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鲁科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第5课时word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五课时)

【题15】A、B、C、D四种物质皆易溶于水,且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化学平衡,加入水稀释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B) A.A+BC.A+B

C+D B.A+H2OC+H2O D.A+2B+H2O

C+D

C

【解析】选项A中:加水稀释后,A、B、C、D四种物质被同等程度稀释,所以平衡不移动;选项B中,加水稀释后,A、C、D三种物质的浓度均减小,但水并未变,所以C和D的有效碰撞几率显著下降,A与水的却不显著。(对于该反应,也可作如下分析,加水后,水在混合体系中的百分含量增加,相当于水的“浓度”增加,所以平衡向右移动);同理,选项C中,加水后平衡应左移。选项D中是一个非可逆反应,加水后平衡不移动。 【题16】在一定条件下,某密闭容器中发生了如下反应:2SO2(g)+O2(g)

2SO3(g)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达到平衡后SO2、O2、S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5。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温后达到平衡时,SO2、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4 mol和0.9 mol,此时容器内SO3的物质的量应为()

A.1.8 mol B.2 mol C.2.2 mol D.2.4 mol 【解析】

【题17】某温度时,把1 mol N2O4气体通入体积为10 L的真空密闭容器中,立即出现棕色,反应进行4 s时NO2的浓度为0.04 mol·L

-1

,再经过一定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这时容

器内压强为开始时的1.8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1-1

A.前4 s中以N2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1 mol·L·s B.在4 s时容器内的压强为开始时的1.2倍 C.在平衡时容器内含N2O4 0.4 mol D.在平衡时容器内含NO2 1.6 mol

【解析】因为出现红棕色,所以说生成了NO2气体。2NO2的物质的量是c(NO2)V=0.04 mol·L

-1

N2O4,4s时,生成的NO2

?10L=0.4 mol,则消耗的N2O4是0.2 mol,剩余的

N2O4是0.8 mol,这时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是0.4 mol +0.8 mol=1.2 mol。由压强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可知,4s时容器压强为开始时1.2倍,前4s中,v(N2O4)=

1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n(N2O4)0.2mol??0.005mol?L?1?s?1=0.005 mol?L

V?4s10L?4s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1 mol

-1

?s

-1

;平衡时,

?1.8=1.8 mol,设这时容器中共有NO2的物质的量为x,则

剩余N2O4的物质的量应是1 mol-x/2,则(1 mol-x/2)+x=1.8 mol,x=1.6 mol,则剩余N2O4的物质的量是1 mol-1.6mol/2=0.2 mol。

【题18】右图中的曲线是表示其他条件一定时,2NO+O2

2NO2(该反应放热)反应中

NO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中标有a、b、c、d四点,其中表示未达到平衡状态,且v(正)>v(逆)的点是()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解析】做图形题一定要先弄明白坐标轴及曲线的含义:在曲线上,当温度一定时(横坐标),n(NO)也一定(纵坐标),所以说,曲线上任意一点均是达平衡状态的点,而曲线外的任一点均表示未达平衡状态。在曲线下方的任意一点,如c点,要想达到同温下的平衡状态(即由c点向上引垂直线到曲线的一点),必须使n(NO)增大,即平衡应向右移动,这时v(正)>v(逆);同理,在曲线上方的任意一点,v(逆)>v(正)。

【题19】将等物质的量的A、B、C、D四种物质混合,发生如下反应aA+bB

cC(s)+

dD。当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测得A减少了n mol,B减少了n/2 mol,C增加了3n/2mol,D增加了n mol,此时达到平衡。

(1) 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

a= ,b= ,c= ,d= 。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发生移动,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A: B: C: D:

(3)若只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知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又达到相等,则该反应为 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解析】各物质的变化量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对应的计量数之比,所以a:b:c:d=n mol:n/2 mol:3n/2 mol:n mol=2:1:3:2。一般情况下,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等于最简整数比,所以a=2,b=1,c=3,d=2。若只改变压强,而反应速率发生变化,则说明可

