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西方教育史上,首倡“从做中学”的是( C )
A.布鲁纳 B.康德 C.杜威 D.卢梭
5. 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B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6.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D )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 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 7.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B )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 8.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 B )
A.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B.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C.重视高尚品德的培养 D.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9. 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否则就是违反了学生的( C )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身心健康权 D.陷私权 10.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 A )
A.多样化 B.专业化 C.单一化 D.崇高化 11. 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D )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12. 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D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 课外活动 D.教学 13. 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趔,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趔。”这体现了教学的( B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因村施教原则 14. 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 D ) A.了解学生 B.融洽的师生关系 C.先进的教学设备 D.备课 15. 受测验长度影响的测验质量指标是( A )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16.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D )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7.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 D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一致性与连性原则 D.因析施教原则 18.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B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19.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作( C )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20.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C )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一、 单项选择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C ) A发展
B全面协调可持续 C以人为本 D统筹兼顾
2.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B ) A遗传 B学校教育 C环境
D家庭教育
3.心里断乳期是指( C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4.“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是指( B ) A定势 B迁移 C应用 D技能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考核的机构主体是( B ) A教师所在地的政府机关 B教师所工作和服务的学校 C教师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 D教师所在地的教育督导机构
6.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成为( A ) A变式 B反例 C正例 D比较 7.持久性心境低落为( B )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怖症
8.教师的根本任务( A ) A教书育人 B教学 C班级管理
D道德教育
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育具有( C ) A创造性 B广延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10.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跟草去”强调教师的( C ) A合作精神 B友爱精神 C奉献精神 D自律精神
11.孔子代表作(A) 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大学》
12.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某种欠缺而为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B ) A 学习动机 B 学习需要 C学习兴趣 D学习期待
13. 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 C ) A 谈话法 B演示法 C讲授法 D讨论法
14. 在学业成功与失败归因中,内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因素是( A ) A努力程度 B能力高低 C 运气好坏 D 任务难易 15. 个体成功地完成某一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D ) A气质 B 性格 C兴趣 D能力
16. 新课改提出初中课程的设置是( C ) A综合课程为主 B分科课程为主
C综合和分科课程相结合 D综合实践活动为主
17. 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D ) A个别教育 B建立学生档案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培养班集体
18. 中学阶段影响学生人格的主要因素是( A ) A 教师 B 家长 C 自我 D 同伴
19. 一个人遇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是意志缺乏( C ) A 自觉性 B自制性 C 果断性 D坚持性
20. 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 ) A 师生关系 B 上下级 C 同事关系 D 同学关系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 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C )。
A.近景性内部动机B.近景性外部动机C.远景性内部动机D.远景性外部动机 2.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 是( D )。A.比较不稳定的B.受先天因素制约的C.时稳时变的D.比较稳定的 3.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 D )。
A.修养和处世方法 B.身份和地位C.交往方式与方法 D.需要满足的程度 4.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律保证是( A )。 A.《宪法》 B.《素质教育法》C.《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 D.《义务教育法》
5.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是( A )。A.学校B.心理咨询室C.医院D.课堂 6.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学生不注意参与学习时突然加重语气或提高声调的现象,教师采用这种手段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A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C.兴趣 D.知觉
7.( B )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A.初中 B.普通学校C.小学 D.贵族学校
8.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施行时间为( D )。A.2006年6月29日 B.2007年1月1日C.2007年9月1日 D.2006年9月1日
9.影响少年儿童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C )。 A.环境 C.学校教育B.遗传 D.家庭教育
10.人在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便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 A )。 A.选择性 B.整体性C.理解性 D.恒常性
11.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 B )。A.2~3 B.4岁C.5岁以前 D.1~3
岁
12.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并被其他成员所认可。这种动机属于( C )。A.工作动机 B.成就动机C.交往动机 D.生理动机 13.教师注意力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D )。
A.注意集中能力 B.注意稳定能力C.注意转移能力 D.注意分配能力 14.人的学习主要通过( A )。A.视觉 B.听觉C.嗅觉 D.触觉 15.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B ),全面实现教育目的。
A.关心学生的学习 B.教书育人C.班主任工作 D.教学 16.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 A ),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A.寄宿制学校 B.全日制学校C.民办制学校 D.民办公助制学校 17.学习困难综合症的表现不包括( B )。
A.计算困难B.突然喊叫C.诵读困难D.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18.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 A )。 A.能力 B.努力C.任务 D.运气
19.根据柯尔伯格的观点道德推理的最高阶段是( C )。A.“好孩子”取向阶段 B.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C.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D.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 20.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 B )。 A.专业教育B.基础教育C.中等教育 D.职业教育 21.我国现在实施的义务教育的年限目标是( C )。 A.10年 B.6年C.9年 D.12年
22.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 C )。 A.学习需要 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 D.学习态度 23.在寂静的考场中,窃窃私语能引起人们的(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 D.反感
24.观察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智力发展的( D )。 A.前提B.结果C.主观条件 D.基础 25.坚持做完功课后再玩,是( A )的结果。
A.自我控制B.自我检查C.自我体验D.自我评价
26.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年龄是( D )。A.6岁 B.7岁C.8岁D.9岁 27.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凡年满( C )岁的儿童均可进入小学学习。 A.4周B.5周C.6周D.7周
28.下列法律中含有规定我国小学生法律地位条款的是( A )。 A.《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 B.《教育法》和《教师法》 C.《宪法》和《民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9.梦是一种( C )。
A.有意想像 B.情感体验C.无意想像 D.创造想像
30.小学生中注意广度存在着性别差异,无论低年级或高年级,女生的注意广度( C )男生。A.低于 B.等于C.高于 D.无法确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唯一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动机划分方法是(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