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广东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标准(试行)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块之间保持编辑的交通联系,力求线路笔直,确保农机具能到达每一个耕作田块。

(3)田间道路工程应尽量减少道路占地面积,与沟渠、林带结合布置,避免或者减少道路跨越沟渠,减少桥涵闸等交叉工程,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率。

(4)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以3~6m为宜,根据需要并结合地势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宽不少5.5m,有效长度不少10m,承担农产品运输和生产生活功能的田间道(机耕路)路面宜硬化;田间道(机耕路)路基高度以20~30cm为宜;暴雨集中区域,田间道(机耕路)应采用硬化路肩,路肩宽以25~50cm为宜。

(5)生产路的路面宽度宜为3m以下,生产路路面宜高出地面30cm,生产路宜采用素土路面。 6.6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1)农田防护工程是为保障项目区土地利用活动安全,保持和改善生态条件,防止或减少污染、自然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的总称。包括农田林网工程、岸坡防护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

(2)农田防护应与田、路、渠、沟等有机结合。 (3)风害区农田防护面积应不小于90%。

(4)结合改造区实际情况,应布置必要的农田防洪、防风、水土流失控制等农田防护措施,优化农田生态景观,配置生态廊道,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安全。

—11 —

(5)根据因害设防原则,合理设置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走向应与田、路、渠、沟有机结合,采取以渠、路定林,渠、路、林平行;树种的选择和配置,应选择表现良好的乡土品种和适合当地条件的配置方式。

(6)坡面防护工程布局要根据“高水、高蓄、高用”和“蓄、引、用、排”相结合原则,合理布设截水沟、捧水沟、沉沙池等坡面水系工程,系统拦蓄和排泄坡面径流,构成完整的坡面灌溉体系。

6.7农田输配电工程

农田输配电工程包括输电线路工程和变配电装置,其布设应与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相结合,符合电力系统安装与运行相关标准,保证用电质量和安全。 6.8其他

除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以外的工程,其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7 管理要求

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前,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建设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权属调整协议;并在垦造水田建成后,及时做好土地确权和地籍档案资料的更新工作。土地权属调整应参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14)、广东省

—12 —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等有关规定执行。 (1)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前,应依据最新土地利用变更调 查和不动产登记发证成果,确定建设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现状

(包括地类、面积和权属信息等)。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成后,应参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规定,结合农作物生长期的实地影像和照片,以实际利用现状进行地类认定与变更,并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至少3年的定期监测。

(2)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前,应依据最新年度耕地质量等别更新成果,明确建设区域内原有耕地质量等别。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成后,应参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GB/T28407-2012),结合本年度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更新评价,以实际现状进行耕地质量等别的评价认定。

(3)应及时将与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相关的管理、技术等资料立卷归档,归档资料应真实、完整。同时,应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定期全面报备建设信息,实现信息“上图入库”管理和部门信息共享。 8 建后管护与利用

(1)建立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户、专业管护人员以及专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的管护体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办理移交手续,签订后期管护合同。管护主体应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经常性检查维护,确保长期有效稳定利用。

—13 —

(2)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成后,原则上保证一年至少种植一造水稻(或茭白、菱角、莲藕、荸荠等水生农作物),应连续实施三年以上。因气候干旱或缺水,可实行水稻等水生农作物和旱生农作物轮种(如水稻和小麦、油菜、蚕豆等轮种)。

附录:A.垦造水田区域类型划分

B. 水田平整工程标准 C. 水田防洪排渍标准

D. 水田土壤理化性状质量标准 E. 土壤改良措施

—14 —

附录A 垦造水田区域类型划分

区域类型 平原低地区 特征描述 近于平坦或地势起伏平缓的开阔陆地,一般海拔低于200m,地面起伏的相对高度小于10m的地形区域。包括河口三角洲和沿海平原低地。 沿海台地区 一般海拔低于80m,坡度小于10°,地势平缓。 丘陵区 地表起伏,坡度较缓,海拔一般在500m以下,相对高度在200m以下的地形区域。 通常具有陡坡,陡坡直达突出的脊部或单个极顶(尖削或圆形)、边缘受深谷切割的地形。海拔都在500m以上,并且相对高度超过200m的地形区域。 山地区 注:区域类型及特征描述引自《中国1:1000000地貌图制图规范》和《广东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附录B 水田平整工程标准

区域类型 平原低地区 沿海台地区 坡度 丘 ≤15°陵 坡度 区 >15° 坡度 山 ≤15°地 坡度 区 >15° 连片规模田块长度田块宽(亩) 度(m) (m) ≥50 ≥50 ≥30 ≥20 ≥30 ≥20 ≥60 ≥60 ≥30 ≥15 ≥30 ≥15 ≥20 ≥20 ≥5 <5 ≥3 ≥5 <5 ≥3 20~50 20~50 ﹤1/2000 ﹤1/1500 20~50 20~50 20~50 20~50 ﹤1/2000 ﹤1/1500 ﹤1/2000 ﹤1/1500 田面平田埂宽田埂高度整度横向坡降 纵向坡降 度(cm) (cm) (cm) <3 <3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20~50 ﹤1/2000 ﹤1/1500 ﹤1/2000 ﹤1/1500 ﹤1/2000 ﹤1/1500

—15 —

广东省土地整治垦造水田建设标准(试行)

块之间保持编辑的交通联系,力求线路笔直,确保农机具能到达每一个耕作田块。(3)田间道路工程应尽量减少道路占地面积,与沟渠、林带结合布置,避免或者减少道路跨越沟渠,减少桥涵闸等交叉工程,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率。(4)田间道(机耕路)的路面宽度以3~6m为宜,根据需要并结合地势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宽不少5.5m,有效长度不少10m,承担农产品运输和生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70h49l1n168ub00wtu64vbt01gdv9005g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