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另一种观点:情境效应影响的是被试的感觉量本身。在低强度范围里的刺激之所以被赋予更高的数值,是因为他们听上去更响一些,这不会影响效度。 ②刺激序列效应

被试对某一刺激导致感觉的数量估计,往往受到在此之前所进行的其他估计的影响。

情境效应是实验中对特定刺激的感觉相对于其他刺激产生感觉的对比增强效果,序列效应则表明感觉估计会受到此前呈现刺激的同化作用。 ③刺激全距的影响

数量估计法得到的心理物理函数的斜率,会随着实验中采用的刺激强度全距的减小而提高。(例如20-80与35-65) 这是因为被试在实验中总是倾向采用同样的反应数值全距,而不管实验中所呈现刺激的全距大小。 (4)直接数量估计法的应用 ①情绪研究中的应用

弗兰肯豪泽(1967):被试的情绪体验估计值和一些生理指标之间存在高相关(比如对紧张的数量估计和肾上腺素的水平有正相关)。

霍姆斯拉扼(1967):43种生活事件的影响强度,以及从这些生活事件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长短——生活事件量表。(比如闯红灯11,丧失配偶100) ②社会舆论的测定

塞林沃尔夫冈(犯罪行为舆论):为期三年,38名少年法庭法官,286名警官,245名学生,对21种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进行数量估计。

结果:不同职业被试间显出惊人的一致性,由此可以认为这一调查基本说明了对于各种罪行的恶劣程度存在普遍一致的公众舆论观念。

(三)心理物理量表

测量感觉阈限的目的在于为心理物理函数标定起点,真正确定心理物理函数的走势还需要对阈上感觉进行测量,而对于阈上感觉的量化可以通过心理物理量表来表示。 比例量表

比例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有等距单位。

关键:如何将零感觉和量表的零点相对应,以获得绝对零点。 1、分段法

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调整比较刺激,使它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如2倍、3倍、1/2倍、1/3倍等。

每个实验只选定同一个比例进行比较,同一个标准刺激比较若干次后,再换另外几个标准刺激进行比较。

当把所有的标准刺激都比较完后,便可用与各标准刺激在感觉上成一定比例的相应的物理量值制成一个感觉比例量表。 Stevens Davis的听觉响度量表(1936)

①半分法,给被试一个响度的音作为标准刺激,让他调节另一个音直到他感觉到比标准刺激的音低一半,用这个方法以不同的强度音作为标准刺激,让被试调节另一个音直到他感觉到比标准刺激的音低一半。 ②确定响度的单位(sone)

③1sone等于一个在绝对阈限以上40分贝的1000赫兹的音的强度。47分贝的响度是2sone,55分贝的响度为4sone。

2、数量估计法

主试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如一个重量,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例如为10。让被试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将其他比较刺激的主观强度用数据表示。

计算出每个比较刺激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Baker Dudek的实验(1957)

①标准刺激:假定长度单位1。变异刺激:其他10种比标准刺激长的刺激.用幻灯片呈现,时间为30秒。 ②每对刺激随机呈现20次,即要求被试回答20次。

③空间误差:10次标准刺激在变异刺激之上,10次标准刺激在变异刺激之下。 等距量表

等距量表要求一个固定的测量单位,单位之间是等距的关系,但没有绝对零点。

(假定顺序量表的通过率符合正态分布,顺序量表可以通过PZO转换,转换为等距量表。) 1、感觉等距法

是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的距离来制作等距量表。 (1)二分法

呈现两个刺激:A和C,要求观察者选择第三个刺激B,使得A和B之间的距离等于B和C之间的距离。 A-B=B-C

八等分灰色光度心理物理量表 (2)平均差误法

例:四等分量表,200~6500Hz,音高 ①同时解决方案

A B C D E ②渐进解决方案二分程序

1 A C E 2 A B C E 3 C D E 2、差别阈限法

用任何一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

以此为量表的起点,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

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差别阈限,并以此类推。

尽管每一个最小可觉差在物理上是不相等的,但是由于它们在心理感受上具有等距性,因而能够用来建立等距量表。 顺序量表

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顺序。 要求:让数字的大小能够对应事物属性的等级,而不需要关心量表的单位是否一致。 1、等级排列法

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

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个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 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例如:某广告公司要对10张广告的优劣做评比,请来了17位评判者,评判的方式是让被试将10张广告排成从美到丑的一个序列,通过众多被试的比较,就可以求出全体被试对同一广告评判等级的平均值,这个值就是广告的平均等级。各广告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个顺序量表。 2、对偶比较法

