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完整版)公路纵断面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公路纵断面设计

一、概述 1.纵断面设计定义

沿道路中心线纵向垂直剖切的一个立面。它表达了道路沿线起伏变化的状况。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的性质和等级,汽车类型和行驶性能,沿线地形、地物的状况,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的条件以及排水的要求,具体确定纵坡的大小和各点的标高。为了适应行车的要求,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主干路及相邻坡度代数差大于1%的其他道路,在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因而,道路纵断面设计线是由直线和竖曲线所组成。

在纵断面图上,通过路中线的原地面上各桩点的高程,称为地面标高,相邻地面标高的起伏折线的连线,称为地面线。设计公路的路基边缘相邻标高的连线,称为设计线,设计线上表示路基边缘各点的标高,称为设计标高。在同一横断面上设计标高与地面标高之差,称为施工高度。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上时,路基构成填方路堤;当设计线在地面线以下时,路基构成挖方路堑。施工高度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路堤的高度和路堑的深度。

2.纵断面设计原则 2.1设计原则

(1)纵坡设计必须符合《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有关纵坡的各项规定,如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按排水要求的最小纵坡等。

(2)为保证汽车以一定的车速安全顺利地通过,纵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 (3)对沿线的自然条件,应作通盘研究,依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使公路畅通和稳定。

(4)按路线起伏综合考虑农田水利方面的特殊要求。

(5)在水文条件不良或地下水位很高的路段,应考虑适当的路基高度。 (6)在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的前提下,争取填挖平衡,节省土石方及其他工程量,降低工程造价。

(7)考虑到今后公路改建时,尽量利用原有路面作为新路面的基层或面层的下层。

(8)纵坡设计应与平面设计密切配合协调。 2.2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原则

除参照公路纵断面设计的原则外,尚须注意下列各点:

(1)为使道路两侧街坊地面水的顺利排除,一般应使路缘石顶面标高低于两侧建筑物的地面标高。

(2)要为城市各种地下管线的埋设提供有利条件,并保证人防工程与各类管线有必要的最小覆土厚度。

(3)对一些具有影响的立面控制点,必须与道路平面控制点综合分析研究。 (4)应与相交的道路、广场等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

(5)对非机动车行驶较多的道路,应充分考虑非机动车的爬坡能力和下坡时的安全性。

(6)研究附近地区的竖向设计,以协调城市地区的立面布置和填挖土石方的调配。

3.纵断面设计要求

城市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除了前面讲述的最大和最小纵坡、坡长限制、合成坡度、平均纵坡、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短长度、平纵组合的要求以外,还应满足由城市道路的特点所决定的具体要求。

(1)纵断面设计应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适应临倚建筑立面布置以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确定道路中线设计标高时,必须满足下列各控制点标高的要求。

(2)应与相交道路、街坊、广场和沿街建筑物的出入口有平顺的衔接。 (3)山城道路及新建道路的纵断面设计应尽量使土石方平衡。在保证路基稳定的条件下,力求设计线与地面线接近,以减少土石方工程数量,保持原有天然稳定状态。

(4)旧路改建宜尽量利用原有路面,若加铺结构层时,不得影响沿路范围的排水。

(5)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车行道,最大纵坡宜不大于3%,以满足非机动车爬坡能力的要求。

(6)道路最小纵坡应不小于0.5%,困难时不小于O.3%,特别困难情况下

小于0.3%时,应设置锯齿形街沟或采取其它综合排水措施。

(7)道路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城市各种地下管线最小覆土深度的要求。 二、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1.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应具有—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应自然地配合地形设置,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插入最短的缓和坡段,以争取较均匀的纵坡。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

(3)纵坡设计时,应对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公路的畅通和稳定。

(4)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微丘区和潮湿地带的路段,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

(5)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

(6)纵坡设计时,应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2.最大纵坡与最小纵坡 2.1 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各级公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① 汽车的动力特性:要根据公路上主要行驶车辆的牵引性能确定。在一定的行驶速度条件下确定。

② 公路等级愈高,要求行车速度愈快,但从汽车的动力特性可知其爬坡能力愈低,因此不同等级的公路有不同的最大纵坡值。

③ 自然因素: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因素,对汽车行驶条件和爬坡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表2-3-1 最大纵坡

设计速度(km/h) 最大纵坡(%) 120 3 100 4 80 5 60 6 40 7 30 8 20 9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

在非汽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小桥涵处的纵坡可按表1-3-1的限值设计,但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大于5%;位于城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桥头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一致。

隧道内的纵坡不应大于3%,并不小于0.3%;独立的明洞和长度小于50m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3)高原地区纵坡折减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表2-3-2的规定予以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

表2-3-2 高原纵坡折减值

海拔高度(m) 折减值(%) 2.2 最小纵坡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在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否则应对其边沟作纵向排水设计。干旱地区以及横向排水良好的路段,其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

3.坡长限制与缓和坡段 3.1 坡长限制与缓和坡段

坡长限制包括最小坡长和最大坡长两个方面的内容。

3000~4000 1 4000~5000 2 5000以上 3

(1)最小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的限制是从汽车行驶平顺性、乘客的舒适性、纵面视距和相邻两竖曲线的布置等方面考虑的。

我国综合考虑了计算行车速度和地形条件等情况,规定最小坡长如表2-3-3所示。

表2-3-3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

公路等级 高速公路 一 60 100 60 二 80 40 三 60 30 四 40 20 计算行车速度(km/h) 120 100 80 最小坡长(m) 300 250 200 150 250 150 200 120 150 100 100 60 (2)最大坡长限制

最大坡长限制是指比较大的纵坡对正常行车的影响。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当连续陡坡由几个不同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成时,应对纵坡长度受限制的路段采用平均坡度法进行验算。二、三、四级公路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对纵坡长度应加以限制,以利提高车速和行驶安全。

在实际纵坡设计中,当大于5%的坡长还未达到其规定的限制坡长时,可变化坡度(应为连续上坡或连续下坡),但其长度应按坡长限制的规定进行折算。例如:某三级山岭区公路的第一坡段纵坡为8.0%,长度为120m,即占坡长限制值的2/5,若相邻坡段的纵坡为7.0%,则其坡长不应超过500×3/5=300m。也就是说8.0%的纵坡设计了长度120m以后,还可接着设计坡度为7.0%的300m坡长,此时坡长限制值已用完。

4.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路段的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以百分率(%)表示。它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限制性指标。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和缓和坡段,以利汽车安全顺利行驶,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的平均纵坡.一船以接近5.5%(相对高差为200~500m)和5%(相对高差大于500m)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

5.合成坡度

合成坡度是指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坡与超高横坡或路面横坡组合

(完整版)公路纵断面设计

公路纵断面设计一、概述1.纵断面设计定义沿道路中心线纵向垂直剖切的一个立面。它表达了道路沿线起伏变化的状况。道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是根据道路的性质和等级,汽车类型和行驶性能,沿线地形、地物的状况,当地气候、水文、土质的条件以及排水的要求,具体确定纵坡的大小和各点的标高。为了适应行车的要求,各级公路和城市道路中的快速路、主干路及相邻坡度代数差大于1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er442sfdd55mbv23rb17u3cm9b9nu004j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