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哲50道材料分析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捡柴,这火迟早也会熄灭,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没有人烤火,这些人都被陆续冻死在捡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尔熄灭。

另有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在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轮流捡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捡柴,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温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够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烧,大火和生命延续到了第二年春天。

三堆火,三个群体,在同样寒冷的冬天里,为什么有的被冻死,有的却能够让生命和火延续呢?试从人生观的角度加以回答。 参考答案:

从人生观的角度看,这说明了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贡献与索取。贡献是索取的基础,索取才能更好的贡献,只讲索取或只讲贡献都是错误的。

在现实生活中,要处理好贡献与索取的关系,真正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36.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3月4日在全国政协会上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八荣八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升公民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价值观?它有哪些导向作用?

(2)用人生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八荣八耻”的理解。 参考答案:

(1)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八荣八耻”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我们必须坚持“八荣”的价值取向,反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八耻”行为。 37. 材料1

南宋哲学家叶适:“夫欲折衷天下之义理,必尽考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谬。”“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方者为良医,尽观而后自为之,故无泥古之失,而有合道之功。” 材料2

在知行观上,王阳明认为:“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试评析两组材料中反映的知行观。 参考答案:

(1)叶适认为,“义理”不是从主观思想中演绎出来的,也不是可以从事物中随便“折衷”(综合、抽象)出来的。因此,必须经过周密的观察了解,同时,从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义理”并不能保证一定正确,因此,还必须“尽观而后自为之”,从效果上来检验其是否“不谬”。他的这一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知行观是一致的,都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王阳明强调知与行不可分割,有其合理之处,但是他进而主张“知行合一”,混淆了知行差别,取消了先后次序,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38.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提出,人的认识并无“先存的原型”。真理不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只是经验与经验之间的一种关系。他认为,一种观念只要能把新、旧经验联系起来,给人带来具体的利益和满意的效果就是真理;一个观念是不是真理,也不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而是看它是否具有效用。这样,有用与无用便成为他划分真理和谬误的标准。“有用便是真理”,这就是詹姆斯关于真理的根本观点。杜威所主张的工具主义真理观和詹姆斯的观点实质上是一致的。他也认为,观念、概念、理论等的真理性并不在于它们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而在于它们是否能有效地充当人们行为的工具。

结合材料,比较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上的区别。 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在,而不在于它有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坚持客观真理,反对主观真理,是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基本问题上的立场相一致的,是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标志。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是主观真理论,认为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为真理的标准不在于实践,不在于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而在于是否有用。把有用和没用作为区分真理与谬误的根据,是把真理标准主观化了,最终抹杀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 39. 材料1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材料2

费尔巴哈说:“自然并不让自己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于人的。恰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到我们身体内来一般。” 材料3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地程度上发展起来。”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原理,回答: (1)材料1 坚持的是何种认识路线?

(2)材料2与材料3 在认识论上有何种区别? 参考答案:

(1)材料1中中国古代哲人提出的“生而知之”、“良知”、“良能”的思想是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表现形式,坚持的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否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认为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物质决定的东西。

(2)材料2的观点属于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其特点是把认识的主体看作是一

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把人的反映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仅仅就从客体来说明认识的形成及其本质,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引入认识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材料3强调在人与自然的改造和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中,人既改造着客观世界,也改造着自己的认识能力。 40.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1)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2)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 参考答案:

(1)人口因素,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第一,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状况对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生积极的或负面的作用。第三,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的质量,也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41. 材料1

弗兰西斯克?培根说:“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在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就只是那么多。因此,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做什么。” 材料2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结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回答:

(1)分析弗兰西斯克?培根在认识目的性理解上的错误。 (2)从认识的结构上分析庄子与惠施的这一辩论的错误。 参考答案:

(1)弗兰西斯克?培根把解释世界作为哲学的唯一使命,是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目的性理解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并不摒弃“解释世界”,而是把“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辩证统一起来,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变世界,是新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把感性客体和自在客体相区别的必然结果。

(2)认识结构的基本要素是主体、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中介——工具、手段等,主体运用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表现为主体和客体按一定方式实现相互作用。庄子和惠施都否认了主体和客体可以通过认识中介联系起来,因而是错误的。 42.

