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痕迹,称为骺线。长骨因而不再增长。 3) 骨的加长和增粗:

骨的加长(软骨储备区、软骨增生区、软骨钙化区、成骨区)是通过骺板的不断生长和不断骨化而实现的,骨的增粗是由外膜中的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后在骨干表面添加骨组织实现的。

*血液

造血干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和定向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胚外中胚层(血岛),出生后,主要存在于红骨髓。 造血干细胞有三个特性:①有自我复制能力;②有很能强的增殖能力;③有多向分化的能力

1、血细胞的分类和计数正常值及功能?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血小板 正常值 (3.5~5.5)*1012/L (4.0-10) *109/L 50-70% 0.5-3.0% 0-1% 3-8% 功能 结合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在血管外发挥发育和免疫功能 吞噬细菌和异物 吞噬异物或抗原抗体复合物,灭活组胺;杀灭寄生虫 参与过敏反应 吞噬功能;参与调血调控;进入结缔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活跃的变形能力;明显的趋化性 参与免疫应答;抵御疾病 参与止血与凝血;促进内皮细胞增殖;修复血管 20-30% (100-300) *109/L

2、红细胞

形态结构:双凹圆盘状,直径7-8.5μm,中央较薄,色浅,周缘较厚,色深。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功能: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 CO2的功能。

3、白细胞:无色有核的球形细胞(不同白细胞主要功能)

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白细胞分为两类: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根据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又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嗜碱性粒细胞三种;无粒白细胞又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1)中性粒细胞 数量最多的白细胞。

功能: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抗感染,对细菌产物等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聚集到细菌侵犯处,大量吞噬细菌。吞噬细菌后,自身坏死,成为脓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功能:嗜酸性粒细胞有抗过敏和杀灭寄生虫的作用; (3)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

功能: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抗凝血。 (4)单核细胞 体积最大 功能: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和吞噬功能,常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5)淋巴细胞

分为三类: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产生于胸腺,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75%;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简称B细胞,产生于骨髓,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10%~15%;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自然杀伤细胞 简称NK细胞,产生于骨髓,约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的10%。

功能:T 细胞免疫 B 体液免疫 NK 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肌组织

1、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肌膜外面有基膜贴附,一条肌纤维内含多个细胞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内含大量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后者由明带和暗带组成。明带又称Ι带,其中部为Z线;暗带又称A带,其中部较浅的窄带称H带,H带中央为M线。

肌节: 为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I带+A带+?I带组成;是肌原纤维的结构与功能单位。肌节递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

2、肌原纤维超微结构:(重点) (为何形成明暗带?)

由粗、细两种肌丝规律排列组成。

粗肌丝 位于肌节的暗带,中央固定在 M线上,两端游离。

细肌丝 位于肌节两端,一端附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间,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侧; Ι带仅有细肌丝;H带(A带中部) 仅有粗肌丝;H带两侧的A带既有粗肌丝,又有细肌丝; (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具有ATP酶活性。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肌动蛋白 球状的肌动蛋白单体构成的双螺旋链,单体上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 原肌球蛋白 双股螺旋丝状多肽链,嵌于肌动蛋白双螺旋链的浅沟内。

肌钙蛋白 由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分别简称为TnC、TnI、TnT。TnC能与Ca2+相结合;TnT能与原肌球蛋白结合;TnI能抑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相结合。

3、横小管

又称T小管,是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的小管。在骨骼肌纤维内,横小管位于A带和I带交界处;在心肌纤维内,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4、肌质网

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又称纵小管; 横小管两侧的肌质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三联体。

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可将Ca2+泵入肌质网内储存,有调节肌浆中Ca2+浓度的作用。

5、心肌:分布于心壁和临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收缩有自动节律性。

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间的连接结构,位于Z线水平。闰盘呈阶梯状,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能快速传递信息,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和舒张。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它们都是有突起的细胞。 神经元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一、神经元细胞体的细胞质有: 1、尼氏体:

光镜下:尼氏体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分布于胞体和树突的细胞质中,轴突内无尼氏体。 电镜下:可见尼氏体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2、神经原纤维:胞质、突起都有。

光镜下:在银染切片中,神经丝与微管呈棕黑色细丝,称神经原纤维。 电镜下:神经丝与微管常交叉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内。 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

二、突触(重点) 名解: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最常见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棘或胞体连接,分别构成轴一树、轴一棘和轴一体突触。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突触前成分和突出后成分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的狭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突触前份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内含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根据突触形成时的接触部位分为:轴-树突触;轴-棘突触;轴-体突触等。 根据神经冲动的传递形式分为:化学突触与电突触。 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电突触:即缝隙连接,以电流传递信息。 (一)化学突触的结构

