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古语、诗句哲学原理归纳
一、物质和意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5.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画饼充饥。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7.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8.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差别。
二、实践与认识 1.纸
上
得
来
终
觉
浅
,
绝
知
此
事
要
躬
行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3.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
长
一
智
;
没
有
调
查
就
没
有
发
言
权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运动变化和发展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2.树欲静而风不止。 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户枢不蠢,流水不腐。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
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3.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
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事
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不依规矩,不成方圆。 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6.审时度势: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7.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8.目无全牛;庖丁解牛。 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9.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
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9.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
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五、矛盾相关知识点 (一)对立统一
1.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
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二者不可分离。
4.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
矛
盾双方相互依存。
5.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进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二)特殊性与普遍性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矛盾的特殊性,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
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古语 诗句哲学原理归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