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织物组织与结构学复习资料..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四章联合组织

1.条格组织

(1)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并列配置(左右、上下)或成格型间跳或纵横条联合。 条格组织外观效应形成原理:由于组织不同,织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不同,从而使织物表面呈现清晰的条格效应。因此,为使效应明显,关键在于两种组织配置得当。 (2)条格组织分类:条纹组织(纵条纹和横条纹)、格组织(方格组织和格子组织) (3)设计要点

①基础组织选择恰当(经面—纬面、平纹—斜纹、缎纹并列等) ②两条纹的分界处界限分明:

分界处两经纱经纬组织点配置一般采用“底片翻转法”

在两条纹间添加一根另一组织或另一颜色的纱线,但不可因此而增加综页数。如:2/2 与5/2经缎并列,加一根2/2经重平组织的纱线 ③各条子经纱的织缩率尽量接近

交错次数和纱线粗细不能相差太大,否则会给织造造成困难(这时需采用双轴制织)。为了省去采用两轴的麻烦,一般有下列办法:1、调整经纱密度( 即组织紧的穿入数小,组织松的穿入数大) 如 平纹 + 缎纹 2入 4入 2、变化织前准备工序中经纱张力 (即组织松的 张力大 组织紧的 张力小)

2、方格组织 (Square Weave)

织物外观呈现方格效应,选用经面或纬面组织为基础组织,沿着经向和纬向间隔配置而获得格形,所表现方格大小可相等,也可不等。

构成:利用经面和纬面两种组织沿经向和纬向成格形间跳配置而成 特点:处于对角位置的两部分配置相同的组织 设计要求: 经纱交织次数不宜相差太大;

界限分明:相邻两格子交换处的组织点相反;

组织连续:沿对角线排列的方格组织其起始 点相同,保持组织连续,花纹清晰。 组织图绘作: 填绘组织,采用底片翻转法,首先画出基础组织,然后分别以经向和纬向为轴进行翻转而成。 组织起始点的选择 ?

3、格子组织(check weave)

构成:由纵条纹组织和横条纹组织联合

组织安排:①地组织(即大面积出现的组织)——尽量选择简单组织,如平纹

②纵条组织——使用较多的是四枚经面破斜纹或六枚经面破斜纹、五枚经面缎纹 ③横条组织——与纵条相对应的纬面组织 设计要点 ①纵条盖横条,即纵条是连续的 ②纵、横交错的地方用重纬缎。

因为在横条交错的地方纬密大于别处,故经浮长相应缩短,使纵条在外观上出现断痕,使用重纬缎后可使经浮长增加,接近于其他地方的浮长。另外,交错处的紧度较大(Pj、Pw大),采用重纬可使紧度减小。

上机 ①用综:考虑地组织与横条组织的配合及纵条组织所需的综页数 如:五枚缎纹与平纹组织需10页(地、横的最小公倍数)+5(纵条)=15

②穿筘:纵条宽度在1cm以上时,为使条子明显些,经纱密度要增加,采用花穿。(在1cm以下,由于地组织紧,条组织松,自然可突出条子)

③卷取:在卷取时,地组织与横条纹组织的卷取不同(因Pw不同)在横条织完,接织地组织时,应停卷,因横条密度大,紧度大,采用停卷以免出现稀弄。

4、绉组织(crepe weave)

使织物表面起绉的方法一般有三:

化学法 用化学方法对织物进行后整理,如丝织物的酸缩处理 工艺法 即在工艺上采取特殊的措施,如泡泡纱、双绉(纬强捻)、乔其纱、在经纬纱中加弹力纱(如纬4︰1) 组织法 即利用经纬纱交织的方法 特征 利用经纬度纱不等浮长的交错排列,使织物表面形成分散且规律不明显的细小颗粒花纹,织物表面微呈凹凸起绉,好似在平坦地面上的泥沙而略呈起伏,其手感柔软、厚实有弹性而光泽暗淡柔和,故又称之为泥地组织。 形成原理: 织物结构上的松紧差异

设计要点(1)不同长度的经、纬浮点沿各个方向均匀配置,切忌使织物表面呈现出明显的纵、横、斜向纹路或其他规律出现。

(2)在一个组织循环内,各根经纱与纬纱的交织次数应尽量接近,相差不要过大,以使每根经纱的缩率趋于均匀。

(3)经纬浮长不宜过长(织物上一般不超过2mm,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因为太长的浮线会破坏织物表面均匀细微的颗粒状外观。不应有大群相同的组织点(经或纬)集聚在一起,以免影响起绉与光泽的效果。

绉组织的构作方法1. 增点法 以原组织或变化组织为基础,按另一组织的规律增加组织点构成绉组织。 2. 以一种组织纱线移绘到另一种组织纱线间 将一种组织的经(或纬)纱,按一定的比例(1︰1、1︰2),移绘到另一种组织的经(或纬)纱线间。3. 调整同一种组织的纱线次序构成绉组织 用这种方法绘作绉组织时,一般是以变化组织为基础组织,然后变更基础组织的经(纬)纱排列次序而成。 4. 旋转法 选用一个组织为基础,使其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组合构成绉组织。 省综设计法 省综设计法设计方法及步骤:

(1)确定采用的综片数,一般综片数为4~8片; (2)确定组织循环图的范围(如60×40); (3)确定每次提升的综页数;

