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的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的解析

作者:杨玉玲

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8期

摘 要: 本文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进行了解读,通过对照李白天宝初年的生活经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梦象进行了整合分析,认为李白所写的梦境,符合天宝二三年间李白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是那个阶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是李白寻求自我解脱和心灵净化的过程,是李白完成了一次心灵突围的见证。 关键词: 李白 梦境 心灵突围 一、美梦说站不住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准备由东鲁南游越中时,写来向朋友们留别的诗。作为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不同于一般的留别诗,主要体现在大胆奇特的梦境上。梦境的解读也就成为解读这首诗的关键所在了。诗中的梦究竟是美梦还是噩梦还是其他?让我们先来看看名家们的解读。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在分析此诗时提出:“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和反抗。餐霞饮露的求仙生活是他所神往的,但是他也明白这种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排遣忧愁的手段”。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该诗的解题为:“诗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梦游,抒写了对山水名区和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表现了作者鄙弃尘俗、蔑视权贵、追求自由的思想。”由萧涤非等撰写的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在分析了该诗的梦境后指出:作者“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他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本《教师教学用书》,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之“整体感知”与“关于练习”中说:“他的徜徉山水,求仙访道,是想用远离现实的方式表示对权贵的抗争,是追求个性自由的一种体现”;“这首诗的主要部分是写梦境,写幻想世界,这是用幻想世界的美好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用诗人在幻想世界的自由遨游衬托他在现实世界的失意和碰壁”。这些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李白“梦游天姥”之“梦”是一个美梦,梦中的世界是一个令诗人向往的神仙世界。如若真是美梦,为何诗人会惊悸嗟叹?“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这两句应该是我们理解整个梦的关键。如果梦境美好,怎么会使李白魂悸魄动,胆战心惊,又怎能令他“惊起”而且“长嗟”呢?按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做了美梦,是绝对不会有如此感受的。因为美梦总是令人回味无穷、憧憬不已,并且总是希望做得越长久越好。而李白却被梦惊醒了,醒来之后没有感到丝毫可回味迷恋的东西,反而是心有余悸,惊魂未定。由此看来,“美梦说”站不住脚。 二、梦之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李白《梦游天姥山吟留别》中的梦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结合文本,知人论世,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梦象进行整合分析。

这首诗从字面上看是梦游天姥山,梦境跌宕起伏,富于变幻。李白一生徜徉于山水之间,热爱名山大川,对美景自然是心驰神往。一听说越人语天姥,他就迫不及待地入梦,竟“一夜飞渡镜湖月”,在梦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能身临绝壁。登高望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流连忘返——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险象环生,忽而一转,又进入了金碧辉煌的神仙世界。青冥浩荡,日月双悬,霓衣风马,仙人如麻。这一梦就是一天,游览了天姥。从静谧优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路转到惊恐战栗的深林层颠,从人间美景到缤纷的仙境,李白的梦游之旅景象变化万千,可谓波澜起伏。不妨看做是李白在天姥山进行的一次空中旅行和空中飞翔。

仅就景论景当然不行,因为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更何况诗中的景为梦境,离奇变幻。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真实。李白这个梦游者,也许自己都未曾意识到在层层景物的幻觉中要去与现实寻求对应,但却恰恰流露了作者心灵的真实,是心灵深处所积累的人生历程投射到了思维的窗口上。那么,诗中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色彩的梦境描写,分别反映着李白怎样的内心真实呢?对照李白的际遇和文本,我们发现梦境恰恰是李白天宝年间人生轨迹的折射,是那个阶段李白宦海沉浮的反映。下面作具体分析。

诗人梦境的第一个层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这种心情恰恰是诗人被唐玄宗召入宫中任供奉翰林的写照。李白恃才傲物,渴望建功立业,“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种愿望也像向往名山一样梦寐以求。天宝元年(742),四处游历二十几年的李白由道士吴筠推荐,在金銮殿上得到唐玄宗的召见;唐玄宗既“降辇步迎”、“御手和羹”,还赐官翰林待诏,可谓是“一夜飞渡”。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为诗人梦境的第二个层次。“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步态何等潇洒!“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景象何等壮观,不正是李白由布衣而卿相,青云直上志得意满的反映吗?

