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甲鱼养殖技术常见四十八种疾病防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分鳖未到此时就已经死亡。 内部解剖:病鳖皮下、口腔、喉头、气管内有黄色粘液,肺、肾、肠道充血,体腔亦多粘液。 3.流行情况:水温15℃以上的季节,亲鳖即可出现此病,呈现慢性死亡。在温室中的鳖(稚、幼、成鳖)一年四季亦受到此病的危害,尤其是每年的3-5月,该病可引起大量死亡,感染及死亡率可达80%以上,成鳖则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 4.防治方法:该病要内外结合治疗,单纯外用药治疗时有明显的效果,但易复发。外用药: (1)使用疖疮穿孔专用药一-疖疮灵,效果很好。方法是将水位降低一半左右,按20-30ppm全池遍洒,24-48小时后恢复水位,2-3日内不必换水;该药在使用前须煮沸5-6分钟,若将药用冷水浸泡后再煮沸,则效果更佳。该药可明显促进疖疮外发,疖疮外发后,则洞口很易愈合且毒素外流,鳖很快康复;同时该药对水质无不良影响,尤其适用于冬季温室。 (2)土霉素40-50ppm全池遍洒。 (3)呋喃唑酮 8-10ppm和福尔马林40-5Oppm合剂全池遍洒。 内服药:(1)投喂维生素。 (2)按每日每百公斤体重鳖投喂3-5克土霉素。适用7-10天。 (3)疖疮穿孔内服专用中草药。以上三种合用效果更佳。 十九、烂颈病(又名颈溃疡病) 1.病原与病因:水质不良易感染,为细菌性的。依据是:通过杀菌性的药物消毒可防治这种病,但未作细菌分离,仅属推理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2.症状与病理变化:病鳖颈部像开水烫了似的,多发生在颈基部,呈灰色环状斑。病鳖死后,颈部肌肉多被其他鳖吃掉,露出颈椎。 3.流行情况:很多地方有此病,流行很广。可能为气单胞菌病的其中一个表现形式。 流行季节6月-9月,如果是温室无季节性。自稚鳖到商品鳖各种规格均可患此病。感染率和死亡率不太高。 4.防治方法:可用百万分之1.5的呋喃唑酮药浴,并在饲料中加呋喃唑酮。剂量:8毫克/(千克饲料·日),分2次投喂,疗程6天。投药前用0.O01%的漂白粉消毒3次。3%食盐水浸洗病鳖1小时有治疗作用,每天一次。 二十、脐孔炎 1.病原与病因:稚鳖出壳后应药浴,若省去此过程,未愈合的脐孔就可感染细菌而发炎致死。 2.症状与病理变化:脐孔发炎凸出、化脓。 3.流行情况:脐孔炎为稚鳖出壳后的常见病,若不及时治疗,可使稚鳖致死。本病属条件致病菌感染发病,不传染。 4.防治方法:刚出壳稚鳖应在百万分之五的高锰酸钾水中饲养。高锰酸钾易氧化失效,注意更换。若发病,可用百万分之二的白点灵药浴。 二十一、水泡病 1.病原:水泡病的病原属嗜水气单胞菌。 2.症状与病理变化:外观症状:病鳖颈基部可有一水泡,下肢基部也可有水泡。水泡的直径1.8厘米-3.2厘米,泡壁薄,泡内充满乳白色的液体或血水。解剖检验:肝、肾、肠充血发炎。 3.流行情况:目前仅发现少数病例,也可能为气单胞菌病的一个表现形式。危害不严重,可引起鳖的死亡。25克重以下鳖易感染。 4.防治方法:治疗采用抗生素口服、药浴等方法可控制病情的发展。 二十二、幼鳖爱德华民败血症 1.病原:病原为缓慢爱德华氏菌。 2.症状与病理变化 外部症状:病鳖起初表现精神不振,活动力差,多悬浮水面,停食,在休息台上呆滞不动,捕捉时活动缓慢无力,其腹面中部可见暗红色於血,不久即死亡。 剖检:肝、肾、脾、腹膜出血,肝肿大,有腹水,背、腹甲内壁有於血。 3.流行情况:爱德华氏菌属细菌能感染多种鱼类、两栖类以及爬行类等动物,有时可引起败血症。 4.防治方法:预防:高密度加温养殖,冬季加温期间最易发病。入温棚要清池消毒,养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质管理,及时搞好池内卫生,定期施用生石灰;在饲料中可添加适量多种维生素,以增强鳖抵抗疾病的能力。治疗:对病鳖隔离治疗。