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金融基础知识(全新教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序 言

本书是按照人事部全国职称考试指导中心颁发的《经济员考试大纲》(金融部分)的要求,为满足今年经济员考试、金融工作人员的考试需要而编写的辅导材料,也可供对金融专业基础知识有兴趣的同志学习使用。

商品的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由于商品时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商品时二者的统一体,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但又相互矛盾。原因是:商品是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不是只为了满足自己对使用价值的需求,而是为了交换的目的。而且商品生产者是通过让渡使用价值来实现价值的。

商品的两种属性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引起的。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形成

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四个阶段) 本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职称改革办公室会同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中国银行总行、中国人民保险总公司和交通银行的职称改革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的。

本书编写涉及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农村信用社基础知识、公司信贷、个人信贷、2009年A省农村信用社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经济、金融》试卷等内容。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中国人民银行人事司、教育司、各原国有专业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现中国人寿PICC)人事部门的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职改部门的同志为编写本书做了许多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紧迫,本书编写过程中可能有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

中国人民银行职改办1991年6月17日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

劳动二重性 是指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的是价值。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例如:一个人生产一把椅子,椅子能够提供给人坐,这一点是使用价值;同时椅子可以拿去交换,因为做椅子花费了劳动时间,是具有价值的。

货币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1页 (一)简单价值形式

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由另外一种商品来表现的形式。 例如:1只羊=2把斧子

在这个等式中,羊的价值不是由它本身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间接地借助于石斧相对地表现出来的。因此,它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由于石斧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是充当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羊具有同自己相等的价值,由此它形成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上。

等价物 就是能够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商品。

在这个例子中,提出了两个概念: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排斥的两个因素。 (二)扩大价值形式

是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性地由许多商品来表现的形式。

在扩大价值形式下,许多商品作为等价物,而另一种新商品出现,就会增加一个新的价值表现材料。这时,一种商品经常地和一系列商品相交换了。于是价值的表现由简单的形式逐步过渡到扩大价值形式。用下列等式来表示:

???2把石斧,或??5斤盐,或一只羊????1袋小麦,或??3斤茶叶,或???半两黄金,或???其他;等等在上述例子中,而当每一次交换,商品价值却只能用一种商品来表现,所以,

每一种商品都是特殊的等价物。

特殊等价物 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例如:Q币是腾讯公司出品的一种用人民币够买的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用于在其公司系统内兑换其他物品的虚拟商品,它不具备货币的一般职能,也不符合货币的定义。

又如:钱(人们俗称的“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属于民法上

第2页

的种类物。

(三)一般价值形式

是一切商品同时用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表示方法如下:

5斤盐,或??1袋小麦,或???3斤茶叶,或????一只羊半两黄金,或??其他;等等????在这个等式中,用来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成了一般等价物。各种商品都把

自己的价值表现在一般等价物上,清楚地说明各种商品在质上是相同的,量上是可以比较的,而且标志着价值形式的质的变化,即商品交换由物物交换直接交换变为由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间接的商品交换。

一般等价物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商品,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一两种商品。例如:黄金,包括由金子铸造而成的金元宝,金币以及半成品。 (四)货币形式

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出现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增多了,交换的地区也扩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地充当某一种商品来充当。在这里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货币形式可用下列等式来表示:

5斤盐,或??1袋小麦,或???3斤茶叶,或????半两黄金半两黄金,或??其他;等等????【特别提醒】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的产物;价值形式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

金银在历史上早就充当着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最后独占一般等价物这个特殊的社会地位。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第3页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货币具有同一

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而商品生产不能脱离周围经济条件而独立存在,所以,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货币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货币反映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二、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是用货币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价格。价格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单位。包含一定的金属重的货币单位就是价格标准。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我国人民币代表着一定得价值量,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 (二)流通手段

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作用。 商品流通 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的公式 商品——货币——商品(与以前的交换相比较,买卖出现了分离。)

【思考】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一样吗?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即:流通手段落脚在货币的媒介作用上,而商品流通则落脚在商品交换上。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也就是说,商品流通是说把商品合理的销售出去,流通手段是指通过么种方式来销售物品。比如你开公司,你公司的商品同过了业务部门联系业务,在由采购到公司提货,又到了批发市场,在到专卖店和连售商 最后到消费者(也就是使用你公司产品的人)手中。简单的一起说明:是说把物品快速的利用某种手段销售出去,不让产品有压货和卖不出去的情况。 (三)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特点是:必须是现实的金属货币或作为货币商品的贵金属。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即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

我国人民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 (四)支付手段

货币不伴随商品的运动而作为价值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其特点是: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进行单方面转移;可以由价值符号来执行这一职能;可

