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四、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及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一切社会的一般基础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主要剥削方法)

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

1.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

2.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劳动变得更加复杂; 3. 包括“机器人”在内的生产资料,不会增加新价值。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资本主义工资:是指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是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它反映

着劳动力的买卖关系。

工资的现象: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原因:

1.工人出卖的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但是,看起来好象是一定时间的劳动。 2.工资是在工人劳动之后才支付的,所以被误认为是劳动的价格。 3.工资形式的劳动的时间和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不同工资也不同。 4.劳动是工人谋生手段,工资往往被看作是劳动换来的 。

计时工资:是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即按劳动时间支付的劳动力价值。

计件工资:以计时工资为基础,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计时工资的单位价格=

计时工资额(劳动力日价值)

劳动力时数计件工资单位价格=

一日生产的产品数量

一日计时工资额名义工资:是指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相对工资:是与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也叫比较工资。

第四章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都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

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1、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2、不变资本也是雇佣工人创造的 3、劳动力的再生产从属于资本

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中发现的资本主义生产新特征: 1、用来雇佣工人的可变资本是工人在上一个生产过程中创造的;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3、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资本追加到生产上,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基础

进行的资本主义再生产。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向资本的转化就是资本的积累过程。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作为资本来占有工人更多的剩余劳动。

资本积累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劳动生产率水平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4、预付资本总量

第二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 技术构成: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 价值构成: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构成的资本

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的关系:

技术构成是价值构成的基础,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技术构成变化会导致价值构成的变化。

注意:并非价值构成的任何变化都是由技术构成的引起的。在技术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单纯生产资料价值

(或价格)和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变动,也会引起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公式表示:C/V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实现的:

资本积累: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与积聚的关系:积累是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资本积聚的限制:1、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财富的限制;2、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

资本集中:把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

具体形式:1、通过互相兼并和收购等,形成更大的资本;2、通过创办股份公司,把众多较小的资本联合成一个数额巨大的大资本。加速资本集中的两个杠杆:竞争和信用。

资本集中的经济意义:资本集中通过合并社会上已经存在的资本,使更大规模的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因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即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的关系:

联系:资本积聚可以促进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也可以促进资本积聚。 区别:

1、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资本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

2、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不会增加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受积累基金限制,它增长速度比较缓慢;资本集中不受积累基金限制,它增长速度比较快。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客观必然性。 资本积累是资本统治关系的扩大,因此,财富和贫困的一起随着资本的积累发展起来。一极是财富作为资本在资本家手中的积累,另一极是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的贫困的积累。 贫富差距的加大不仅在社会上产生严重的不平等,更重要的是造成生产与消费的严重矛盾,最终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来。

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由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造成的。

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妇女儿童、破产者等成为雇佣劳动者→ 劳动力供给绝对增加)

工人阶级贫困化:是指整个工人阶级处于贫困状态的地位,有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表现形式。前者是指工人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相对下降。后者是指工人阶级物质和文化生活状况的绝对恶化。

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暴力等方式来实现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和货币资本积累的历史过程。

第五章 产业资本的运行

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最能比表明资本运行的

本质。

产业资本的本质特征:

产业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部门运用的资本,它是资本主义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

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A产业资本循环的总公式 G?W??P?W?(W?w)?G?(G?g) ?Pm货币资本循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公式:G-W?P?W’-G’ 生产资本循环: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公式:P?W’—G’·G—W?P 商品资本循环: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和回归点的资本运动。公式:W’—G’—W?P??W’

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的特点及片面性: 货币资本循环

特点: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片面性:价值增殖好象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 生产资本循环

特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商品资本循环

特点: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它的起点与终点既包括了预付资本的价值,也包括剩余价值。因此它是既

包括预付资本的循环,也包括剩余价值循环的循环形式。商品资本的销售活动包含着社会上资本和收入在内的所有价值运动。因此,商品资本运动是研究社会资本运动的最适当形式。

产业资本三种循环统一

? 产业资本循环条件:产业资本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 ? 空间上的并存性:指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要按一定比例在空间上并存 ? 时间上的继起性:指产业资本的各个部分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的运动,在时间上相互继起。 ? 关系:相互联系和互为条件。并存性决定继起性,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

第二节 产业资本的周转

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循环不是当作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来看待。

资本周转时间:是指从预付资本形式开始,又回到预付资本形式为止,中间所经过的时间。它包括资本的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按和非劳动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周转次数=

一年(U)

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u)

根据资本在利用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流动资本:指以原料、燃料、辅助资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1、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2、周转时间不同。3、价值收回方式不同。4、实物更新方法不同。

直接影响资本周转时间的因素 影响生产时间的因素: 1、产品生产的性质; 2、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3、劳动者的技术和熟练程度; 4、生产要素组合及利用程度;

5、交通运输、仓储发达程度决定着生产要素储存时间的长短。 影响流通时间的主要因素:

一类是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而耗费的时间;这一类流通时间主要包括:

1、将产品从产地运往销地和将生产资料从购买地运往产品产地的时间。 2、商品储藏和保管的时间。

另一类是纯粹流通时间,这是由市场经济关系引起的资本在流通领域的滞留。包括:

1、市场供求双方信息沟通情况;

2、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造成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所引起的商品在市场上的滞留时间。

生产资本两种划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按剩余价值在生产中的作用划分 不变资本 生产资本的各部分 厂房和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 原料、燃料、辅助材料 可变资本 工资 按价值周转部分划分 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

影响固定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固定资本有形磨损 :指它在使用价值(即物质)上的损耗,也称物质磨损。它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

而造成磨损和受自然力作用而造成的磨损。

固定资本无形磨损 :是指它在价值上受到的损失,也称精神磨损。它包括因技术改进导致生产同样机器

设备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以及出现效能更高的同类新机器设备,使原有的机器贬值。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次数)=

固定资本周转总额?流动资本周转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固定资本周转总额=固定资本年周转次数×预付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周转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次数×预付流动资本

制约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因素: 1、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预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

年剩余价值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可表示为: 年剩余价值率(m’)=

年剩余价值量(m); M??m?n年预付可变资本量(v)注:n=可变资本年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能够节省预付资本的数量,尤其是节省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提高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直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年剩余价值率不同于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的是资本主义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 年剩余价值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的是预付可变资本的年增值程度。

第六章 社会总资本的运行

个别资本:当资本独立地从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活动来发挥资本的职能作用时,就是个别资本。

大一政治经济学考试重点 

四、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及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一切社会的一般基础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主要剥削方法)当代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1.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工人的概念扩大了;2.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生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fm5128no94yj364r8w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