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C)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解释了(D)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的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D)
A 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D)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B)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D)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地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们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C) A 唯心主义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C)
A 阶级斗争史 B 思想发展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B)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B)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A)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C)
A 纯粹偶然的 B 纯粹必然的
C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21、“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这表明(C)
A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B 改革只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 改革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D 社会主义中国所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归功于改革
2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因为(B) A 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都是通过文化体现出来的 D 先进的社会意识就是先进文化
23、上层建筑结构中的核心是(C)
A 国家元首 B 意识形态 C 国家政权 D 政党
24、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C)
A 人口的多少 B 领土的大小 C 国体 D 政体
25、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A 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生产力的发展 C 上层建筑的变革 D 科技的进步
26、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D)
A 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生产工具
27、上层建筑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是(A)
A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B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 国体和政体 D 政治法律制度和政治法律思想
28、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C)
A 劳动对象 B 劳动资料 C 劳动者 D 生产资料
29、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或者出发点是(A)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0、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C)
A 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 B 上层建筑的变革 C 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D 社会革命
二、辨析题
1、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2、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3、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4、 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5、 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6、 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7、 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8、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 9、 社会规律是客观的,因而它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 10、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关系
接第四章
23、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4、马克思把资本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目的在于区分二者在资本周转方式的快慢的不同。
25、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
26、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27、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
28、利润和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关系。
29、资本主义工人的工资就是工人劳动的报酬。
30、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就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之间的矛盾。
论序
三、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阶级性,所以不是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4、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马哲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