(4)确定每片综的提升规律(即画出纹板图)每根经纱上连续经(或纬)组织点不要太多(≤2)。每根经纱的交织次数应尽量一致。每根经纱上的经组织点数与纬组织点数尽量相等 (5)画穿综图和组织图。首先把经纱循环数分成若干组,每一组的经纱数等于综片数,按不同排列顺序穿综。注意:每根纬纱上连续的纬(或经)组织点数不 要过多,一般≤3,同一页综必须最少间隔3根经纱。

5、透孔组织(Mock Leno Weave)

构成:由平纹组织与重平组织联合构成。 表面特点:在织物表面具有均匀分布的小孔。

形成原理 在一个组织循环内,有组织的松紧差异;

2.有切线存在,使切线两边的纱线不易靠拢 ;3.有长浮线的集束作用。 设计和织造透孔织物的注意点

1.浮长线选择合适;2.织物密度不宜太大;3.穿筘时应将成束的经纱穿入同一筘齿,纬向可采用间歇卷取的方法;4.穿综可采用间断穿法。 绘作简单的透孔组织

1、确定其组织循环纱线数。2、在意匠纸上画出组织图的范围。

3、在组织图的左下填绘基础组织 4、按照底片翻转的关系画出其余的组织点。

6、蜂巢组织(Honeycomb Weave)

织物表面具有规则的四方形凹凸花纹,形如蜂巢,故称蜂巢组织。织物手感松软、丰厚,缩水率较大。它常用于衣料、披巾、茶巾等。

构成及织物表面特点 在纬面菱形斜纹组织的上下(或左右)两处逐渐填绘经组织点并与原来的菱形斜纹之间空一个组织点而成。 形成蜂巢外观的原因

在蜂巢组织的一个组织循环内,有紧组织和松组织,且二者逐渐过渡相间配置。浮线短的组织(平纹)处织物薄,形成织物的凹洼部分(呈凹的方向看它周围的浮长线是浮在织物的一面就被带向哪一面),浮线长的松组织处织物厚,形成四周高的部分。

设计要点:保证中间组织紧,边部组织松,在两两相对的部分中,一组经组织点占优势,另一组纬组织点占优势。 蜂巢组织的常用构作方法

以单一经浮点构成菱形斜纹为基础,把整个组织分成四个部分,在上下或左右两部分的三角形内,填绘经组织点,并与原来的菱形斜纹线之间空一个组织点而成。

变化蜂巢组织①斜纹线顶点错开格 这种蜂巢组织有长方形的蜂巢外观 ②顶点隔开 ③增加斜纹线根数

7、 凸条组织(Cord Weave)

织物外观呈现纵向、横向或斜向的灯芯条,而反面呈纬浮线或经浮线的效应。 构成及织物表面特点

由浮长线较长的重平组织和另一种起固结浮长线作用的简单组织联合而成。 (即在经或纬重平组织正面的长浮线上构作“加固组织”而构成) 凸条形成的原因 在凸条组织内,由于每根经纱或纬纱的一部分交织成固结组织,成为较紧的结构呈现在织物的表面,而另一部分沉在织物的反面成为长浮线而没被固结,这样在一根纱上一处紧,另一处松,紧处必然向松处扩展,从而使在反面的浮长线呈绷紧状态,尤其是在织物下机后,因不受外界张力的拉伸,沉在织物反面的长浮线产生收缩(缩短)大于固结组织部分的收缩,致使长浮线以内的正面紧密的固结组织凸起;又在浮长线与固结组织的交接处,组织点有交错,织物在该处显薄而凹下,这样一凸一凹便形成了明显的凸条。 设计方法:选择基础组织、固结组织。 Rj=基础组织循环经纱数

Rw=Rw基础组织×固结组织的组织循环纬纱数

8、网目组织(Spider Weave or Linear Zigzag Weave)

织物表面具有扭曲网络状外观,又称蛛网组织

构成及织物表面特点:由简单地组织(如平纹、三枚斜纹等)与浮在地布上的曲折经纬浮长线构成。网目纱:呈曲折网络状的纱线 牵引纱:在网目纱曲折转向处起牵引作用的纱 网目组织 经网目——由经纱曲折而成 纬网目——由纬纱曲折而成 网目效应的形成原理

第一、七根纬纱在织物表面存在纬浮长线,对第 4、第10两根经纱有拉拢作用,这两根纬纱叫做牵引纬;而被拉拢的两根经纱叫做网目经。 若网目纱是经(纬)纱,则牵引纱必定为纬(经)纱。

简单网目组织的构作方法

在平纹组织中,选取适当位置的纱线改为网目、牵引纱

1.确定组织循环大小。2.在组织循环内先作平纹组织。3.确定网目经与牵引纬的位置。 4.在网目经上增加经组织点,形成网目经上的经浮长线;同时,在牵引纬上去掉部分经组

织物组织与结构学复习资料..

第四章联合组织1.条格组织(1)构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并列配置(左右、上下)或成格型间跳或纵横条联合。条格组织外观效应形成原理:由于组织不同,织物表面对光线的反射不同,从而使织物表面呈现清晰的条格效应。因此,为使效应明显,关键在于两种组织配置得当。(2)条格组织分类:条纹组织(纵条纹和横条纹)、格组织(方格组织和格子组织)(3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z0ac06vbs5v45r56fo51lh1d7s0s50095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