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浙江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浙江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省级培训会议纪要

2006年7月30日——8月12日(杭州、金华、奉化)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2006年秋季开始,我省普通高中一年级进入新课程实验。为切实做好第一阶段的实验工作,保证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浙江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浙江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省级培训2006年7月30日——2006年8月12分别在杭州华洋宾馆、金华宾馆、奉化溪口大酒店举行,三次参加培训活动的人员总计575人左右。这次培训活动是由省教研室承办、由金华一中、奉化武岭中学协办的。得到省教研室、浙江教育报刊总社、金华市教研室、金华一中、奉化市教研室、奉化武岭中学等领导的大力支持,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领导刘宝剑、方洪峰、柯孔标亲临现场看望培训代表,并对培训工作做了指导,对培训者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董惠铭、唐建萍、张文军、卢 明、麻晓春、常海东、卢 伟、刘焕阳、毛建清均参加了本次培训工作。培训代表冒着酷暑、放弃休息时间,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学习、交流、研讨。本次培训得到了代表们的一致好评。大家普遍认为省教育厅教研室这次培训组织精心、服务到位,针对性强,担任培训指导的人员既有专家型的领导,也有领导型的专家,还有大学教授以及省内名校富有经验的一线实践者;既有学术层面、理论方面的指导,又有实际经验的传授。本次培训会议的“含金量”比较高,必将对本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培训达到了以下目的。

一、充分认识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性质和意义。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据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本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一个亮点,它的开发和实施意义重大。

第一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成长,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有利于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三有利于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通过对《浙江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的学习,了解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要求与规定。

三、通过学习省教科院专家有关“浙江省高中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教材说明与使用建议”的报告,从宏观层面上对地方课程通用部分教材和教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树立了如何通过显性知识、技能获得隐性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

四、通过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有关“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报告,并与之互动交流,了解掌握了校本课程规划、开发和实施的基本程序。

五、通过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样本学校杭州第二中学、湖州中学、金华一中、奉化武岭中学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代表们从实践操作层面,了解研讨了如何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如师资状况、社团活动、兴趣小组、选修课程、校友资源、学校特色等,用课程的理念规划开发实施学校的校本课程;研讨了课程的设置、学生选课、课程实施管理、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建议,有待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进一步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综合性的课程,培训任务繁重,开发与实施工作量大,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广泛发动、全员参与,因此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制订相应政策,如开发、实施该类课程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师资配置、基地的建设、学生校外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从而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

第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在目前升学指挥棒仍然左右学校教学的形势下,与高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可能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一阵风”等形式主义,会流于形式,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地、切切实实地建立长效监督机制,保证新课程改革中这一亮点的实施。

第三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作为课程开发与实施属于首次。由于各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学设施、办学水平、师资水平、学生状况的差异,开发和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存在差异,需要加强专家指导,样本学校引领;加强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资源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重点加强薄弱学校扶持、指导和师资培训工作;

第四各级教研部门应借助网络平台,缩短时空差距,组织有关专家、样本学校与基层学校及时进行交流,帮助基层学校解决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问题,保证课改的顺利实施。

第五根据理论层面来讲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是不同性质的课

程,两者的课时和学分均不能统筹使用,但根据《实施意见》教学建议中提到国家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23学分可以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6学分统筹使用,三门课程的总学分不得少于29学分。是否可理解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时不够可以占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时,而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时不够时可以占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时?

第六目前地方课程通用部分教材《人·自然·社会》内容过多,按照教材教学安排

总计为94课时,但按照《实施意见》在高中每学年安排12学时,总计安排为36学时的教学内容,如何选取是否有统一规定。

地方课程中由各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专题部分内容,目前还未完稿,但按照

《实施意见》在高中每学年安排6学时教学内容,不得跨学年使用学时。总计安排为18学时的教学内容,是否可以暂时用通用部分教材《人·自然·社会》代替?

第七学科竞赛类课程是否可以划归到校本课程,学科竞赛获奖可否给予或奖励校本课程学分?

本次会议的会风非常好,虽然大家来自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但研讨、交流的互动气氛非常热烈。代表们在与专家的交流互动过程中提出了一个个问题,目的都在于解开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的一个个疑问,以便回去以后能实实在在地做起来,这也说明了我们代表们敬业、求真、务实、好学的认真态度和作风。代表们一致认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表示回去以后,一方面将会议的有关精神带回去,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汇报,另一方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带着问题积极探索,研究总结出适合学校实际、学校校情的经验,在适当的时候开展交流和研讨,分享成功的经验,共同探讨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浙江省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按照新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逐步迈进。

各组代表发言稿见附录。 附录一:

普通高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省级培训交流发言稿

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郑国祥

我们思考和讨论了三个问题: 1、课程管理问题

课程实施首先是管理问题,教育局、教研室、学校、教研组,是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组织与细胞。对于教育局,要建立正确的政策导向,保证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对于教研室,要有权督促和检查课程的实施过程和评价过程;对于校长,要真正重视个性与民主,建立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教研组,要建立正常运行的校本教研制度,树立课程意识。我们要求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网络,这样才能保证课程的真正实施。

2、课程整合问题

从义务教育阶段来看,现在的地方课程已经太多,除了省通用课程、专题课程,各地还有各种廉政文化进校园、地方文化进校园、心理健康读本等等,这些内容如何协调整合?

