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 (1)《资本论》的体系

(A)最初拟定的体系—— 马克思最初所拟定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比现在的《资本论》体系要大很多。他在1844年开始计划写两本大书:一本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另一本则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但未能实现。后在1851年他又拟定写三本书的计划,一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二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三是论述政治经济学史;也没有实现。此后他既专心从事政治经济学理论部分的研究,在他的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的“导言”中,把他所拟定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分为下面各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过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信用)。(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图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国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

后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把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修改如下:“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二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后,继续修改稿子,在他的1861—1863年手稿中,又将以前拟定的整个体系改变,以相当于第一卷部分而论,又修改为:“(1)导言;商品,币。(2)货币转化为资本。(3)绝对剩余价值(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c)绝对剩余价值,(d)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e)同一时间的工作日 。剩余价值额和剩余价值率(大小和高低?)。(4)相对剩余价值: (5)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结合。雇佣劳动和剩余价值的比例。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隶属和实际上的隶属。资本的生产性。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6)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原始积累。 (7)生产过程的结果。(占有规律的表现中的变革可以在第6点或第7点小考察。(8)剩余价值理论。(9)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曲理论。” (B)决定写作时拟定的体系

——马克思自从在1861—1863年经济手稿中拟定了全部《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后,就按照这个体系进行撰写。他将其全部手稿分为两大部众一部分是“理论部分”;另一部分是“理论史部分”,

或“历史批判部分”,或“历史文献部分”,计划分册出版。他先将理论部分编好并出版了第一卷,在第一卷第一版的序言中说:“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第12页)后来恩格斯编辑时,基本上是按照这个体系,只是将原稿的第二册,整理改编为《资本论》第二卷,题名为《资本的流通过程》;而将原稿的第三卷整理改编为《资本论》第三卷,题名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至于原稿的第四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史部分,则由考茨基改编,书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分三册出版。所以《资本论》的全部体系,共分为四大卷,前三卷是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部分;即通常所称的《资本论》部分;后一卷则是关于政治经济学说史部分,书名《剩余价伦理论》。 关于《资本论》理论部分的全部体系,马克思在第三卷第一篇第一章的开始—段文章中,曾作了详细的总括说明。他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 。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于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

一卷要指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就是此马克思著作《资本论》,是按照资本这个经济范晚在资本主义现实的经济关系中所反映的运动过程,作为理论的全部体系,而撰写出来的。

因此,《资本论》的第一卷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仪括它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自身的生产。在这个场合,暂时将流通过程存而不论,而把它作为既定的过程从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抽出来,留在以后分析。

第二卷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研究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以外,即在生产开始之前关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过程,以及在生产结束之后关于所生产的商品的销售过程,亦即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实现与资本的流通。在这里形式上虽然没有包括生产过程在内,但亦把它作为既与的过程存而不论,而专门分析流通过程,借以作为生产过程的补充;同时在这里还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三卷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是研究在生产过程、流

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上所表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资本所具有的各种具体形式例如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和土地资本等;实质上亦即是研究剩余价值的分配、及其所表现的各种具体分配形式如象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等,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现实的总过程和总结果。根据资本的整个现实运动过程,就形成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整个理论体系。

此外,关于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则是系统地批判十七世纪中叶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各派学说,从而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过程。

实质上,资本运动的目的,是资本家无偿地剥削和占有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资本的实质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资本论》的全部理论,就是揭露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和阶级矛盾。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那样“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它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全部过程。

他还指《资本论》的全部体系是;“第—卷表明,资本家怎样从工人那里榨取剩余价值,第二卷则表现这个最初包含在商品里的剩余价值怎样实现为货币。可见前两卷所谈到的剩余价值,只是它在第一个占有者即工业资本家手里的情形,然而剩余价值只有一部分留在这个第一个占有者的手里;随后它就以商业利润、企业主收入、利息.地租等形式在各个有关方面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讲解 

《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1)《资本论》的体系(A)最初拟定的体系——马克思最初所拟定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比现在的《资本论》体系要大很多。他在1844年开始计划写两本大书:一本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另一本则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但未能实现。后在1851年他又拟定写三本书的计划,一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二是批判空想社会主义;三是论述政治经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dmi29twkh8mqar1rud16ehs64cxfu011x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