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最新成人高考报考条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附近的。

据研究,大约在5万年以前,干谷地区同样也被冰雪所覆盖。实际上,这些山谷就是冰川刻划出来的。那么,后来是由于什么原因,冰川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而且,按理说,沿海地区的降雪量是很大的,其他地区的积雪都年复一年地积存下来,唯独干谷地区却能把降雪融化得干干净净,不留痕迹,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正是科学家们急于想知道的。但是,人类走到哪里,就会把污染带到哪里。由于进入干谷的人越来越多,给干谷地区所带来的污染也就愈来愈严重。因此很有可能,在科学家们还没有搞清楚干谷的奥秘之前,那里独特的科学价值可能就已经不复存在了。

7、下面对第一段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南极,即使冒着热气的火山也覆盖着冰雪。 B、在南极,有一片没有冰雪的土地被称为干谷。

C、干谷在罗斯岛以西,从高空看土地是黑色的。 D、干谷呈东西走向,是由三个谷地连接组成的。

8、下面对第二段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谷地区的咸水湖咸度是分层次的,越往深层咸度越高。 B、干谷地区的咸水湖温度是分层次的,越往深层温度越高。 C、干谷地区的咸水湖不结冰,它们的热量来自阳光的照射。 D、干谷地区的咸水湖的咸度虽然很高,但是也有生命存在。 9、下面对第三段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干谷地区的岩石和土壤比火星和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性质更

第 6 页 共 13 页

为原始。

B、干谷地区的岩石和土壤与火星和月球上的岩石和土壤颜色极为相似。

C、考察干谷地区有利于研究火星探测,是南极科学探索的一项重要发现。

D、科学家通过研究干谷地区的岩石标本表明,南极大陆原来离赤道不远。

10、下面对第四段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5万年以前干谷地区气候变暖,冰雪才消失得无影无踪。 B、科学家认为,干谷地区的山谷是被冰川流动切割出来的。 C、干谷地区的降雪比其他地区少,所以没留下冰雪的痕迹。 D、本文作者对人类研究开发利用干谷地区的前景充满信心。 三、(25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5题。

幸福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它使我们由衷地感到:活着是多么有意义,人生是多么美好。因此,幸福的体验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时间多么短暂,这种体验却总是指向人整个一生的,因为它所包含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总体评价。

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很幸福时,他的心中就会响起这样一个声音:“为了这个时刻,我这一生值了!”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而又说自己“幸福”,那就是滥用了大字眼。所以,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绪,

第 7 页 共 13 页

而是灵魂的愉悦。幸福只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苦难与幸福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都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增补或遭遇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增补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有灵魂的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也只能是一个精神事件,却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那它一定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的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完全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两者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以实现的鲜明感觉。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现,因为苦难与幸福并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当然,在更多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但是我相信,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领悟悲剧需要有深刻的心灵,人生的艰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有的人一生遭遇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相

第 8 页 共 13 页

反,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巨大的内心悲剧。

11、从第一段的文意看,“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就是 。(4分)

12、根据第一段、第二段的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为什么说“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绪,而是灵魂的愉悦”? (2)快感和和幸福有什么不同?

13、根据第三段的文意,解释“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一句中包含的下列词语的意义。(6分)

“它”是指 。 “肯定”是指 。 “否定”是指 。

14、根据第四段的文字表述,完成下表。(每个方框只填两个字)(6分)

生命意义的 强烈体验 (正体验) (负体验)

15、用一句话概括第五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20个字,3分) 四、(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①,玃似母猴②,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③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④,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第 9 页 共 13 页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⑤之晋,过卫,有读史记⑥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墨盒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⑦,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以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⑧所闻,则得之矣。 [注]:①玃(jué):大猕猴。②母猴:又叫沐猴、猕猴。③过:错误。④穿井:打井。⑤子夏:孔子的学生。⑥史记:史书。⑦经:界线。⑧为:这里是审察的意思。

16、文中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17、“丁氏穿井”闹出了什么笑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子夏为什么敢于质疑书上的记载?(6分)

18将文章最后一句话(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它的含意?(6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9—20题。 跋子瞻和陶诗(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进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时宰:指当时的宰相章惇(dūn),他对苏轼一贬再贬,必欲致之

第 10 页 共 13 页

最新成人高考报考条件

附近的。据研究,大约在5万年以前,干谷地区同样也被冰雪所覆盖。实际上,这些山谷就是冰川刻划出来的。那么,后来是由于什么原因,冰川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而且,按理说,沿海地区的降雪量是很大的,其他地区的积雪都年复一年地积存下来,唯独干谷地区却能把降雪融化得干干净净,不留痕迹,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正是科学家们急于想知道的。但是,人类走到哪里,就会把污染带到哪里。由于进入干谷的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vumi23jqm8mpoj7ocb09o8y29wt5t00z2p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