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1年考研政治核心要点背诵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和道德的因素。 (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特点) (7)劳动力的使用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具体劳动的作用是生产新的使用价值和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雇佣劳动制度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是一种经济强制性的劳动。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7,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划分依据:在剩余价值中的不同作用及其意义(三)★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移自己价值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①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②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③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分配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18,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1)土地、设备、原材料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 (2)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它们是工人的活劳动的吸收器,是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3)本身不创造价值,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的劳动产品中去,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在生产中产生,但要以流通为条件)。(土地不是劳动产品所以没有价值) 19,剩余价值率(三) m’=m/v★★★剥削程度还可以=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m’=m/v,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①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②增加可变资本总量。 2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首先要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三)★★工资是劳动力价格的货币表现,是劳动力价值。 (1)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内的劳动能力。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必须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力价值为v;而劳动创造v+m (3)劳动不是商品,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力和劳动不能混为一谈。 (4)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支付的是工资。 (5)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剥削。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劳动力买卖实质;掩盖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掩盖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划分;掩盖了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划分。 2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前提),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以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是全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22,超额剩余价值(三) 源泉:工人剩余劳动 (1)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个别企业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2)某个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具有暂时性。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迫使每个资本家都必须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当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到先进企业水平时,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 (3)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而各个资本家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使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全社会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23,资本积累(三)--原因:资本家的内在欲望和外在压力。(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和分割的比例。) (1)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趋势。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而且又是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 (2)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24,资本有机构成(三)★★从物质方面考察资本构成,用C和V比例关系表现,反映技术水平。 (1)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 (2)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物质形态:资本技术构成;价值形态:资本价值构成。 (3)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剩余价值而不断改进技术、更新设备,使不变资本增大,可变资本相对缩小,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有机构成的提高导致的后果①V比重小②相对过剩人口形成③资本周转速度减缓④平均利润率下降。 25,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三)★★实现资本集中的方法:兼并或组成股份公司;集中后果:个别资本迅速扩大 (1)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增大的两条途径和形式。 ①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②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资本集中,可以采取吞并的形式(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组织股份公司的形式,借助于竞争和信用两个杠杆来实现。 (2)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区别在于: 11

①资本积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则不会,只改变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②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数额的限制,从而增长比较缓慢; ③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3)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联系在于:个别资本总额增大有利于积聚。 ①资本积聚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竞争实力增强,从而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 ②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额增大,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增大资本的积聚。 26,▲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08年新增考点) (1)在资本积累的发展进程中,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内在地、本质地、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社会总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形成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还造成了劳动力供给增加,加强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贫困的积累主要表现在: ①工人阶级的实际收入比重趋于下降,而资产阶级收入比重趋于上升,两极分化趋势明显; ②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现象极为严重,大批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大量存在; ③工人的实际工资有时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大量工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生活极不安定。 27,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业利润的实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①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形式。利润形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p’=m/c+v,和有机构成反方向变化。 ②利润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表示预付资本增殖程度。 ③影响利润率因素:剩余价值率、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原材料价格变动 28,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三)部门内部的竞争形成超额利润。内部竞争也形成商品的社会价值。 (1)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2)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3)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是指以预付资本大小按平均利润率计算归每个生产部门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4)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利润率反映了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资本的赚钱速度。 ①各部门利润率水平,②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 29,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前提是:平均利润形成(三)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1)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随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注:生产成本指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该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真相,因为它混淆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发生变化,即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这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支配着生产价格的变动。 (3)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4)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家间关系。 30,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职能资本家:产业、商业、农业资本家(三)商业利润实质:雇佣工人所创剩余价值。 (1)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从事商品买卖,以攫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 (2)商业资本的职能: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家通过购销差价,按照平均利润率的要求,从产业资本家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中所瓜分到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商品资本:直接生产出来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31,借贷资本和利息(三)★★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价格低于生产价格 (1)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2)借贷资本的特征有: ①它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 ②它是作为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与职能资本相对立; ③它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即G—G’,是最富有资本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3)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①利息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②利息量取决于借贷资本的大小和利息率的高低。利息率高低取决于:平均利润率高低和资本市场供求 (4)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 (5)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利息率的高低取决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6)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贷关系中介的企业。银行利润来源于工人的剩余价值。 32,股份资本和股息(三)股份资本建立表明:社会资本代替了私人资本 (1)股份资本: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起来的企业资本,其组织形式是股份公司。 (2)股份公司:以发行股票方式集资经营的企业,企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性质并没有改变。 (3)股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本私有制的实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 12