2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逆反应中必有气体存在,但平衡不发生移动,说明反应的气体计量数之和等于生成气体计量数之和(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各至少有一种气体),物质C为固体,则物质D必为气体。其计量数为2,则反应物中气体计量数之和为2,则物质A必定是气体物质,B必定为固体和液体。

升温一段时间后,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又达相等,则说明平衡向左移动,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反应则是放热反应。 【题20】反应2SO2+O2

2SO3进行的时间(t)和反应混合气中SO3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如图所示。曲线P表示使用了催化剂,曲线Q表示未使用催化剂。由图可知,催化剂可以 ,但不能 。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使用了催化剂后平衡拐点向前移动(即由Q点到P点),说明到达平衡所用时间缩短了,反应速率加快了;图中P点与Q点中SO3的质量分数未变,说明使用催化剂不能改变达到平衡时SO3的质量分数。

【题21】将2mol H2O和2 mol CO置于1 L密闭容器中,加热至高温,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2H2O

2H2+O2, 2CO+O2

2CO2

(1)当上述系统达到平衡时,欲求其混合气体的平衡组成,则至少还需要知道两种气体的平衡浓度,但这两种气体不能同时是 和 , 或和 。(填它们的分子式)

(2)若平衡时O2和C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平(O2)=a mol,n平(CO2)=b mol,试求n平(H2O)= 。(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解析】由两个方程式可知,两个可逆反应靠O2联系起来,只要知道了O2和另外任意一种气体的平衡浓度,均可求出混合气体的平衡组成。分析可知,当知道了H2O和H2或CO和CO2的平衡浓度时,由于两个方程无法通过O2建立反应量的关系,所以均不能够求出混合气体的平衡组成。因而不能同时是这两组。 因n平(CO2)=b mol,由2CO+O2应2H2O

2CO2可知,达平衡时反应掉的O2是b/2 mol,则反

2H2+O2中生成的O2的量为(a+b/2),消耗的水是2(a+b/2)mol=(2a+b)

mol,所以n平(H2O)=2 mol-(2a+b)mol=(2-2a-b)mol。

【题22】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CO2(g)+C(s) 高温 2CO(g) ΔH>0,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则指定物质的浓度及平衡如何变化: (1)增加C,平衡 ,c(CO) 。

(2)减小密闭容器体积,保持温度不变,则平衡 ,c(CO2) 。 (3)通入N2,保持密闭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则平衡 ,c(CO2) 。 (4)保持密闭容器体积不变,升高温度,则平衡 ,c(CO) 。 【解析】C为固体,增加C,其浓度并不改变,平衡不发生移动;减少容器体积,相当于增大压强,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通入N2不参加反应,并且密闭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

3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时,各物质的浓度并不变,平衡不发生移动;其他条件相同,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题22】常温、常压下,A、B、C、D均为气态。A和B可发生可逆反应A+B

C+

nD。若2 mol A和2 mol B混合充入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在不同条件下达平衡时C的浓度如下表: 温度/℃ 25 25 25 25 压强/Pa 1?105 2?105 4?105 5?105 C平衡浓度/mol?L1.0 1.8 3.2 6.0 -1 (1)可逆反应中化学计量数n的取值范围是 ,理由是 (2)在1?105Pa时,D的状态为 。

【解析】增加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气体分子数为1+1<1+n,则n>1。压强从1?105 Pa变为2?105 Pa时,C浓度应为2.0 mol?L减小为1.8 mol?L

-1

-1

,然而由于平衡移动,使C的浓度

,说明此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压强从4?105 Pa变到5?105 Pa时,

-1

C的浓度应变为3.2 mol?L

?1.25=4.0 mol?L

-1

,然而却变为6.0 mol?L

-1

,说明此时平衡

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进一步推知此时D物质在加压条件下变为液态或固态。

4

鲁科版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第5课时word教案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第五课时)【题15】A、B、C、D四种物质皆易溶于水,且在水溶液中存在如下化学平衡,加入水稀释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B)A.A+BC.A+BC+DB.A+H2OC+H2OD.A+2B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fjlh6i80u3xy6q955p40ne2d1fp330144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