选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治疗, 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多种维生素。 二十三、幼鳖小肠结肠炎耶尔新氏菌病 1.病原与病因 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圆形、单个或多个连在一起的、两极浓染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具体为何菌有待进一步研究。 2.症状与病理变化 症状:病鳖体表有大小数量下一的破清点,较多见于四肢末端、背部和颈部皮肤。溃烂斑孔径多在1毫米-5毫米。发病期间互相残杀,许多幼鳖的四肢被咬伤,甚至整个足被咬掉而出现二脚、三脚的残疾幼鳖。 剖检:可见肝脏肿胀,有出血点。胆囊和肺肿大,肠道严重发炎,整个腹腔充满恶臭味。 3.流行情况 1994年12月厦门一大型养鳖场,从台湾引进25000只稚鳖,分养在1O个小池,1995年1月20日开始发病,发病至一周开始死亡,开始每天死亡20只,后来每天死亡40O只-600只。到2月10日,共捞起死鳖5000只。经清池点数,幼鳖死亡率达4O%。存活的6O%幼鳖,其中8O%的个体体表有明显破溃斑,病鳖中5O%的病症已十分严重。 4.防治方法预防:对养殖水定期消毒,可大大减少水中细菌含量。定期施用0.004%的生石灰或0.001%的漂白粉,可达到预防的目的。 治疗:在饲料中加入2%菌必净或制霉菌素,连用一周,另用百万分之一浓度的\碘优\进行药浴,疗效显著,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二十四、白斑病(又称毛霉病) 1.病原:白斑病的病原为毛霉菌目(Mucorales)毛霉菌科(Mucoraceas)毛霉菌属(Mucor)的毛霉菌。 2.症状与病理变化:这种霉菌寄生于鳖的皮肤上,鳖甲、四肢、颈部以及尾部等身体各部位的皮肤上都有寄生,患病后,鳖甲上均产生白斑状的病变,表皮坏死、变白、逐渐脱落。病鳖食欲减少,骚动不安,爱在晒台上停留。 3.流行情况: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5月-7月最为流行,在流水池或水质清澈,透明度较高的水中养殖,更容易发生此病。危害稚鳖,死亡率极高。不经治疗,可全部死亡。流行面比 较广。 4.诊断方法:可将病鳖放在干净的水中浸泡观察,检查体表有无白斑状的病变,病变部位不突出而略呈凹陷。镜检可见菌丝体。培养特性:在真菌培养基3O℃培养24小时可看到黑色的菌丝就可以确诊。 5.防治方法 (1) 用生石灰清塘、清毒,要经常保持水体清洁,呈浅绿色。 (2) 发现病鳖或外伤鳖,应立即隔离,并用1%的孔雀石绿软膏或磺胺软膏抹涂患处。 (3) 在养殖、捕捉、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鳖受伤。 (4) 用10ppm漂白粉药浴3-5小时,有一定效果。 (5) 用万分之四的食盐加万分之四的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防治。 二十五、脖颈丝囊霉病 1.病原:从患病鳖的脖颈上分离出霜霉科的一种腐霉和水霉科的一种丝囊霉。腐霉外菌丝细微而稠密,短而呈波状弯曲,很少参差不齐,菌丝有分枝,末端略有膨大。丝囊霉外菌丝纤维有稀疏的分枝;它寄生在鳖脖颈上,是东南亚鲤鱼类溃疡性综合症的真菌病原。 2.症状与病理变化:鳖的丝囊霉和腐霉主要寄生于稚、幼鳖的颈部,形成一簇绒毛状环,使病鳖颈部负担过重,食欲减退,消瘦,最终死亡。 3.流行情况:鳖的丝囊霉和腐霉的生长最适温度为3O℃以上,鳖肤霉病的病原体-水霉和锦霉在18℃-20℃的温度条件下生长最旺盛。脖颈丝囊霉病为热带生态型的疾病,因此,该病在炎热的夏天流行。脖颈丝囊霉病是最近在泰国曼谷养鳖场发现的一种寄生于鳖脖颈上的真菌病,主要危害稚、幼鳖。我国对该病流行情况尚无报道。 4.