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襟、宏大的抱负。
(4)本题考查分析诗歌遣词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若”字,描写日月、星汉都仿佛是从海中升出,如此浩瀚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与抱负。其胸中容纳的是浩大的景象,自然能反映出其心胸之宽广、博大.体现出其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胸襟。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
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画线句描绘了大海怎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
【答案】 (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把握。描绘时要抓住出景象和表达的情怀。这四句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2)分析写作特色要从多角度考虑,把自己感受深刻的一面写出来。由“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可知是虚实结合。
答案(1)描绘了大海宏伟的气势,或辽阔无边,或壮观景象,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
【点评】描述画面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写作特色包括:象征、烘托、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对比等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① , 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注】①湾:水流湾曲的地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解析】【分析】(1)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的意思是:无边秋色,森森寒意透露在晴日照耀着的水湾;远远近近,映入眼中的是无数层叠起伏的峰峦。诗中所绘是在秋季,有山有水,描绘了一副满天秋色,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本诗所写景物“冷晴湾”“青山”,景色明朗,尤其要注意的是诗人用了一个“闲”字,将这些结合起来理解,即可了解诗人的惊喜、闲适之情。
故答案为:⑴ 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⑵ 抒发了作者悠闲(闲适)惊喜(喜悦、喜爱大自然)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思乡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解析】【分析】(1)这首诗最后一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太阳
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这一“入”字很不客气,它几乎是带有强迫的楔入,写出了新生的锐气。柳色近作者之舟,故可见,而特于“春”之前要界以“江”字,也点明了“次北固山下”的环境与所见。这些字都下得简洁而极有分寸。因为他不止是写出了岁暮腊残的景象,而且也写出了此一时具体的视觉之差距,故而显得生动鲜活。旧年不肯退去,然而终于阻挡不住新生的力量;而新生者却又似乎并不管你愿不愿意,而要硬性地楔入,这一“入”字确有警人的不可阻挡之势。张说好提携后进,锐意改革,和他之欣赏此新旧递替之诗意,恐不无关系。这也许就是他要手题于政事堂的原因。据此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思乡
⑵ 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8.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是一首抒写________的五言律诗。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 (1)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2)C
【解析】【分析】(1)考查诗歌抒发的情感。从“客路青山外”、“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的内容来看,应该是思乡之情。
(2)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错。“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此两句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故选C。
故答案为:⑴ 思乡之情(乡愁、羁旅之思等)(意对即可) ⑵ C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题材的把握,注意结合画龙点睛的诗句明确题材。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________。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_______。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 (1)陆游;边关
(2)“僵”“孤”意为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⑴ 陆游 ;边关
⑵ “僵”“孤”意为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掌握,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注意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10.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家人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亲人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2)最后两句诗人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缩缩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案】 (1)D
(2)表达了诗人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
【解析】【分析】(1)ABC理解和分析正确。D诗中最后两句是诗人对重逢的想象,并不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亲人团聚。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D
⑵ 表达了诗人渴望和亲人团聚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11.品味诗歌语言,完成下列人物对话。
赏牡丹 唐代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 池上芙蕖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 裴给事宅白牡丹 唐代 卢纶 长安豪贵惜春残,
【精品】初中七年级 上册诗歌鉴赏技巧习题训练及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