第4页

以通过转账形式进行结算。

支付手段的职能扩大了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也发挥着支付手段职能。 (五)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是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例如,战败国向战胜国支付货币赔款,一国向其他国家提供货币贷款,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起初是贵金属条、块,以后发展成铸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货币的第三个职能是充当贮藏手段,即可以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人们储存起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既不能象充当价值尺度时那样只是想象的货币,也不能象充当流通手段时那样用货币符号来代替,它必须既是实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者金银条块等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或资本家将货币资本从国内转移到国外等,均属此类。 二、货币诸职能的关系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为什么货币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呢?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这就如同尺子所以能衡量其他一切物品的长度,是因为尺子自身也具有尺度一样。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

本来,商品价值的大小,乃是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测量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便越大。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例如,一双皮鞋价格为10元,一件衬衣价格为5元,等等。不过,有一点这里应该说清楚,就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要人们在观念上想一下某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就可以了。所以这样,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它所做的只是给商品以价格形态,即表明某一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真正用商品与货币相交换马克思说:“货币在它的价值尺度功能上,本来也只是作为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平常从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属于这一种,所以,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不说自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任何一个资本家决不会允许有人用空话来拿走他的商品。

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这一作用的情况下,商品与商品不再是互相直接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商品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交换其他的商品。这种有货币作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由物物交换过渡到商品流通,意味着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卖与买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过程,如果出卖了商品的人不立刻去买,就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也就是说,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已经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第5页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退出流通成为贮藏货币;反之,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成为流通手段。由于贮藏货币具有这种作用,所以在足价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便不会产生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现象,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货币的第四个职能是支付手段。在放债还债、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场合,货币就起着这种作用。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由于很多商品生产者互相欠债,他们之间便结成了一个债务锁链,例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又欠了丁的钱??如果有其中某一个商品生产者因为生产和销售的困难而不能按期支付欠款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全线崩溃的局面。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使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货币的最后一种职能是充当世界货币,即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能够作为世界货币的只有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是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的,因为后者一超出本国范围便失掉了原来的法定意义。世界货币的作用是: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第二,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贷款以及转移财产等等。

第三节 货币制度

一、金属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问题】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经过怎样的历程?

回答: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1)规定货币材料。即规定可以用作货币的材料,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2)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3)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辅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分;(4)货币铸造发行。货币的自由铸造、限制铸造是针对金属货币流通而言的。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通过法令规定信用货币的发行机构,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后,信用货币的发行权大都集中在中央银行;(5)货币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是指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有限法偿是指具有有限支付能力。在金融货币流通中,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辅币则为有限法偿;在信用货币流通下,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能力。(6)准备制度,金属准备曾是货币制度的重要内容。

第6页

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制度又包括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银本位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制度;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法为本位币的制度;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目前各国均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二、金属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 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

货币制度的演变 概括地讲,从16世纪至今,货币制度的演变与各个历史阶段商品经济相适应,先后出现过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三种金融货币制度,最后过渡到当今不兑现的纸制本位制度。 金属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这是最早的货币制度,产生于商品生产还不很发达的时期。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入输出。除了我国外,到了19世纪末,各国先后放弃银本位制而采取金银同时流通的制度。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度是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又称复本位制。在这个制度下,金币和银币都能自由铸造,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金银复本位制度按照金银两种贵金属的不同关系分为如下三种: (1)平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是国家不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金银按照各自的实际价值进行交换的本位制,例如,英国在1663年就铸造金币“基尼”与原来银币“先令”按市场比价同时流通。

(2)双本位制

双本位制则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金银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的本位制。这种货币制度盛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如美国在1792年就规定金银法定比价为1:15。在双本位制下会出现一种叫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又称格雷欣法则),具体是说,当黄金与白银的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时,市价比法定价格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在流通中的数量逐渐减少,市价比法定价格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在流通中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货币流通不稳定。

除以上两种本位制度外,金银复本位下还有一种跛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是由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时期的一种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金铸币和银铸币都规定为本位币并有固定兑换比率,但国家规定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允许自由铸造,这就决定了银币在现实流通中无法起到本币的作用而仅仅充当辅币角色。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材料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第7页 (1)金币本位制

这是指以金币作为本位币流通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中最典型的形式。金币自由铸造,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银行券可以兑换黄金,是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经济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后来,由于战争、经济危机等多方面因素,削弱了黄金基础,金币本位逐渐转向金块本位与金汇兑本位。 (2)金块本位制

这是一种没有金币流通,但流通中的银行券、纸制货币符号等可以按照规定限额与金块汇兑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国家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国内不流通金币。流通中的货币符号可以兑换黄金,但规定了限额,必须要具有了一定数额才能与金块兑换。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富有的人拥有大量的货币符号,也才可以兑换黄金,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富人本位”。该制度的条件是国际收支平衡,一旦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大量黄金外流时,这种制度就难以为继,为此,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英法等国被迫停止金块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

