需要着重关注“教学语言幼儿化”,即教学语言能够基于“幼儿取向”,与幼儿的实际特质深度融合,具体表现为教学语言能够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能够融入幼儿的生活情境、能够切合幼儿的个性特征。

二、学前教师在“教学语言幼儿化”领域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语言幼儿化”的内涵解读,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情境和个性特征是“教学语言幼儿化”的三个关键点,笔者通过对学前教师教学过程的观察与访谈,发现学前教师在“教学语言幼儿化”的三个关键点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教学语言的超然化:超越幼儿的认知水平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教学语言做出经典论述: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发出知识的溪流;孩子就像是来这溪流中饮水的小马。在教学过程中,幼儿能否“畅饮溪流”,取决于溪流是否适合小马的“饮水能力”,即学前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学前教师作为成年人群体,扮演着丰富多元的社会角色,经常处于“成人世界”和“幼儿世界”的交错融合。在成人世界中,教师面对与自己认知水平比较接近的“同理者”,语言表达风格趋向于自然的成人化表达,成语、谚语、双关语、抽象语随机呈现。在接触幼儿世界时,如果缺乏对幼儿认知水平的关注,这种“成人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就可能不自觉延续,在幼儿世界中渗入蔓延。语言的生成者和理解者之间无法形成“意义共鸣”,产生幼儿理解的困难,导致教学交往的认知障碍。正如一位老师在访谈中谈到:刚入职的新教师,对一线教学还不熟悉的时候,可能会利用书本上学习的(内容),一些教学语言会书面化。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学前教育教师会呈现教学语言超然化的问题。一位老师在一次小班绘本教学中,讲到“兴高采烈”一词,请同学们表演兴高采烈的样子,但同学们却无所适从。有同学问道“老师,什么是兴高采烈”。“兴高采烈”作为成人世界中常用的语言,在幼

儿世界里,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孩子的认知水平,导致孩子们无法深度理解,也无法顺利完成对兴高采烈样子的展示。

(二)教学语言的自我化:脱离幼儿的生活情境

学前教师教学语言的有效性,核心在真实。这一真实的状态,不在于教师自身的理解或某种客观标尺的衡量,最重要的在于是否具有开放性,融入幼儿可见、可感、可知的生活世界。在生活世界的充分敞开状态下,世界存在的本真性才得以保持。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当此在被遗忘、存在者整体被遗忘时,人们就会错误盲目地固守自身的尺度,拒绝开放性。[2]在笔者的实地观察和调研中,学前教师在“教学语言幼儿化”上,还一定程度存在着自我中心,遗忘幼儿的问题,即教学语言封闭于自身的生活世界里,呈现出自身生活世界可知可感,而幼儿生活世界难知难感的闭合状态,脱离了幼儿的生活情境,也失去了教学语言的真实性。

在实地听课的过程中,一位老师在讲绘本《好饿的毛毛虫》时,讲到毛毛虫在饿得难受的时候,啃穿了一片可爱的绿树叶,她感觉好多了。老师边讲边带着陶醉的神情,还摸了摸自己的肚子,好像吃饱了很满足的样子。但在这一段教学演示过程中,同学们却没有引起太多的共鸣,并没有感受到毛毛虫的满足感。还有一位学生很疑惑地问:老师,叶子很好吃吗?

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学生没有引起深度共鸣的原因,在于绘本教学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幼儿生活情境。绿叶对毛毛虫是一顿美餐,但基于孩子的生活情境,叶子并不能作为人的食物,无法体验一片绿叶的“美味”,自然也无法生成饱餐后的满足感共鸣。

(三)教学语言的同一化:忽略幼儿的个性特征

幼儿拥有获得感,是学前教师教学评价的核心标准。每一位幼儿的学习获得感,源于其进入课堂前的个性经验。这种个性经验,以学生独特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为基础。教育活动的突出特征在于其丰富多彩性,教师的教学语言质量,不在于同一标准,而在于真正深入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征。脱离了幼儿的个性特征,教学语言就失去了丰富多彩的魅力。