防治方法:据杨先乐报道,该病不能用孔雀石绿进行治疗,否则10天后复发,并导致全身腐霉寄生,加速鳖的死亡。该病可用鳖康宁浸浴剂浸浴或鳖康宁抗霉型口服剂投喂。或者用亚甲基蓝、甲醛、生石灰、食盐与小苏打等泼洒消毒。 二十六、肤霉病(又称水霉病、白毛病) 1.病原:病原为水霉菌(Saprolegnia spp.)和绵霉菌(Achlyaspp.)等多种真菌.据研究水霉和绵霉都是腐生寄生物专寄生在伤口和尸体上在较低水温时(1O℃-15℃)生长较好。 2.症状与病理变化: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到病鳖有什么异样。当肉眼看到时,菌丝 已在鳖体伤口侵入,向内外生长。受伤较深时,霉菌可向内深入肌肉,蔓延到组织细胞间隙,浸入的菌丝极度分枝。向体外生长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俗称\白毛病\。 3.流行情况:肤霉病全年都可发生,但以冬未春初,气温18℃左右的梅雨季节为常见。 4.防治方法:(1)2-3ppm五倍子煮汁泼洒可预防此病。 (2)用40-50ppm的福尔马林或0.05%小苏打水混合溶液,对池塘消毒或鳖消毒。也可用2-3ppm的孔雀石绿浸泡30分钟消毒。 二十七、吊钟虫病 1.病原:病原是钟形虫、累技虫、聚缩虫、独缩虫等。 2.症状与病理变化:肉眼能看到病鳖四肢凹处、颈部、腹甲尾部生长的吊钟虫。普通水质,翻起病鳖腹甲像长锈似的洗不净,其实就是患了吊钟虫病。患吊钟虫严重的稚幼鳖,全身呈灰白色,若水质绿色,病鳖呈全身绿毛状。显微镜下可看到吊钟虫的柄及吊钟虫,吊钟虫的纤毛拨水也可看得清楚。 3.危害与流行:各种规格的鳖均会患吊钟虫病,稚幼阶段的鳖患吊钟虫病可导致死亡。常温养殖池6月-9月患病,加温池一年四季均可患此病。流行面广,危害严重。吊钟虫病能引发其他传染性鳖病的发生。由于它的寄生,损伤表皮,破坏了鳖机体防御体系的第一道关-皮肤,使传染性病的病原体有了可进入的门户,从而导致一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广东省某养殖场因患吊钟虫病,引发了白斑病、腐皮病和红脖子病;另有养殖场患吊钟虫病严重,导致了穿孔病、红脖子病、红底板病、疖疮病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生,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4.防治方法 :预防:定期用百万分之四的硫酸铜与百万分之1.5的硫酸亚铁混合遍洒。浸泡 24小时后,放去50%含药水,再补加足量新水。 治疗:(1)遍洒百万分之四的硫酸铜和百万分之1.5的硫酸亚铁,浸泡24小时后,放除药水,加新水。为了节省药,施药前可放去部分水,留20厘米-30厘米水施药。 (2)食盐水2.5%的浓度浸洗,在清塘放养时可用,水温10℃-3O℃之间,浸洗10分钟-2O分钟,每天一次,连续2天,可杀灭虫体。 (3) 1%高锰酸钾涂抹,经3O分钟-4O分钟放隔离池,连续涂抹两次,可杀死虫体。 二十八、血簇虫病 1.病原:中华鳖血簇虫病的病原主要有三种:中华血簇虫、湖北血簇虫、帽血簇虫,另外

甲鱼养殖技术常见四十八种疾病防治

分鳖未到此时就已经死亡。内部解剖:病鳖皮下、口腔、喉头、气管内有黄色粘液,肺、肾、肠道充血,体腔亦多粘液。3.流行情况:水温15℃以上的季节,亲鳖即可出现此病,呈现慢性死亡。在温室中的鳖(稚、幼、成鳖)一年四季亦受到此病的危害,尤其是每年的3-5月,该病可引起大量死亡,感染及死亡率可达80%以上,成鳖则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4.防治方法:该病要内外结合治疗,单纯外用药治疗时有明显的效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rjjp6x0rz721et5ih0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