可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三部分。

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较一般细胞膜厚,分别称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1.突触前成分: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 光镜银染下呈棕黑色圆形颗粒,称为突触小体。

突触前成分内有少量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和微管、微丝等。 突触前成分内含许多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突触前膜上有钙离子通道。

2.突触间隙: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宽约15~30nm的狭窄间隙,有相关的酶。

3.突触后成分: 通常是树突棘,其次是树突和胞体。突触后膜中有特异性神经递质的受体以及离子通道。

三、神经胶质细胞(分布、主要功能) 分类 中枢 神经 系统 星形胶质细胞 分布:在脑和脊髓的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附着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少突胶质细胞 分布:在神经元胞体附近和轴突周围。 功能 1参与构成血脑屏障 2维持神经细胞微环境的稳定,起支持和绝缘作用 3形成胶质瘢痕修复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 4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和多种生长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内细胞的分化发育、功能维持起重要作用 ① 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 ② 营养和保护功能 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抗呈递细胞和免疫效应细胞,有变形运最小、中枢巨噬细胞 动和吞噬功能 室管膜细胞 产生脑脊液,支持、保护,构成脑脊液屏障 分布:在脑室和脊髓中央管的腔面,形成单层上皮,称室管膜。 周围神经系统 施万细胞 分布:包裹着周围神经纤维的轴突 卫星细胞 分布: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又称被囊细胞 ①周围神经系统髓鞘形成细胞②分泌营养因子促进受损的神经元存活及轴突再生③诱导神经纤维的再生 支持、营养和保护神经节细胞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和外包的胶质细胞所组成。

包裹中枢神经纤维轴突的是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轴突的是施万细胞。 根据包裹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详见P93-95)

五、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按功能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一)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元的长轴突分布于肌组织和腺内的终末结构,支配肌纤维的收缩和腺的分泌,也称效应器。

(二)感觉神经末梢(结构功能对应) 游离神经末梢 分布(没有要求):广泛分布于表皮、角膜、毛囊的上皮细胞、各型结缔组织内; 分布:真皮乳头内; 功能:感受冷热、疼痛和轻触的刺激; 功能:感受应力刺激,产生精有被囊 触觉小体 神经末梢 环层小体 肌梭 手指、脚趾德掌侧皮肤内 分布:皮下组织、腹膜、肠系膜、骨膜、韧带、关节囊 细触觉; 功能:感受较强的应力刺激,参与产生压觉和振动觉; 分布:骨骼肌内的梭形结构; 功能:本体感受器,主要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调节骨骼肌的活动。

*血脑屏障:

分布:位于血液与脑神经组织之间的一道屏障结构

组成:由连续的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基膜、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组成。Or 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神经胶质膜构成。

作用:它可防止血液中某些物质侵入脑组织,起到保护阻挡的作用,但可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稳定。

*循环系统

1、动脉(中动脉为重点,大小动脉与之对比,尤其中膜部分) 一、大动脉(弹性动脉)

大动脉的管壁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 (1).内膜 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下层较厚,为薄层结缔组织,含纵行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 (2).中膜很厚,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间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环形平滑肌 (3).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营养血管,营养外、中膜(内膜营养来自管腔内血液渗透)

二、中动脉(肌性动脉) (1).内膜 内皮下层较薄,在与中膜交界处有一明显的内弹性膜。 (2).中膜 较厚,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肌间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 厚度与中膜相近,为疏松结缔组织,在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三、小动脉(肌性动脉)

小动脉也属肌性动脉。一般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缺乏外弹性膜。

2、毛细血管的分类

(1)连续性毛细血管:其特点是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这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较小,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胸腺、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处。

(2)有孔毛细血管:基膜完整,但其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更薄,有许多贯穿内皮的窗孔。有的内皮细胞的孔有隔膜封闭。此型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较大,有利于物质交换,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腺和肾小球处。

(3)窦状毛细血管:通常称谓血窦,其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通透性最大。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血窦内皮细胞上有孔,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膜不完整甚至缺如。

3、微循环的血管: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归纳 

痕迹,称为骺线。长骨因而不再增长。3)骨的加长和增粗:骨的加长(软骨储备区、软骨增生区、软骨钙化区、成骨区)是通过骺板的不断生长和不断骨化而实现的,骨的增粗是由外膜中的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后在骨干表面添加骨组织实现的。*血液造血干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和定向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胚外中胚层(血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ec3r8eq792xn8u9vny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