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眼 1.角膜

由前向后分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角膜内皮五层: 2.巩膜

*角巩膜缘,巩膜与角膜交界的移行处,又称角膜缘。位于巩膜缘内侧的巩膜静脉窦和小梁网是房水循环的重要结构。

*巩膜静脉窦为一环形管道,窦壁由内皮、不连续的基膜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腔内充满房水。

* 巩膜距:位于巩膜静脉窦内侧、小梁网的后方,为巩膜组织向前内侧伸出的短环形突起。 3.视网膜(重点)

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分为盲部和视部:盲部即虹膜上皮和睫状体上皮。视部为贴于脉络膜内侧的具感光功能的部位,即通常所称的视网膜; 视网膜主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

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后三者为神经组织。 (1) 色素上皮层(重点)

功能:屏障作用、含黑色素颗粒可防止强光对视细胞的损害,参与视细胞膜盘的更新,储存维生素A,参与视紫红质合成的作用。 (2) 视细胞层

由视细胞构成。视细胞又称感光细胞。

视细胞根据外突形状不同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 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分布:黄斑 维生素A缺乏引起夜盲症。 * 视锥细胞:感受色觉和强光。

视网膜上的特殊结构:

* 视盘,又称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穿出眼球的部位。视神经乳头无视细胞,不产生视觉,又称盲点。(节细胞突起穿出)

* 黄斑:视网膜后极一浅黄色区域,其中央有一浅凹称中央凹。中央凹处的视网膜最薄,仅由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构成。中央凹是视觉最敏感的部位。

二、内耳的结构(重点)

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5个、两大块) 1.骨迷路

包括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 2.膜迷路

由三个膜半规管和壶腹、膜前庭(椭圆囊和球囊)以及膜蜗管构成。 *位觉感受器

壶腹嵴:感受头部旋转运动的开始和终止时的刺激

位觉斑:椭圆囊外侧壁和球囊外侧前壁的局部黏膜增厚隆起,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感受头部直线加速运动的开始和终止。 * 听觉感受器

膜蜗管围绕蜗轴盘旋两周半,垂直切面呈三角形。

*螺旋器:螺旋器又称Corti器,是膜蜗管基底膜的上皮增厚形成的听觉感受器。该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末梢分布于毛细胞基部。螺旋器上方有盖膜覆盖,其基部的基底膜内有听弦。

*消化管(这章是重点)消化管、消化腺都是重点!!!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舌: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味蕾

一、消化管的一般结构(四层)灰色为了解 消化道管壁 上皮 黏膜固有层 (重黏膜肌层 点) 黏膜疏松结缔组织 下层 皱襞 单层柱状或复层扁平上皮,可有微绒毛;保护功能 结缔组织为主,可有腺体或淋巴组织; 内环外纵平滑肌,有利于吸收、消化、血液运输及腺体分泌; 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腺体及黏膜下神经丛; 食管、胃肠等部位,黏膜和部分黏膜下层向管腔突起形成的结构; 咽、食管和直肠,直接与毗邻的组织相连; 薄层结缔组织+间皮;有利于器官活动。 肌层 骨骼肌\\平滑肌:内环外纵(胃为三层)肌间神经丛 外膜 纤维膜 浆膜 黏膜:包括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

二、食管 (一)黏膜

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为细密的结缔组织,黏膜肌层由纵行平滑肌束组成 (二)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黏液性的食管腺(在黏膜下层,其余都在黏膜层) 食管腺周围常有较密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淋巴小结 (三)肌层

分内环、外纵两层,上段为骨骼肌,下段平滑肌,中段兼具二者 (四)外膜 为纤维膜

三、胃(构成、细胞) (一)黏膜(重点)

表面有胃小凹,每个胃小凹底部与1~7条胃腺通连 1.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由表面黏液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无杯状细胞,上皮细胞胞质内含大量的黏原颗粒,故称表面黏液细胞(其余柱状都有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覆盖于上皮表面,对其有屏障、保护作用。 2.固有层

含有大量紧密排列的胃腺,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据其部位与结构区分) *胃底腺:分布在胃体和胃底部,为单管腺,腺体分颈、体、底三部 胃底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等

(1) 主细胞 又称胃酶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底部与体部(下半段);细胞

柱状,核圆,居基部;基部胞质强嗜碱性,核上部胞质充满酶原颗粒(溶解呈泡沫状);电镜下核周有大量粗面内质网与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顶部有许多圆形的酶原颗粒

作用:分泌胃蛋白酶原,后者经HCL作用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2)壁细胞 又称泌酸细胞,腺的颈、体部较多(胃底腺上半部);细胞较大,圆锥形,核圆,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强嗜酸性;电镜下可见细胞内分泌小管,腔面有微绒毛。分泌小管周围有小管、小泡,称微管泡系统;还有大量的线粒体等 作用: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内因子(结合维生素B12,如果缺乏,会导致恶性贫血); 3.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

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三)肌层

较厚,为内斜行、中环行及外纵行三层平滑肌 (四)外膜 为浆膜

四、小肠 6米 200~400平方米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一) 黏膜

小肠腔面有环行皱襞,黏膜表面有许多肠绒毛(中轴毛细淋巴管——中央乳糜管),黏膜上皮吸收细胞游离面有发达的微绒毛。皱襞、肠绒毛及微绒毛扩大小肠表面积 绒毛:上皮和固有层组成的突起

●简述增大小肠表面吸收面积的三级结构。

答: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扩大小肠表面积的三级结构有:一、小肠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共同向管腔面突起,形成皱襞;二、小肠粘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的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三、吸收细胞游离面由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由顶部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微细突起构成。

