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微文时录,发掘儿童“言值”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微文时录,发掘儿童“言值”

作者:陆艳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19年第12期

陆艳

“微文时录”,笔者定义为用百字左右的微型作文实时记录一个有意思的瞬间。“言值”,笔者定义为语言表达的道德内涵以及能力体现。笔者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之下的学期习作教学整体设计,尝试通过碎片化的训练,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关注社会、观察自然、亲自实践,学习真善美慧的语言表达,记录灵光乍现的生命感悟,抒发沁人肺腑的情感芬芳,全面发掘儿童“言值”。

一、时录生活之情——发掘真的语言

叶圣陶说:“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和装饰,就是生活本身。”微文时录尝试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习作,如老舍先生所说:“写‘从心里掏出来的’真心话”。

微文时录,必须抓住训练的契机。一个人物,一句话,一个举动,一件小物,一个场景,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绪。有了这个契机,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会变得有序,原本平凡的事件会闪耀光彩,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事情会产生特殊的联系。老师抓住瞬间即逝的生活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验,打开真情的闸门,点亮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笔下出现真实、鲜活的内容。如:描写长跑比赛心路历程的《坚持就是胜利》;记叙最美班级评选的《全班总动员》;描绘课堂辩论情景的《舌战群儒》;叙述母亲节献真情的《感恩母爱》……唯其真实真切,才能发掘儿童真诚的语言。

微文时录,必须贴近孩子的成长。许多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与写作的素材,而是缺少“充分调动感官去观察、感知和体验生活的意识、方法和能力。”教师贴近学生的成长历程,通过巧妙的命题,引导学生围绕同一主题,观察、感知、体验,书写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如:笔者发现班上学生大多在享受着家庭成员众星拱月般的呵护时觉得一切理所当然。于是,设计了一次主题创作——发现爱,记录爱。学生经过观察、体验,写下了动人的文字。贴近学生成长,通过巧妙的命题,触及学生心灵的琴弦,便能弹奏出饱含真情的乐章。

二、时录人间之态——发掘善的语言

“童心纯真如水晶”,儿童的眼睛是一块未经世俗污染的“净土”,在这方“净土”里的世界友善、美好。微文时录,提倡“珍重童心”。教师引领学生留心社会,观察世事人情,在交流中引导,在争论中思辨,在书写中澄明,在写作活动中立德树人,激发向善的天性,发掘学生良善、友善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的学生关注身边的凡人善举,发现了美德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汇聚起来,就是一片爱的海洋。有的学生关注社会风气的悄然改变,发出了善意的呼吁——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守法精神比法律本身重要得多”。我们从小应该学会运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成为知法、守法、学法、用法的小公民。

古人言“文以载道”,微文时录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社会、生活的世界时,甄别美丑善恶,弘扬至美至善,发掘学生语言中“善”的正能量。

三、 时录自然之美——发掘美的语言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两千多年前的先贤打开心灵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至今想来,亦是令人心驰神往。微文时录,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灵性,发掘美的语言。

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触摸大自然,感受无穷的乐趣,开拓想象的空间,激发创作的原动力。学生走到春天的田野,摘一片树叶,采一朵小花,抓几个小蝌蚪,观察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学生走进秋天的树林,寻觅金秋的足迹,聆听缠绵的秋声,品尝甜蜜的果实……学生身临其境,所见、所闻、所感便自然地从他们的心扉流淌出来,这样的语言具有动人心魄的美。

挪威音乐学教授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本能的缪斯”,天地有大美,当孩子的心弦被自然之美拨动的时候,那些美的语言就从心田汩汩而出。

四、时录实践之趣——发掘慧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微文时录,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学习归纳、总结的语言表达方式,发掘学生的智慧语言。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充分感受活动的趣味,尝试用语言再现活动过程。植树节,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我与小树同成长”主题实践活动,学生种下一棵棵小树苗,也在心中种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植树之趣从孩子的笔端流泻下来。立夏,教师经过集体备课,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开展了“立夏蛋趣”主题实践活动,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写得异彩纷呈……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学生充分享受这个年龄应有的童趣,产生了写作的激情,语言表达自然就有趣、精彩起来。

科学实践是学习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又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加以引导,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成为微文时录的好素材。如:结合《科学》课本中的内容,组织学生一起开展“小蚂蚁走迷宫”“书本的承受力”“吹乒乓球”“鸡蛋浮起来”“火山爆发”“放大镜下的小世界”“神奇的小孔成像”等实践活动,学生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带着好奇,投入地动手实践,留下童趣盎然的作品。科学原理的探寻,科学精神的培养,语言文字的锤炼在微文时录中得到了落实,实践体验在文字的转化、呈现中,生长出了儿童生命的智慧。

微文时录,教师在学期习作教学整体设计下,牵着学生的手敏感地捕捉生命中每一个动心、动人的瞬间,以此作为写作的触发点,让学生“浸润在爱、责任、友情、自我等人类文化的伟大母题中”,自由畅快地表达。儿童在记录中、描写中、议论中、抒情中不断感受语言的温度和生命的厚度,不断发掘个性“言值”。

微文时录,发掘儿童“言值”

微文时录,发掘儿童“言值”作者:陆艳来源:《新教育·综合版》2019年第12期陆艳“微文时录”,笔者定义为用百字左右的微型作文实时记录一个有意思的瞬间。“言值”,笔者定义为语言表达的道德内涵以及能力体现。笔者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指导之下的学期习作教学整体设计,尝试通过碎片化的训练,引导学生留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vanz04uqq0088t3x4ji0cqsi0v0jd00p6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