(1)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上,要在课程的开发技术与实施方式上找平衡点,使两者有机协同;

(2)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校本课程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对于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的校本课程,要提倡非文本,因为它是活动课程、经验课程,而学科类的校本课程,可以考虑文本,以提高课程开发实施的效率与积极性。

3、课程实施有效问题

(1)校本课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要重视德育的实现、德育的渗透; (2)校本课程要克服两个倾向——“唯兴趣倾向”和“唯学科倾向”,有的把打牌、看电影作为校本课程,有的把竞赛辅导作为校本课程,都有点“偏颇”,惹人争议。杭二中的林校长说得好:“实施为了学生发展而设计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相对宽松而有效的条件??”,我想课程项目应该从这个方向来选择和确定。

(3)校本课程有长线项目和短线项目,一般来说,短线的校本课程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不容易深入开发,但是高中校本课程目前的设置课时是体现短线的。我们知道,校本课程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特色形成,短线的校本课程很难达到上述目标,所以应提倡开发长线的校本课程项目,并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真正实现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价值目标。

附录二:

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省级培训

衢州市各校老师的讨论汇报

浙江省江山中学(324100) 朱 伟

我市老师讨论的重点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些微观细节问题,下面专门就微观细节问题向各地老师作简要汇报。

一、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些困难

1、教研员老师提出:省教育厅没有明确发文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中归哪个部门管理,县级教研室也不明确谁管理,造成县级管理“真空”状况。学校老师跟着提出:学校的《校本课程纲要》报给谁审批?开学在即,时间上来得及吗?是否能先开课后审批?

2、一些条件较差的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困难很大。没有多余的校舍,“走班开课”无教室怎么办?特别是天气不好时更难办,必定造成课程经常中断。教师、经费难解决。

3、老师非常当心纪律和安全管理难,与高考关系难处理。

4、周总课时太多。按照《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周课时安排建议》,高一每周32课时(全部是必修课和选修ⅠA),32+1(班团活动课)+1(地方课程)+1(校本课程)+?(选修ⅠB,至少获得12学分,共216课时),课程表上怎么排得下去?

二、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 1、是否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个别老师提出条件较差学校是否要开设?讨论后认为:一定要开设且要想方设法开好课。好学校,要开发出更多的精品课;条件差的学校要逐步提高课程质量。

2、如何积极稳妥的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

学校从校长到老师态度都要积极,准备要适当充分些,实施方案制订后细节要经过反复论证,确保不乱。

3、高三开设地方课程是否影响高考?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规定:地方课程“通用部分在高中每学年安排12学时的教学内容,专题部分在高中每学年安排6学时的教学内容,均不得跨学年使用学时”,老师们提出高三开设地方课程是否影响高考?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肯定影响高考,假如我是校长或者我是家长,绝对不允许在高三开设。另一种认为,可以在高三开设,对高考没有影响,如果开设得好还有利高考。理由:高考科目学习较单调,很紧张,学生压力很大,每周有一课时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调节一下,对高考有利。《人?自然?社会》中有高考毕业指导的内容,学生明确高三学习策略、高考策略,学会心理自我调节等,有利高考。《人?自然?社会》中有选择志愿的指导等,肯定有利高三学生。

4、校本课程实施管理难的问题如何解决? 老师们都认为校本课程实施的管理非常难。比如我们江山中学,开设选修课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都是针对一部分学生开设的,从来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过完全由学生自选课程的选修课,而且还要全体学生拿到学分。校本课程实施管理难的问题如何解决我们有几点想法:在中学还不能每天开选修课,每周集中一个下午3、4节开课,最多只能两个下午3、4节开课,开选修课时全校教师参与管理。学校要制订专门的选修课管理条例,对违反选修课管理条例的学生要当天通知班主任,班主任要及时批评教育。认定学分要严格。

5、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与安全的关系如何处理?

如果需要走出校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时必需有安全预案,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再开发和实施。实施过程中只要组织的教师认真负责,学生的安全教育充分,安全是有保证的。不能保证安全的课,不开发不实施。

6、如何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较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还是空白,鼓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非常重要。刚开发时只能奖励,不能惩罚,充分调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出台一些奖励办法,给些开发经费,适当的发上课补贴等,开发出的精品课程更要奖励。

7、如何保证课程质量?

首先《课程纲要》要制订好,课程方案要与选课的学生进行讨论、沟通,再优化,让学生喜欢,有积极性学习,才能开出好课。还要在开课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课程方案。再是要做好考勤记录,学生学习态度教育,重视学习过程,进行多元化考核等。条件较差的学校,可以逐步提高课程质量,还可以利用其它学校的资源。

8、如何安排教师?如何排课?

衢州二中的张苏法老师提出:地方课程通用部分《人?自然?社会》可以排给班主任来上,与原来每周1课时的班团活动课整合,还是每周1课时。因为地方课程通用部分《人?自然?社会》中的较多内容与班主任教育的内容一致,既能解决地方课程通用部分《人?自然?社会》无人教的问题,又能解决原先班团活动内容不充实的问题。

地方课程通用部分《人?自然?社会》中一些班主任开不了的内容,可以利用校园网,由文综或理综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办法开设,由班主任管理,再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讨论。由班主任认定学分。

校本课程可以高一第二学期开始开设或高一第一学期后学段开始开设,准备更充分些、方案更周到些,效果更好。每周一次下午3、4节开设。

高三时校本课程的内容转移到以体育类、艺术类等为主,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调节学生身心健康,有利学生高考。

浙江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

浙江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省级培训会议纪要2006年7月30日——8月12日(杭州、金华、奉化)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6年秋季开始,我省普通高中一年级进入新课程实验。为切实做好第一阶段的实验工作,保证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浙江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骨干教师省级培训。浙江省普通高中地方课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wz717hmwj3j4lf875n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