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论知识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

第一章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概述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历史考察

1、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课程的演进概况。(P28 阅读视野)

(P3 随堂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不断进行着调整,这种调整体现出思想政治课怎样的特点?-----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密切配合政治运动设置的,强调课程的政治功能。)

2、政治课改革的进程

1)标志思想政治课进入改革时期: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2)第一阶段:改革实验:1985-1992 第二阶段:调整完善:1992-1994 第三阶段:总结发展:1994-1999

第四阶段: 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改革(1999至今)P4 第四阶段 概况?)

①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②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

③随后,教育部又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拉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 ④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2003年和2004年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并组织编写了相应的教材,逐步在全国推广使用。

.

.

3、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的新变化?(P4-5 六点新变化?) 1)改变课程名称。

2)转变课程功能。首先,兼顾社会需要和学生发展;其次,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3)调整课程结构。首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加强选修课程。其次,关注国家课程的同时,为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4)更新课程内容。

5)变革教学方式:教师教的方式:教师传授,学生接受→教师主导“目标—策略—评价”与学生经历“活动—体验—表现”相结合。学生学的方式:接受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6)重建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思考: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的新变化?新教材的新变化?(两者区分)

二、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性质 1、思想政治课程性质认识的发展 ①智育说 ②德育说 ③德智兼容说 ④思想政治教育说 ⑤公民教育说(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主导决定性作用。 2、思想政治(品德)课性质 教材观点: P8

思想政治(品德)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为核心的,具有思想性、综合性、人文性、实

.

.

践性特点的社会主义公民素质教育课程。

三、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地位

■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P11 理论研究:德育与智育的关系问题:①德育是统帅,指导何促进智育和体育的发展;②智育是中心,德育、体育本身也包含智育的内容;③体育是基础,是德育、智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证。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修德育为首,三育并举】 1、从课程设置看——是主要学科; 2、从学生发展看——处于首要地位; 3、从学校德育工作看——是中学德育的核心。

四、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目标 (一)目标的分类

1、政治课程目标的结构分类:

■所谓结构分类:以一定的标准和程序,把思想政治(品德)的课程目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方面。 (1)以知识、能力、觉悟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 (2)以知识、情感、行为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

(3)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基本要素的结构分类(“三维目标”) 2、课程标准确定的政治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 ①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 ②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能力目标: ① 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 ②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为主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

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论知识点

.第一章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概述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历史考察1、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课程的演进概况。(P28阅读视野)(P3随堂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不断进行着调整,这种调整体现出思想政治课怎样的特点?-----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是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密切配合政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uwji9a47g8iiwn479cv9uewu2s0h401e4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