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年郑州市小升初评价试卷原版 - 真题卷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 ..

7. 文中乙处有两句诗,你认为是以下哪一个选项中的诗句? A.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B.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D.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 以下这些人中,谁认为“贾湖骨笛”是一种笛子?

A. 张居中与裴明相 B. 裴明相与一位音乐老师 C. 张居中与萧兴华 D. 萧兴华与一位音乐老师

9. 结合上下文,以下哪句话出现在甲处最为恰当?

A. 可见主人是多么勤俭节约啊! B. 可见它必定是主人的心爱之物啊! C. 可见主人非常心灵手巧! D. 可见它的历史有多悠久,经历有多坎坷!

10. 根据文章,以下推断中不合理的是?

①M282-20比M282-21编号小,是因为M282-20更早被制作出来。

② 之所以大家相信“贾湖骨笛”是“笛”而非“哨”,是因为鉴定专家来自首都北京。 ③由于“花无缺”比“小鱼儿”工艺更精良,所以它不是墓主人的作品。 ④“贾湖骨苗”是胡人、也就是西域羌人的发明创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1. 请根据文意,猜一猜以下哪个选项最符合古龙先生的小说《绝代双骄》两个主人公的人物特点?

A. 小鱼儿与花无缺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小鱼儿的成长经历更为坎坷。 B. 小鱼儿能够吹奏折断过的笛子,花无缺则有一支完美的笛子。 C. 小鱼儿经历过三次骨折并缝过针,花无缺则从来没有受过伤。 D. 小鱼儿擅于制造骨笛,而花无缺比小鱼儿的技术更高一筹。

12. 据博物馆学的专家介绍,博物院在选择展品的时候并非只是“以貌取人”,而更注重展品的故事性,更喜欢“以神取人”。从这个角度思考,你认为今天在河南省博物院展出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的“贾湖骨笛”更可能是哪一个?

参考.资料

., .. ..

A. M282-20 B. M282-21

阅读材料,回答13、14题.

考古学家常常利用文物中“碳-14”(一种元素)的含量来测定其年份,“碳-14”测年法的依据是:生物死亡后,其“碳-14”的含量大概每过5730年会减少到原来的一半。 13. 贾湖骨笛已有约9000年的历史,骨笛中现在的“碳-14”含量与制造时“碳-14”含量的比值最可能在以下哪个范围内? A.

14. 当生物体内的“碳-14”含量减少到死亡时的

1111111?1 B.? C.? D.? 242841681后,测量误差将导致“碳-14”测年法1000失效。从这个角度考虑,“碳-14”测年法最多可以测量约多少年前的文物? A. 573年 B. 5730年 C. 57300年 D. 5730000年

阅读材料,回答15、16 题。

发声物体振动的速度越快,我们听到的音高就越高。物理上用频率来刻画振动的快慢,频率就是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教,“赫兹”是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 ..

下图显示了四类生物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和发出的声音频率。

参考.资料

., .. ..

15. 当骨笛以300赫兹的频率振动时,哪种生物可以发出频率相近的声音? A. 人 B. 猫 C. 蝙蝠 D. 海豚

16. 当骨笛每分钟振动50000次时,人类是否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 A. 能 B. 不能

阅读材料,回答17-19题。

音乐课中所学的音阶“Do”、“Re”、“Mi”、“So”、“La”在中国古代分别被称为“宫”、“商”、“角”、“徵”、“羽”,它们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Do 宫 Re 商 Mi 角 So 徵 La 羽 吴钊先生认为,骨笛中不同音高之间的关系很接近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三分损益律,所谓三分损益律,就是用一个基础音来派生出一系列其他新的音高,其步骤如下:

按这个方法,设“宫”为基础音,依次派生出的前4个音恰是“徵”、“商”、“羽”、“角”。

17. 按这个方法派生出的前4个音中,“徵”的频率是“宫”的多少倍?

参考.资料

., .. ..

A.

392727 B. C. D. 2416818. 按这个方法派生出的前4个音中,“羽”的频率是“宫”的多少倍? A.

19. 按这个方法派生出的前4个音中,音高最高的音是哪个? A. 徵 B. 商 C. 羽 D. 角

392727 B. C. D. 24168第二部分:定鼎中原——夏商周时期

(满分54分)

欢迎来到博物院第二展区,请根据材料《杜岭方鼎与云纹铜禁》,回答20-30题。(其中20-25题每题4分,26-30题每题6分,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作答。)

杜岭方鼎与云纹钢禁

河南博物院有两大青铜器“镇院之宝”——杜岭方鼎和云纹铜禁。青铜器象征着古代科学技术革命性的突破,在中国更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鼎是一种特殊的青銅器,原本是用来煮东西的器物。但鼎在古代还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大禹曾铸九鼎,《史记》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河南博物院官网资料显示,杜岭方鼎是目前人类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体量巨大、铸造完美的青铜重器。

参考.资料

., .. ..

云纹铜禁的四周,攀附着龙和虎形状的神兽各12只。神兽张嘴吐舌,眼睛盯着案上美酒,一副垂涎欲滴的样子。“禁”在古代是用来承置酒器的案具。之所以称“禁”,是因为周朝人认为,嗜酒无度是夏商两代灭亡的重要原因。鉴于此,周朝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

即使以今天的审美来看,这两个青铜器的造型与纹饰也是精美绝伦的,你是否想过古人是如何制造出青铜器的呢?

金属器具的制造有两种常见的工艺,第一种是铸造即通过将金属液体浇注入铸型内,并冷却凝固来获得所需形状和性能的零件。第二种是锻造,即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特性机械性能、形状和尺寸的锻件。

杜岭方鼎的制作方法如下: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图案、铭文,阴干后再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再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加工后即为青铜器成品。这种制作方法被称为范铸法。

而云纹铜禁的制作方法则有所不同:先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内芯并敷上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具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液态金属,待金属冷却后,敲碎外层模具便获得成品。这种制作方法被称为失蜡法,它可以做出镂空效果的青铜器。

我国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甚至一度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给出了有力的证明:失蜡法铸造工艺至少在25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相当成熟,并不是舶来品。

20. 《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已知“桀”是一位古代昏

参考.资料

45fjw917xr76vac3ljxx41z4g1sgjh0184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