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得价值,而是要取得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价值形成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产品价值包括:第一,生产中消耗的原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第二,生产中消耗的劳动资料的价值;第三,生产中耗费的活劳动的价值。价值形成过程结束时,产品的价值和资本家预付的资本价值相等。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积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的价值,可以是不同的量,后者可以大于前者。这样价值就可以增殖,剩余价值就可以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后,就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并在生产过程中加以使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取得劳动力耗费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差额。正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的这种价值增殖,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因此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

八、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在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中,资本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个部分。生产资料是生产的客观条件,它的价值只会保存和转移,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它不仅能创造出补偿自己消耗的劳动力价值部分,还能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部分,即剩余价值。马克思根据资本这两个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起的不同作用,把它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剥削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可变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直接源泉。

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从未科学而明确地提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概念,这两个科学范畴是马克思最先使用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实质的关键。它说明,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只有可变资本才能带来剩余价值,只有工人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由于有了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区分,所以就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揭示资本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理论前提。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区分,使马克思建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沦,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九、剩余价值率的正确公式

马克思在说明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说明了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价值变动的结果后,提出了正确计算资本对劳动力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

这三个公式都是表现资本对劳动力剥削程度的正确公式,但考察的角度不同。前两个公式从价值形式考察,后一个公式则从流动劳动的形式考察。

十、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两种基本的剥削形式

资本主义具体的剥削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基本形式来说,无非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两种。

把工作日延长到生产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以上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没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即工作日长度不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就没有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的存在。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 在劳动日不变的前提下,靠相对减少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主义的一种基本生产方式,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为基础的。只有社会劳动生产力率的提高,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目的,既不是为了社会进步,也不是为劳动者谋福利,而是为了取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十一、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科学定义

在第五篇考察简单劳动过程时,马克思曾给生产劳动下过一个最初的定义,即它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但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这个定义就不够了。一方面,从物质规定性说、生产劳动的概念扩大了。由于生产过程中,劳动分工和劳动协作日趋细密,在物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有的工人直接参加生产,有的工人则间接参加生产,就是直接参加对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人,每人也只是从事某一部分或某一操作过程的劳动,由于他们都是在物质生产中共同作出贡献,因此他们的劳动就部属于生产劳动,另一方面,从社会规定性说,生产劳动的概念又缩小了。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所以在资本家看来,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这个规定性,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来说,是更重要、更带有实质性的内容。

十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

不是任何一个货币额都可以转化为资本, “这种转化的前提是单个货币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手中有一定的最低限额的货币或交换价值”(第341页)。

不能直接把资本的剥削、价值的增殖和剩余价值生产划等号。货币要转化为资本,除了要有生产剩余价值这个质的规定外,还必须有量的规定。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成为资本家,剩余价值的生产就要达到一定的限额。达到这个限额后,货币所有者的生活水平比工人优裕,而且还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可转化为追加的资本,同时使货币所有者完全脱离生产劳动。因此,要使货币能够转化为资本,货币所有者必须拥有最低限度的货币额。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不同时期,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同一时期的不同生产部门,都是不同的。

十三、剩余价值生产的自然前提

剩余价值的生产要以一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生产力水平为前提,但是,产生剩余价值的原因却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剩余价值的生产,要以一定的劳动生产力为基础和前提,如果劳动生产力低下,劳动者的产品只能满足他本人及家属的生活必需,就无法提供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也就无法提供剩余价值,从而也就不会有包括资本家在内的剥削阶级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剩余价值的产生要有自然基础。然而,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积累起来的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只是资本关系、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和前提。而只有在资本的强制和支配下,才能决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归资本家所有。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把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高的劳动生产力看做资本和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是错误的。

十四、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但工资形式给人以假象,好象工人出卖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好象工人得到了全部报酬 这样,资本主义工资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剥削。 马克恩在科学地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基础上揭示了工资的实质。马克思指出,如果工资是劳动的价值,那么劳动就应该是商品,因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但是劳动不是商品,因而就没有价值。第一,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和内在尺度,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第二、劳动不是独立的实体,不能作为商品出卖。第三,如果把劳动当作商品,不但违背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也消灭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因此,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才是资本和工人之间买卖的商品,工资的本质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对工资本质的正确说明,使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得以完成,所以工资理论又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补充和完成。

十五,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基本特点

任何社会的生产活动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即都是一个再生产过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研究,可以发观从孤立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看不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新特征。

第一,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不仅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而且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也是工人生产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以货币工资形式取得报酬,它表现为由资本家预付可变资本的形式,这是在资本主义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把资本主义生产当做不断重复的过程来考察时,就可以看到,资本家用来支付工资的货币,是工人以前生产的产品出售后得来的。可变资本由资本家预付只是一种假象,实际上,工人在取得劳动基金以前,已经付出了劳动,生产出了产品。

第二,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生产的,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部是工人创造的。假定资本家最初预付一部分货币作为资本,每年得到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那么,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原预付资本既会全部被资本家消费掉。因此,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如果说资本家消费掉的是剩余价值、原资本价值仍旧保存下来,这只是一种无理的辩解。

第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分离,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从资本主义生产连续进行的过程看,这种资本关系又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不断被重新生产出来。—方面,工人创造的物质财富不断被资本家占有;另一方面,生产过程结束后,二人依然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因此,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十六、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实质上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因此,分析资本积累的实质,也就是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过程的特点。把剩余价值重新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因此,追加的资本从一开始就是资本剥削的产物。在资本积累中,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工人无酬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购买更多的劳动力,去进一步扩大占有更多剩余价值的条件,去加强和扩大对工人的剥削。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十七、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商品生产者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直接占有自己的产品,并按等价原则交换商品的规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劳动和所有权分离,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

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即资本积累中,资本家不断将剩余价值投入市场,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虽然在这种购买过程中遵循着等价交换原则,但资本积累的结果,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加强和扩大了对雇佣工人的剥削,使资本家得到了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运用无偿占有的无酬劳动去榨取更多的无酬劳动。因此,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就必然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根本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商品生产成为普遍的、典型的生产形式。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产生并发生作用,不是对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否定,相反,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应用。

十八、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指出: “社会的财富取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

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入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第707页)。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一般规律的表述说明,资本越积累,失业就越多,工人就越贫困。

这个规律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对抗性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较少的人力可以推动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这个规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表现为,劳动生产力越高,工人就越过剩,因而他们的就业压力就越大,生存条件就越没保证。资本积累在引起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同时,必然引起相对的人口过剩,使工人阶级贫困。这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质的表现。

十九、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就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作为资本主义历史起点的所谓资本原始积累,意味着对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直接生产者的剥夺,这种主要以暴力为手段的剥夺是残酷的,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灾难.但这是历史的必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定后,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决定着通过资本的形式,发生一种新的剥夺,即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这个过程的发展,使生产力发展近一步社会化,使资本更加集中到少数大资本家手中,使无产阶级受奴役、被剥削不断加深,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和反抗不断增长,从而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尖锐,通过暴力革命消灭资本主义私存制的客观物质条件和阶级力量日趋成熟。因此,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对少数掠夺它的剥夺,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就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得价值,而是要取得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同时又是价值形成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产品价值包括:第一,生产中消耗的原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第二,生产中消耗的劳动资料的价值;第三,生产中耗费的活劳动的价值。价值形成过程结束时,产品的价值和资本家预付的资本价值相等。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积劳动力在使用中创造的价值,可以是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dmi29twkh8mqar1rud16ehs64cxfu011x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