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教师在访谈中谈到:入职之前,在书本中看到,教学激情非常重要。入职的第一天,我就告诉自己,要做一个充满教学激情的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尽量声音洪亮,用充满力量的语调来表达教学激情,语速加快,动作张扬。讲故事的时候,我会用特别夸张的音调和肢体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班上一部分的孩子上课非常有精神,参与课堂积极,但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有些逃避课堂活动,有一个小女孩特别明显,她上课几乎不参与交流,有几次喊她,都是怯生生的说几个字,就不再说了。

这一现象引发了该老师的关注,通过观察,这个小女孩平时比较内向沉默,很少与班上同学交流。在与小女孩的多次谈心中,老师了解到,平时,小女孩的父母管教比较简单粗暴,动辄大声训斥,甚至拳脚相加。父母之间一有矛盾,也往往是通过激烈的争吵来解决。所以,她一直对比较激烈的声音和张扬的动作非常敏感,形成习惯性惧怕。上课时,面对老师较大的声音和夸张的动作,她会本能地产生抗拒和害怕,不敢举手发言,不敢参与活动。

这是教学语言同一化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充满激情是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品质,它能够营造积极热情的学习氛围,带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但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教学激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案例中的这位小女孩,正是由于独特的成长经历而对教学激情产生了抗拒与害怕。可见,教学语言同一化,忽略幼儿的个性特征,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前教师“教学语言幼儿化”水平。

三、提升学前教师“教学语言幼儿化”水平的策略

关秀娇老师认为,教师教学语言贵在恰到好处,即以最恰到好处的语言,为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使教学深入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3]因此,学前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直通幼儿心灵,实现有效的“语言转译”,将教师语言转译为学生易接受的学习语言[4],即教学语言切合幼儿的认知水平、融入幼儿的生活情境、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提升学前教师的“教学语言幼儿化”水平。

(一)教学语言切合幼儿的认知水平

教师使用语言符号的基本功能是表达和传递意义,促进学生认知发展。[5]要实现这一基本功能,前提是教学语言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宜,在适宜的基础上形成促进。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动作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中,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幼儿在思考问题时,会更多依靠具体事物的形象。因此,学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语言形象”,善于借助教学情境创设,提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一位老师在《江雪》一诗的教学过程中,将诗中幼儿相对理解困难的词语,如万径、孤舟、蓑笠等,一方面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帮助孩子们理解,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生动形象的图片,辅助教学语言的形象化。

在上述教师讲解“兴高采烈”的案例中,教师经过教学反思,优化了教学语言的设计。首先介绍了“兴高采烈”一词的意义是非常高兴,很有精神的样子。并借助图片展示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主角“兴高采烈”的样子,通过具体形象的引导,帮助孩子们深刻理解“兴高采烈”的意义。

(二)教学语言融入幼儿的生活情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他们喜欢的环境中,以他们喜欢的方式会学的更多。[6]学生喜欢的环境更多贴近于他们的生活情境。正如一位老师在访谈中论述:口头化的语言更容易让孩子理解,在讲解一件事物的时候,更注意贴近孩子的生活,从他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理解老师讲的是什么意思。

学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关注教学语言与幼儿生活情境的深度融合。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讲“千山鸟飞绝”一句时,基于学生在本地山区的生活经验,以及出去旅游时,看过的山脉连绵的景象,引导孩子们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话叙述或画一画看到的群山的样子,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基于上述《好饿的毛毛虫》绘本教学案例,有教师进行了很好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对绿叶是没有味觉感受的,我们可以在活动中,用图片展示一些孩子们生活中能够真切体验的美味,在追求美味的过程中感受毛毛虫的幸福感。

(三)教学语言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教学语言是教育主体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中介,作为教育主体的人,丰富多彩、个性鲜明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学前教师的教学语言,除关注幼儿的一般发展特征外,还需要着意关注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

结合上述老师用尽量响亮、有力的教学语言表达教学激情,但过于同一化的教学语言产生学生抗拒感的案例,一些老师反思到:教师上课时的语言情绪应该是变动的,我们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了解孩子们的个性状态。对于偏内向温婉的孩子,我们的教学语调可以温和一些,蹲下来,轻柔地跟她对话,避免过于夸张的语言和动作对她的刺激。多用符合孩子们个性,喜

学前教师“教学语言幼儿化”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

学前教师“教学语言幼儿化”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作者:赵艳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2020年第11期赵艳赵艳,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学目标、发挥教学功能的重要保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桥梁支架”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教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i31i682zo3gznb0gt563y3j84vsiw00aft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