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

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大小排列成序。 n:刺激的总数

配对个数:n(n-1)/2

如果有五种样品A、B、C、D、E, 则可配成5(5-1)/2=10对, 三、信号检测论

信号检测论是现代心理物理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阈限的理解,将个体客观的感受性和主观动机或判断标准等加以区分,从而解决了传统心理物理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心理物理学的不足

50%能察觉到的刺激就是绝对阈限,用P(y)来表示报告―有‖的概率,即P(y)=50%的刺激强度就是绝对感觉阈限。

刺激出现的概率P(S)=1,刺激出现并报告―有‖,刺激出现并报告―无‖。假如实验中可能出现刺激也可能不出现刺激的话,被试反映就变成了几种? 现代心理物理实验:P(S)≠1 刺激出现并报告―有‖——击中 刺激出现并报告―无‖——漏报 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有‖——虚报 刺激没有出现并报告―无‖——正确否定 P(y)=击中率+虚报率 P(y)是否受到P(S)的影响? 1971年,格西德的实验 测定指尖震动刺激的绝对阈限。

刺激:施加在被试指尖上的60赫兹震动,刺激强度通过变化震动间隔来调节,设定两种P(S)值:0.3和0.7。 结果:P(y)和物理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明显受到了不同P(S)取值的影响,进而也影响了50%感觉阈限的大小,当P(S)=0.7时,阈限为1微米,P(S)=0.3时,阈限为1.5微米。 (二)色子游戏 (三)信号检测论 1、信号和噪音: 信号:就是刺激 S

噪音:信号所伴随的背景 N(对信号起着干扰作用的因素都可以当作噪音) 2、信号分布和噪音分布

信号伴随噪音,和单独出现噪音这两种情况下,分别可以在心理感受量值上形成两个分布: 信号加噪音分布(信号分布)SN 噪音分布 N 3、信号检测论的两种独立指标 (一)反应偏向或判断标准β

数学定义:区分信号与噪音反应的心理感受水平(反应标准)所对应的信号分布纵轴与噪音分布纵轴之比。 O(SN) β=————— O(N)

标准右移:反应标准变得严格,击中率和虚报率下降,漏报率和正确否定率上升,β值上升。 标准左移:反应标准变得宽松,击中率和虚报率上升,漏报率和正确否定率下降,β值降低。

P(击中)=0.28 P(虚报)=0.06,通过查PZO转换表,求得O击中的纵轴值为0.3368,O虚报的纵轴值为0.1192,则

O(SN) 0.3368

β=—————=——---——≈3 O(N) 0.1192

P(击中)=0.70 P(虚报)=0.30,通过查PZO转换表,求得O击中的纵轴值为0.3478,O虚报的纵轴值为0.3478,则

O(SN) 0.3478 β=—————=————≈1 O(N) 0.3478

P(击中)=0.94P(虚报)=0.72,通过查PZO转换表,求得O击中的纵轴值为0.1192,O虚报的纵轴值为0.3368,则

O(SN) 0.1192

β=—————=————≈1/3 O(N) 0.3369

β的含义:β值被认为是反应阈限,但β不再是对被试感觉状态的绝对分界,而是被试主观决策反应的判断标准。 影响判断标准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信号出现的概率和对被试回答的奖惩办法。 (二)辨别力指标

辨别力指标d′:噪音分布与信号分布之间的距离。 d′=ZSN–ZN=Z击中-Z虚报

d′越大,表示敏感性越高,d′越小,表示敏感性越低。 设β=1,则d′可能出现三类情况:

(1)非常敏感:d′=Z击中-Z虚报=1.476-(-1.476)=3 (2)中等敏感:d′=Z击中-Z虚报=0.994-(-0.994)=2 (3)不敏感:d′=Z击中-Z虚报=0.524-(-0.524)=1 影响被试辨别力的变化的因素有:被试的感受性和信号强度。 4、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又称为感受性曲线:以虚报率为横轴、以击中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 ROC曲线的属性:

(1)β值的改变独立与d′的变化。

(2)ROC曲线的曲率反应敏感性指标d′。对角线代表P(y/SN)=P(y/N)。曲线离对角线越远,表示辨别力越强,d′值就越大。

5、信号检测论的应用

(1)抑郁症和老年痴呆患者的记忆力衰退。 (2)在社会认知方面的研究:攻击行为。

阈限理论和信号检测论都反映了感觉过程的某些方面,将两者整和之后,就可得到更全面的图景:感觉系统对刺激的有效分辨从某一强度开始,这一强度就是阈限;同时对于阈限以上强度的刺激,感觉报告将取决于感觉强度与某一主观决策相比较的结果。

实验心理学笔记:第四章反应时间

一、反应时间的概述 (一)反应时间的概念

反应时(reaction time,RT):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刺激使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其冲动传递到感觉神经元的时间。