能够伴驾并记录君王的生活,李白深感荣幸。实际上“翰林待诏”不过是个闲职,其职务是草拟文告,做皇帝的御用文人,用诗文记录皇帝的生活。仅天宝二年的春夏之间,李白伴驾出游奉命所作的诗就有十多首:天宝二年初春奉召作《宫中行乐词》八首,仲春作《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暮春作《清平调》三首,夏季作《白莲花开序》。也许李白是兴奋过度了,非但没有觉察,反而以此为傲,其诗《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充分表达了自己受到君王宠爱后意气风发的喜悦心情: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翰丹雪胸臆。忽蒙白日迥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幸陪銮驾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狗。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为梦境的第三个层次。梦中诗人对山中美景流连忘返不觉天色已晚。现实中李白本以为陪侍皇帝左右,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理想就要实现了。李白曾利用与玄宗接近的机会,向玄宗申述过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主张。遗憾的是,这时的玄宗,已不是早年那个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才的开明君主,而是已经变成贪图享乐、不问政事的人了,他把“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请将”,深居宫中,沉溺声色。玄宗曾一度重用李白,目的是要他写诗作词,供自己享乐。意识到一点,李白心理上是多纠结,究竟该何去何从,前路迷茫“路不定”,“济苍生,安黎元”又是多么渺茫,自然是“忽已暝”。梦境中的流连忘返恰恰是诗人纠结迷茫的表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为梦境的第四个层次。日间畅游天姥山之后,深夜再次来临时的景物特征,显得阴森恐怖。传来“熊咆龙吟”之声,如万钧雷霆,瀑布轰鸣,深林为之战栗,层峦因此震惊。那么此时此刻,人何以堪?恐怕早已是毛发俱耸、魂飞魄散了。现实中的李白处于什么境况呢:满怀壮志不得酬的苦闷和压抑与日俱增,加上放浪形骸,对朝中那些只会吹嘘拍马又仗势欺人的权贵深表蔑视,并经常调侃嘲笑他们,这使他在当职期间树敌不少。比如他敢让杨贵妃为他捧砚磨墨,让高力士扶他上船为他脱靴,还对皇帝的女婿不敬等,这些疯狂不要命的行径自然使李白成为朝中诸权贵的眼中钉。朝中某些同僚的嫉恨、排挤与诋毁使他处于黑暗的包围之中,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惊惧凉透脊背。“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天地云墨,风雨欲来。李白的心灵受到“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式的震撼。天姥山的电闪雷鸣折射出诗人处境的险恶。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为梦境的第五个层次。从表面上看,作者描绘出仙人聚会盛大而热烈的场面。这里青冥浩荡,渊深似海,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炫目,光耀夺人。可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个神仙世界里没有抒情主人公李白的踪影。反观李白的现实境况,当玄宗觉得李白好言政事,不满足于当驯服的御用文人时,就疏远了他。从李白方面来说,玄宗之所以疏远他,一是与他傲岸性格有关。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这种无视封建秩序的叛逆精神,显然是统治者所不喜欢的。二则与朝中权贵的排挤诋毁密切关联。相传,玄宗在便殿召见李白时,李白曾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是最有权势的一个大宦官,为解“脱靴”之恨,他挑拨杨贵妃说,李白《清平调》词中的“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二句,“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使杨贵妃由此深恨李白。他们都是玄宗最宠的人,在玄宗面前进谗言,自然会影响玄宗对李白的看法。权臣贵妃的谗毁,玄宗的疏远,使李白很苦闷,发出“行路难”的感叹。天宝三年春,李白知道自己留在长安已不能再有所作为,于是上疏,“恳求归山”。玄宗没有挽留他,而是“赐金放还”。赐金放还只是说得好听而已,实际上李白莫名地从一个宠臣变成罪臣,内心的失衡不言而喻,有一种从天上掉到地上的感觉。神仙世界里没有李白也就不难理解了,正暗示着他被玄宗疏远和放归。我们可以从李白天宝三年离开长安时所作的《梁甫吟》找到旁证:“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诗人为求见明主飞至天国,在天昏地暗、风雨交加之中,见到的是凶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的解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的解析作者:杨玉玲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8期摘要:本文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进行了解读,通过对照李白天宝初年的生活经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梦象进行了整合分析,认为李白所写的梦境,符合天宝二三年间李白的生活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iq638loli3sk4u09qt56trx0171wu00ey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