这是一种没有金币流通,也不允许银行券等货币符号汇兑金块,而是用银行券等货币符号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在国外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虽然也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在国内不铸造也不流通,也不能兑换金块,只能同另一个实行金币本位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存放外汇黄金,通过无限制地供应外汇,以维持本国币值稳定。这就必然存在很大的依附性,是一种带有殖民性质的货币制度。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最终使金本位制崩溃了,过渡到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三、纸币流通下的货币制度

当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是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它是以不兑现黄金的纸币为本位货币制度。

这种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以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并由政府颁布法令,赋予无限法偿和强制流通的能力。

2.不能兑换黄金,也不规定含金量,对外汇率由政府制定。 3.货币发行量一般根据国内经济需要来决定。 四、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

(一)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1)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主币单位:元;辅币单位:角、分。 (2)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

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人民币是要不得较为,只准许人民币流通,国内一切货币收付、结算和外汇牌价,均以人民币为价值的统一尺度和计算单位,执行货币只能的只有人民币,法定赋予人民币以强制流通里。为此,国家法令规定:严格禁止外币在中国境内计价流通;严格禁止金银流通与私自买卖;严格禁止各种变相货币流

第8页

通;严格禁止人民币自由出入境;严格禁止妨害人民币及其信誉。 (3)人民币的发行原则 坚持集中发行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原则

(4)对人民币流通的管理 我国对人民币流通实行计划管理,它是通过实行现金管理和工资基金监督来实现的。

(5)统一管理金银储备和外汇储备。我国金银储备和外汇储备由中国人民银行集中掌握,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6)统一管理汇率。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汇率为准。 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商品形态的变化服务。

二者的关系 (1)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由于商品流通是由商品内在矛盾引起的,而货币流通不过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所采取的外部表现形式,因此,商品流通的规模、构成、范围和速度,决定货币流通的规模、构成、范围和速度。(2)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具有反作用。货币流通正常与否,对商品流通起着租金或阻碍作用。

(二)人民币制度的特点

现行的人民币制度与旧中国货币制度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1.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 2.人民币是独立自主的货币。 3.人民币是基本稳定的货币。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价值形态?价值形态的发展过程同货币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货币的各个职能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价格和价格标准?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有何不同?

5.为什么说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 6.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具有什么特点? 7.社会主义社会货币的支付手段有什么特点?

8.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有哪些作用? 9.什么是复本位制?

10.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哪些特点? 11.什么是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

第二章 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第一节 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

一、货币流通的概念

是指货币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不停地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运动。

流通手段最初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是商品流通借以实现的形式,凡是商品生产者,要是自己的生产能继续进行下去,必须把自己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卖出去,通过与货币交换,买回自己所需的商品,以实现使用价值的交换。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情况下,这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就是适应商品买和卖的两个独立过程。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就是适应商品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发挥媒介作用的。只要存在商品经济,货币流通就必然存在。此外,由于借贷、交纳赋税、租金和支付工资等,都会引起货币流通。

二、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 是指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

第9页 二者的区别 (1)形态不同;(2)一定时期内投入流通中的商品和货币数量并不完全一致;(3)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方向一致;(4)决定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5)货币流通可以超出直接的商品流通之外而延伸到其他领域。 三、货币流通的形式

货币流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狭义货币流通 只包括现钞和不足值的金属铸币的现金流通。

广义货币流通 包括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实际上是银行信用的投放与回笼所形成的货币运动。 (一)现钞流通

现钞流通也称现金流通,即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

现金流通领域:与居民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和企业单位间的小额货币收支。 1、现金投放的渠道

(1)工资及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2)采购支出; (3)财政信贷支出; (4)行政管理费支出。 2、现金归行的渠道

(1)商品销售收入:存入银行; (2)服务事业收入; (3)财政税收收入; (4)信用收入。 (二)转账结算

转账结算 也称非现金流通,是银行转账结算引起的货币流通,具体表现为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账户上划转款项进行货币收付和行为。

1、存款货币流通渠道

(1)商品价款的收付/结算; (2)劳务费用收付/结算; (3)财政收支结算;

(4)信贷资金的发放和回收/银行信贷结算。

第10页

金融基础知识(全新教材)

序言本书是按照人事部全国职称考试指导中心颁发的《经济员考试大纲》(金融部分)的要求,为满足今年经济员考试、金融工作人员的考试需要而编写的辅导材料,也可供对金融专业基础知识有兴趣的同志学习使用。商品的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由于商品时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商品时二者的统一体,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c9di22xz503ypj6btac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