2、神经冲动经感觉神经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经运动神经达到效应器官。 3、效应器官接受神经冲动后开始效应活动的时间 (二)反应时间研究的简史 1796年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公案;

1820年Bradly的眼耳法、Bessel人差方程;

1850年Helmholtz运用反应时间来测定神经传导速度;

1868年,Donders发明分离反应时间的实验(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分离出简单反应时、辨别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 1879年及以后,冯特及其学生对反应时间进行了系列研究。其中,Cattell揭示了选择反应时长于简单反应时的原因iexcl;ordf;iexcl;ordf;在反应的准备上不同;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认知心理学兴起。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把这些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而任何过程都需要时间,因而可利用反应时间这一客观指标,来对加工过程进行研究,以揭示信息加工过程和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

1969年,Sternberg在相减法的基础上发展了反应时间的相加因素法。相加因素法假定,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

由于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和相加因素法都不是直接测得某一特定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而是要通过间接的比较才能得到,并且相应的加工阶段也要通过严密的推理才能被发现。因此,Hamilton等(1977)、Hockey等(1981)发展了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开窗‖实验。

人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一个人很快去完成某件事时,他会比慢慢地做某件事犯更多的错误。反之,如果某人很正确地做某件事时,速度上就会变慢。心理学家称这种关系为速度-准确性权衡。Meyer等(1988)速度-准确率分解技术(speed-accuracy decomposition,SAD)

第一阶段:1850—1969唐德斯反应时ABC时期,方法学核心为减数法 第二阶段:1969年以后,反应时研究的新时期。 (三)反应时间作为因变量的优越性

有人研究过反应时间和判断次数以及判断信息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方法大致如下: 二、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 (一)反应时间的相减法 1、Donders的3种不同的RT

A应时间,又称简单反应时,是复杂反应的成分或基本因素,基线时间。A-反应时间-单反应时;

B反应时间,又称选择反应时间,包括基线操作、刺激辨认、反应选择时间。B-反应时间-单反应时+辨别刺激的时间+选择反应的时间;

C反应时间,又称辨别反应时间,包括基线操作、刺激辨认。C-反应时间-单反应时间和辨别反应时间; 2、相减法实验

(1)Posner等的短时记忆编码实验 (2)句子-图画匹配实验(Clark Chase)

方法:给被试看一个句子iexcl;星形在十字之上iexcl;±,紧接着再看一幅图画,如±,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此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条件:变量-介词(之上、之下) 变量-主语(星形、十字) 变量-陈述方式(肯定、否定)

实验假设: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前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任务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将句子转换为其深层结构,而且对iexcl;之下iexcl;±的加工要长于对iexcl;之上iexcl;±的加工(参数a),对否定句的加工要长于对肯定句的加工(参数b);

第二个阶段是将图画转换为命题,并带有前面句子中所应用的介词(iexcl;之上iexcl;±或iexcl;之下iexcl;±); 第三个阶段是将句子和图画两者的命题表征进行比较,如果两个表征的第一个名词相同,则比较所需的时间比不同时为少(参数c),如果两个命题都不含有否定,则比较所需的时间比任一命题含有否定时为少(参数d); 最后的阶段为作出反应,其所需的时间被认为是恒定的(参数t)。

星星在十字之上iexcl;±正确说明图画,其反应时间就包括参数a和参数t。 星星在十字之下iexcl;±正确说明图画,其反应时间就包括参数t。

通过两种反应时间查可以计算出参数a的数值,同理实验可以得到各参数的数值。 (3)心理旋转实验(库柏、谢波德)

实验材料:非对称性的字母或数字(J、G、R、2、5、7等),根据正反以及不同的倾斜度,构成12种情况。 任务:不管倾斜度如何,只要判明R字母是正的还是反的,并作出反应。 3、相减法评价

减数法的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这种实验在原则上是合理的。认知心理学也正是应用减数法反应时间实验提供的数据来推论其背后的信息加工过程的。

减数法也有其弱点:使用这种方法要求实验者对实验任务引起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心理过程有精确的认识,并且要求两个相减的任务中共有的心理过程要严格匹配,这一般是很难的。这些弱点大大限制了减数法的广泛使用。

心理学考研之实验心理学笔记

另一种观点:情境效应影响的是被试的感觉量本身。在低强度范围里的刺激之所以被赋予更高的数值,是因为他们听上去更响一些,这不会影响效度。②刺激序列效应被试对某一刺激导致感觉的数量估计,往往受到在此之前所进行的其他估计的影响。情境效应是实验中对特定刺激的感觉相对于其他刺激产生感觉的对比增强效果,序列效应则表明感觉估计会受到此前呈现刺激的同化作用。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54778f0tv9pugm7q9v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