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已落下帷幕考研虽然已经结束好长时间,而它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昨天刚发生一样,清晰且深刻。
回首考研的这段经历,我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
开始基础复习的时候,是在网上找了一下教程视频,然后跟着教材进行学习,先是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了解,在5月-7月的时候在基础上加深了理解,对于第二轮的复习,自己还根据课本讲义画了知识构架图,是自己更能一目了然的掌握知识点。
8月以后一直到临近考试的状态,开始认真的刷真题,并且对那些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反复的加深印象,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考研一路走来,真的很辛苦,考研帮里学长学姐们分享的宝贵经验不仅能让我打起精神背水一战,还使我的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初试成绩出来的这两天,酝酿了一下,我也想为将要参加下一届考研的的学弟学妹们写一篇文章,希望你们从复习的开始就运筹帷幄,明年的这个时候旗开得胜。
文章字数很多,大家有时间可以阅读,文末有真题和资料下载分享,谢谢大家。
西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初试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3数学三 853运筹学 考试大纲:
参考书目:
运筹学(第四版), 作者 《运筹学》教材编写组,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版。
关于考研英语
考研英语几乎就是考阅读,做了历年的试卷后我越发觉得如果不能真正的读懂文章,那么阅读题目是很难做对的,而想要读懂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要读懂文章中的长难句,这是需要训练的,真题就是很好的训练素材。做完阅读题后,可以先不要急着对答案,把文章中的长难句和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试着自己翻译出来(可以借助词典),翻译完后再看看你先前的答案,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让你想改答案的,此时再去看看书后面对整篇文章的解析(而不是题目的解析),主要看你翻译的和解析翻译的差别,有没有理解上的偏差,进而再次思考自己的答案,并确定自己最终的答案,再对后面的答案,此时应该仔细揣摩自己做错的原因,仔细理解出题人的思路和其对文章的理解方式,找出与自己的思路的不同之处,下次做题尽量向他们一样思考。
阅读的提高,一方面是读长难句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理解能力的提高。读长难句能力的提高靠的是比较好的语法基础和练习;而理解能力的提高则靠读一定数量的文章,量变最终引起质变,所以每天至少读一篇经济学人上的文章,不需要查太多生词,主要是看懂句子,了解段落、文章的意思就行,同时积累一些有用的表达,有时间的同学甚至可以挑选里面的段落进行翻译练习:先翻译成中文,只要意思差不多就行,主要是后面再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阅读和写作其实是分不开的。
对于写作,主要是靠一些积累,同时在复习时,每周写一篇考研作文真题,不要在乎时间,写的时候可以参考自己积累的表达素材,写完后反复进行修改,看有没有可以写得更好、更地道的地方,或者想想同样的意思能不能换个表达方式,名词、形容词、动词能不能用地更准确、恰当。在考前再进行几次卡时间的模考。考研英语作文的话题一直就那么几个,平时好好准备考试才能的高分。况且作文几乎可以说说比较拉分的一项了,所以作文更应该早点准备,而不是考前才开始背模板。对于模板,也最好根据自己积累的素材自己总结。
对于新题型,一般情况下,总有1-2个空是很好找出对于的句子的,此时每题备选的句子都不会太多,一般2-3句,然后根据上下文仔细地排除,多数情况下会出现一个句子好像在2个题目中都合适,这时我们就需要先确定其他的句子的归属,从而排除这个空的其它备选项,再最后判断这样的句子到底属于哪个空;如果无法先排除其他的句子,则可以先假设这个句子属于某个空(可能性大的),在推断出其它题目的句子(此时未解出的题目应该只有2个),如果能顺利推出,且各句符合上下文和段落首尾句,则可能是正确的,若不放心,可将该句放在另一空中试,若其它空不能推出,则先前的选择才是对的。
最后总结一下复习方法,就是做题时一开始不要追求速度,而要在做题的过程中反复思考、总结做题的方法与思路,重视外刊的阅读和地道表达的积累,同时反复应用这些表达。
853运筹学专业课复习
说完公共课,现在同学们来看一看专业课该怎么办吧。在复习专业课之前一定要弄清楚目标院校的考试要求、书目变动、考纲考察范围、历年真题,还有搜集院校的各种资讯。对于专业课来说在前期就把基础打好的话,那么到了9月时
候就可以进行第二轮强化巩固了。不要相信战线太长后期会没有奋斗的动力,一定要早早开始,只有早点开始,后期才会更加镇定,否则后期只会越来越慌张,从而影响其他科目的复习进度及备考心态。
首先呢就是要开始自己的第一轮复习,基础阶段把教材进行“地毯式”学习一遍,让自己对考试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可以去找之前的学长学姐要一份相关的笔记,但关键的是要有一份自己的笔记。我认为“往年学长笔记”的参考价值不大,如果有条件可以看看,如果没条件也不必强求。我去年首先有一份亲学姐的笔记;其次我还花了八百多块买了许多不同渠道的笔记,但这些笔记总是感觉欠缺了点什么,于是最后只得自己看书,再重新做笔记。最好的东西不一定对自己而言也就是最好,最适合的东西对自己而言才是最好的,而自己做的笔记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笔记。到最后同学们可能会发现,每一个学长好像都有自己的笔记可以去分享,正是因为大家都做过这样一个掺杂着自己理解、适合个人去记忆的私人订制笔记。
下图就是我当时整理的笔记,所以对笔记的内容会比较熟悉,这样复习起来就非常方便,对于各大知识点的印象就更加深刻。
不管整理多少笔记最重要的是对书中的知识点熟悉的掌握,我认为检验是否掌握教材内容的唯一标准是能否复述出来。复述不同于背诵,它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我发现了周围同学的三种看书情况:读完;读且当时能理解;读完且能复述。第一种情况应该抵制,这只是把知识当粉饰;第二种情况是陷阱,我们看书时候能理解内容,但这远不够,许多人都是停于这步;第三种情况下才能称作是看过书。必须看到,“当时理解”与“复述内容”之间仍然有很长的距离。
新版西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考研真题 - 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