1上皮

为单层柱状。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

(1)吸收细胞,数量最多,呈高柱状,核椭圆,位基部,细胞游离面有纹状缘,电镜见为微绒毛

作用:是消化吸收重要部位,可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营养物质

(2)杯状细胞,散于吸收细胞间,分泌黏液,有润滑屏障作用。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 杯状细胞渐增多

2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 含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大量的小肠腺固有层淋巴组织丰富,空肠和十二指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

小肠腺细胞: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内分泌细胞(与黏膜上皮相同)、还有Paneth细胞和干未分化细胞

*Paneth细胞,为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体底部细胞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底部胞质嗜碱性。电镜:粗面内质网、发达高尔基复合体、粗大酶原颗粒。合成肠防

御素和溶菌酶等,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的作用

3黏膜肌层

内环行与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多血管和淋巴管,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有十二指肠腺,分泌富含碳酸氢盐的碱性黏液,保护黏膜免受胃液与胰液的侵蚀。 (三)肌层

为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四)外膜

除十二指肠中段部分纤维膜,小肠大部分为浆膜

五、大肠(大肠、阑尾与前面做比较即可) 分为盲肠(附阑尾)、结肠和直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

(一)盲肠、结肠和直肠的结构特点(三者组织结构相似) 1黏膜无绒毛,表面光滑;有半月形皱襞

上皮为单层柱状,由柱状细胞和大量杯状细胞组成 固有层内有大量的单管状肠腺,可见孤立淋巴小结

肠腺粗而直,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少量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2肌层为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外纵肌增厚形成三条结肠带 3外膜为浆膜或纤维膜 (二)阑尾

阑尾管腔小而不规则,肠腺短而少,排列稀疏

固有层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淋巴小结突入黏膜肌层,使黏膜肌层不完整。 肌层很薄,外膜为浆膜

*消化腺 一、胰腺(重点)

实质: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共有 (一) 外分泌部

外分泌部由浆液性腺泡及导管组成。

腺泡细胞产生多种消化酶,经导管排入十二指肠。 1.腺泡

(1)腺泡细胞,为典型的浆液性腺细胞。

细胞锥体形,核圆形,靠近基底,有酶原颗粒,常被溶解成空泡状。分泌多种消化酶;还分泌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腺泡无肌上皮细胞。

(2)泡心细胞,位于腺泡腔内。细胞小,呈扁平或立方状,胞质染色淡,核圆或卵圆形。为腺泡腔内的闰管起始部上皮细胞。 2.导管

组成: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主导管。 功能:导管上皮可分泌水和电解质。

3、胰液:碱性,有多种消化酶,腺细胞还分泌胰蛋白酶抑制剂,防止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

激活,导致急性胰腺炎。 (二)内分泌部

内分泌部(胰岛),为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散在于腺泡之间。 HE染色胰岛细胞着色浅,易鉴别。

胰岛主要有A、B、D、PP细胞,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及缝隙连接。 分类 A细胞(高胰岛 血糖素细胞) 比例 20% 功能 分泌胰高血糖素——抑制糖原合成,升高血糖;分泌抑胃多肽和胆囊收缩素 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 分泌生长抑素———抑制A、B、PP细胞的分泌; 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胰酶分泌、胆囊收缩 B细胞(胰70% 岛素细胞) D细胞 PP细胞 5% 很少

二、肝(重点)

肝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功能:1.产生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参与脂类物质吸收。 2.合成多种蛋白质和脂类物质并分泌入血。

3.通过代谢活动,参与糖、脂类、激素、药物等代谢。 4.肝内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防御与免疫功能。 5.参与造血调节,具有潜在造血能力。

组成:表面有致密结缔组织被膜,浆膜为主。 肝实质,被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肝小叶。 肝小叶之间各种管道密集的部位为门管区。 (一) 肝小叶(结构) 为肝的基本结构单位。

多角棱柱体,约有50~100万个,人肝小叶分隔不清

组成:中央为一条沿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周围是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和肝血窦。 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板状结构;肝板切面呈索状,又称肝索。 肝血窦:在肝板间,血窦经肝板互相通连;(肝血窦通向中央静脉)。 胆小管:肝细胞相邻面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小管。

肝板、肝血窦和胆小管在肝小叶内形成各自独立而又密切相关复杂网络。 1.肝细胞(结构)

光镜:呈多面体形,体积较大形成三种不同功能面:血窦面、胆小管面和细胞连接面

肝细胞血窦面是肝细胞摄取物质和排除分泌物的功能面,有发达的微绒毛(胆汁排泄、物质交换)

肝细胞核大而圆,居中,染色浅,核仁1至数个,双核细胞较多。 电镜:胞质内各种细胞器丰富,执行各种功能。

功能:粗面内质网——蛋白质的合成,滑面内质网——有机物合成分解转化

肝细胞的胆汁合成,脂类物质代谢,糖代谢,激素代谢及由肠道吸收的有机异物等都与滑面内质网有关

2.肝血窦,位于肝板间,腔大不规则。

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窦内有定居肝巨噬细胞。

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液经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动脉注入窦内。血窦内血流缓慢,利于肝细胞进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 

一、眼1.角膜由前向后分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角膜内皮五层:2.巩膜*角巩膜缘,巩膜与角膜交界的移行处,又称角膜缘。位于巩膜缘内侧的巩膜静脉窦和小梁网是房水循环的重要结构。*巩膜静脉窦为一环形管道,窦壁由内皮、不连续的基膜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腔内充满房水。*巩膜距:位于巩膜静脉窦内侧、小梁网的后方,为巩膜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ec3r8eq792xn8u9vny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