一位挑水夫,有两个水桶,分别吊在扁担的两头,其中一个桶子有裂缝,另一个则完好无缺。在每趟长途的挑运之后,完好无缺的桶子,总是能将满满一种桶水从溪边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缝的桶子到达主人家时,却剩下半桶水。

两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当然,好桶子对自己能够送满整桶水感到很自豪。破桶子呢?对于自己的缺陷则非常羞愧,他为只能负起责任的一半,感到非常难过。

饱尝了两年失败的苦楚,破桶子终于忍不住,在小溪旁对挑水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你道歉。”“为什么呢?”挑水夫问道:“你为什么觉得惭愧?”“过去两年,因为水从我这边一路的漏,我只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作了全部的工作,却只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桶子说。挑水夫替破桶子感到难过,他满有爱心地说:“我们回到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果真,他们走在山坡上,破桶子眼前一亮,看到缤纷的花朵,开满路的一旁,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之下,这景象使他开心了很多!但是,走到小路的尽头,它又难受了,因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桶子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温和地说:“你有没有注意到小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好桶子的那一边却没有开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边的路旁撒了花种,每回我从溪边来,你就替我一路浇了花!两年来,这些美丽的花朵装饰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这个样子,主人的桌上也没有这么好看的花朵了!”

(1)经过挑水夫的合理利用破木桶对人有了价值,是否表明价值是由人决定的? (2)为什么说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 参考答案:

(1)经过挑水夫的合理利用破木桶对人有了价值,这正说明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但这并不能表明事物的价值是由主体决定的。一个事物有没有价值,主要是看它能不能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价值虽然同人的需要有关,但并不是由人的需要单方面决定的。价值必然有其产生的客观基础。价值必须以物质的或精神的现象本身多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

(2)客观事物因有某种结构、属性而内在地具有某种满足人的需要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性,即现实的价值是否形成,不以某物自身的属性为基准,而以主体的需要为基准。主体的需要及其需要的程度,是某物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内在尺度。因此可以说,具有客观需要的现实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 43.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是今天计算机的基础。看一看又大又笨又慢的第一台计算机ENIAC,任何人都会同意:如果没有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今天按摩尔法则飞速发展的电脑是绝对不能想象的。但是在半导体理论刚出现时,一位权威的量子物理学家,著名的“不相容原理”的提出者泡利对这个介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导电、一定条件下又不导电的半导体断然说:“那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没有任何研究价值。” 然而权威的错误预测显然没被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工作者信奉。20世纪30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凯利、布拉顿和肖克利开始对半导体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二次大战中断了这一工作,1945年他们恢复了研究,另一位科学家巴丁也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终于在1947年成功制出了锗晶体管。1956年,巴丁、布拉顿和肖克利荣获诺贝尔奖,开创了电子学革命的新时代。20世纪50年代末,人们向集成电路进军:1958年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基尔比和仙童公司的诺伊斯分别研制出各自的集成电路芯片。40年来集成电路从1958年的一块芯片集成5个元件,到现在每一个芯片能集成7.2亿多个晶体管。 1965年摩尔提出被称为摩尔定律的两条规律:1.器件尺寸缩小K倍,性能提高2K倍;2.每18个月芯片上集成的器件数目增加一倍。集成电路正是这样变成电脑科技飞快前进的火车头。如果当初人们不幸地盲目迷信权威论断,电脑发展的历史将要改写,说不定我们还在体积庞大、耗电惊人的电子管计算机的黑暗王国里探索呢! 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回答下列问题:

(1)联系泡利对半导体的价值评价,简要说明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

(2)从半导体的发现到锗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阐述认识的无限性。 参考答案:

(1)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进行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应当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 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对主体本身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是形成科学的价值评价的必要条件。

(2)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半导体的发现到锗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正是说明了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过程。 44. 材料1

中西交往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广交朋友,兼收并蓄,这正是中华文明连绵不断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文化呈现出强劲的交流势头,日益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文化格局。 材料2

我国著名人文学家费孝通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其原因有哪些?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发展文化建设? 参考答案:

(1)①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今天,人们对待文化多样性首先必须有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

马哲50道材料分析题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捡柴,这火迟早也会熄灭,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没有人烤火,这些人都被陆续冻死在捡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尔熄灭。另有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在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轮流捡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捡柴,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人人也都得到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btey4hjsm5kaxd90sav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