(4)适应了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加速资本集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 (5)有利于大资本的统治,并不可避免地会滋生投机与欺诈,从而深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6)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不是股票所代表的投入企业的实际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 (7)股票价格不等于股票票面金额,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反比。 (8)股票价格受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股票价格=股息收入/银行存款利息率。 33,土地所有权和地租(三)★★★★★地租是由农业中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来 (1)资本主义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的农业资本家交的超过平均利润的收入。 (2)资本主义地租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3)级差地租:农业资本家租种不同等级土地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 ①中优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②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 ③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原因不同:级差地租:经营垄断;绝对地租:私有垄断) a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I; b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Ⅱ。 (4)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①它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 ②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③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按农产品价值出售。 (5)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①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②因为租用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把这部分超额利润作为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 ③地租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34,土地价格(三) (1)在商品关系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土地可以买卖也就有了价格。 (2)土地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实质) (3)土地价格的决定因素:①一是地租数量的高低,②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率。 (4)土地价格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土地价格=地租量/银行存款利息率。 (5)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价格有提高的趋势。 35,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 重要经济基础(三)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自由竟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2)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便会引起垄断。 (3)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特征:①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②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③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36,垄断和竞争(三)当代垄断主要形式:跨国公司;(私人垄断的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的结果) (1)垄断:少数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 (2)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 37,垄断利润(三)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金融资本 (1)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2)垄断利润的来源是本国工人、小生产者和其他国家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38,垄断价格(三)形成基础:垄断统治; (1)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在购买和销售时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2)垄断价格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生产成本+垄断利润。 3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三) (1)国家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生产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的加深,具体表现:①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②部门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③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④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⑤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等等。 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三)国家垄断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经济干预和调节。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3)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占统治地位的资本:金融资本,统治者是金融寡头。13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实现其统治形式—参与制;在政治上实现统治形式—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二战后,垄断组织表现为跨行跨部混联企业。 4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三) (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①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③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42,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四)★★★ (1)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原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2)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划分三种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单个资本连续循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①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②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 ③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3)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43,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四)★★ (1)产业资本循环的必要条件:①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 ②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2)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资本循环考察连续性 4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划分依据、目的、形式都不同) (1)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按每次生产使用过程中损耗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划分固定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分析剥削程度 (2)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它们的价值在周转方式上是一次性投人生产过程,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性全部收回。 (3)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②周转速度不同;③价值回收方式不同;④实物更新方式不同。 45,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四)折旧率=折旧费/固定资本原价值 (1)固定资本的损耗分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两种。按固定资本磨 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步提取资本价值叫折旧费。 (2)无形损耗: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减少无形损耗的办法:①提高劳动强度②延长劳动时间③提高对机器利用率。 (3)固定资本折旧:固定资本在使用过程中因损耗而转移到产品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补偿方式。 46,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四) (1)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生产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管理。 (2)资本周转次数: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n=U年/u。 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流通时间取决于生产地点离市场远近,交通和市场供求、通讯 47,影响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四)★★★ ①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固比率大速慢,流大速快。 4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四)★★ (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关系到一定数量的产业资本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2)加速固定资本周转:加快资本周转的结果: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流动资本增殖程度) ①可以减少无形磨损带来的损失;②可以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更新。 ③有利于资本家及时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 (3)加速流动资本周转: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取决于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①能节省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②使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量增加(增强预付资本增殖程度) ③提高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49,社会总资本运行(四)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1)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替换)和价值补偿是社会总资本正常运行的基础和保证。 (2)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可分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 (3)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理论前提) ①第一部类(I)即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②第二部类(Ⅱ)即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 (4)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50,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四) (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的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①简单再生产: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②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看,有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 14

①内涵的:依靠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原生产规模。 ②外延的: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扩大生产场所的手段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5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四)★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可以引申出: ①一是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②二是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物质条件是追加生产资料和追加消费资料。 ①I(c+v+m)>I c+Ⅱc或I(v+m)>Ⅱc。 ②Ⅱ(c+v+m)>I(v+m/x)+Ⅱ(v+m/x)或Ⅱ(c+m-m/x)> I(v+m/x) (3)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必须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平衡关系。 ①I(v+?v+m/x)=II(c+?c)必须到外部交换才可以实现的是:I?v、I m/x、和II?v ②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x)。 (4)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实现表明: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积累的规模相互制约。 (5)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规律:两大部类按比例发展才能顺利实现扩大再生产。任何社会再生产的内容都包含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5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四) (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 (2)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国有制及国有企业产生发展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要求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产物。它①通过国家收购私人垄断企业而国有化;②通过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③通过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的方式来形成。 (4)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 (5)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方式主要有:①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②经济计划③财政政策④货币政策⑤社会福利政策 5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四) (1)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超越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它是生产的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战后,发达资 本主义国家矛盾主要表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 (2)国际分工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又推动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 (3)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资本输出的实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5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质(五)★★统治地位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形态性质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区别于私有制的是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保障条件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 (4)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的。 (5)在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5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五)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根本不同,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4)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②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初级阶段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依据。 56,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主要是股份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五) (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15

2011年考研政治核心要点背诵 - 图文

和道德的因素。(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特点)(7)劳动力的使用能为他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具体劳动的作用是生产新的使用价值和转移生产资料价值。1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雇佣劳动制度(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①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②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6g1y1cslt1is530734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