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指导初中学生进行“绿色阅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让初中生爱读名著,善读名著 ——浅谈名著阅读指导的教学 将 乐 四 中 陈 金 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目标时,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标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开展课外阅读,特别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更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走进中学生的课余时间,我们发现,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面对大部头作品,往往产生畏惧心理,难以长期坚持下去;有的翻一两页便抛到了一边,有的甚至一动不动,便束之高阁了;也有的捧着课外书看得入迷,走近一看,却是在看言情、武打小说。

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经过几年的名著导读教学实践,我认为要让初中生喜欢读名著,善于读名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利用影视歌曲导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主动阅读文学名著,首先要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初中生对由名著改编拍摄的影视节目兴味盎然,对其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感人的人物形象印象深刻,对于这类影视的主题歌曲更是烂熟于心了。名著阅读指导课上,如果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由影视歌曲导入,引“生”入“境”,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在进行名著阅读指导前,只字未提“名著”二字,而是精选出学生熟悉的四首电视剧主题曲,让学生轻松地听,学生立即联想到了电视剧《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见学生兴致来了,我随即让学生讲述剧中的故事情节。学生们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有的对《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津津乐道,有的对《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佩服不已,有的则回忆起了《三国演义》惊心动魄的场面……我于是趁热打铁进行引导:“你们喜爱的这些电视剧,多是由名著改编成的,因为文学名著博大精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此时,学生们对名著不再感到陌生,而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了。

二、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绿色阅读”。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注进去又漏出来,一点儿痕迹也没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带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掉了,只剩下豆渣;第四类像宝石矿上的苦工,把矿渣甩在一旁,只拣那些纯净的宝石。

读书,惟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第一类人读了等于没读,第二类人读书读变了质,第三类人弃了精华,取了糟粕,只有第四类人做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种阅读是“绿色阅读”。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行“绿色阅读”。

1、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经典名著。

在当今社会,一些黄色书刊正在模糊人们的视野,污染人们的心灵。学生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常常对阅读的课外书不加选择,甚至沉迷于一些格调不高、内容不健康的课外书中,

1

这种阅读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因此,要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内容丰富、艺术价值高的书籍,如《爱的教育》、《鲁滨逊漂流记》、《我的母亲》、《西游记》等经典名著。

2、指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每一本书。

书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写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中必定有些东西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了,或者原本就有讹误。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每一本书时也要有选择地吸收。试想,学生读《红楼梦》时,置那些优美的诗词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于不顾,却一味的痴迷于那些低级的描写中,他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因此,要引导学生像宝石矿上的工人一样,读书时扔掉“矿渣”,留下“宝石”,从每一本书中提取真、善、美,舍弃假、丑、恶,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引导学生与书交朋友,与人物对话

许多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觉得读起来枯燥无味,如同嚼蜡。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没有真正走进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读一本好书,其实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和书交朋友,和书中的人物对话,可以是作者、是主人公、甚至是书中的草木虫鸟。这样,让学生和书本交流,使看似枯燥的书有了生命,让“静”的阅读“动”了起来,在交流中唤起了学生的真情,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了感悟,使阅读活动真正富有实效。比如:我在进行《伊索寓言》阅读指导时,精心设置情境,让学生将《伊索寓言》想象成一个可爱的王国,走进这个寓言王国,用真挚的心去感受每一个 故事,拜访伊索国王,拜访故事中的动物们,和他们交谈。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纷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书中的人物对话。这一节课在热情洋溢的“对话”中,学生们不但对书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理解加深了,而且学习兴趣更浓厚了。让学生与书交朋友,与书中人物对话,是课外阅读教学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指导学生作读书笔记,读中感悟,写中升华。

读书的第二个阶段便是能从所读的作品中有所感悟。因而,要引导学生喜爱读书,还要教他们学会思考,善于感悟。而做笔记是及时记录自己思考感、感悟那一瞬间灵光的手段,但这也是学生很欠缺的一个习惯。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时不能忽略,不仅“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且新课标同时要求学生在中高年级每学期写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这样使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见到的相关知识要点摘抄下来,并写一写由此生发的感想,对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及综合能力提高的巨大作用,更不言而喻。这样,才能使学生视野更开阔、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对阅读的感情也将与日俱增,为提高学生素质创造了先决条件。

当然,这一阶段对学生来说是最艰难的,只有努力迈出这一步,学生才能领略到更深刻的东西,不仅包括深邃的思想,还包括美丽的情感、超人的智慧,巧妙的艺术手法。

五、引导学生鉴赏讨论,赏中议,议中明。

读的多了,感悟自然便会多了起来。学生有了一定的学识修养和生活感悟后,对所读的书也就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了。这样,他们的读书就进入了另一个境地——甄别鉴赏。点评是读书的一种最便捷的鉴赏方式。它能够把作者、读者和点评者三者联手一体,共同探索书的奥妙。指导学生初学鉴赏不妨从点评文章开始,点评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点

2

评“书的特点”,也可以评改读物的形式、辞章,畅所欲言,不用约束学生的思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鉴赏中讨论,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对书的感悟由模糊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实现质的飞跃。

例如,学生读完《三国演义》后,我组织了一次讨论会。讨论会上,学生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对曹操推崇有加,有的却对他全盘否定,于是两派唇枪舌战,各不相让。虽然争得面红耳赤,但在讨论、争辩中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讨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更是一种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过程。这种语文学习方式,没有灌输,没有束缚,没有固定的答案提供,只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

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绿色阅读”,在对话、交流中学习,这样的阅读活动才能让学生从提取出真善美,从名著中获取真知,掌握真理。

3

指导初中学生进行“绿色阅读”

让初中生爱读名著,善读名著——浅谈名著阅读指导的教学将乐四中陈金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目标时,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经指出:“学生须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标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要想实现这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8ybw94q016vudb8bhn079ew80o94h00sc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