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杂化轨道理论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杂化轨道理论(图解)

一、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 二、共价键理论和分子结构 ㈠、共价键理论简介

1、 经典的化学键电子理论:

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塞尔(Kossel)和1919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Lewis)等提出了化学键的电子理论。他们根据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稳定这一事实,提出各元素原子总是力图(通过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使其最外层具有8电子的稳定结构。柯塞尔用电子的得失解释正负离子的结合。路易斯提出,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而形成的化学键称为共价键(covalent [k?u`veilent]bond[b?nd])。用黑点代表价电子(即最外层s,p轨道上的电子),可以表示原子形成分子时共用一对或若干对电子以满足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结构。为了方便,常用短线代替黑点,用“-”表示共用1对电子形成的共价单键,用“=”表示2对电子形成的共价双键,“≡”表示3对电子形成的共价叁键。原子单独拥有的未成键的电子对叫做孤对电子(lone[l?un]pair[pε?]electron[i`lektr?n])。Lewis结构式的书写规则又称八隅规则(即8电子结构)。 评价 贡献:Lewis共价概念初步解释了一些简单非金属原子间形成共价分子的过程及其与离子键的区别。局限性:①、未能阐明共价键的本质和特性;②、八隅规则的例外很多。

PCSF6 BeCBFl5 l2 3 NO,NO2 … 中心原子周围10 12 4 价电子数 6 含奇数价电子… 的分子 ③、不能解释某些分子的性质。含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通常

是顺磁性的(即它们在磁场中表现出磁性)例如O2。 2、1927年德国的海特勒Heitler和美籍德国人的伦敦London两位化学家建立了现代价键理论,简称VB理论(电子配对法)。1931年,鲍林在电子配对的基础上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的概念,获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

3、1928年-1932年,德国的洪特和美国的马利肯两位化学家提出分子轨道理论,简称MO理论。马利肯由于建立和发展分子轨道理论荣获得1966年诺贝尔化学奖。

MO法和VB法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物理方法;都是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似描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具有等价性。 O2 :2 O原子电子组态 1s2 2s2 2p4 →O2,8×2=16个电子, 外层电子:12个电子,

KK(σ2s)2(σ*2s)2(σ2pz)2 (π2px)2(π2py)2(π*2px)1 (π*2py)1 MO理论认为价电子为12,其中

成键电子,(σ2s)2 (σ2pz)2 (π2px)2 (π2py)2 共8个电子 反键电子,(σ*2s)2 (π*2px)1 (π*2py)1共4个电子 ------------ ----------- ----------- σ单键, 3电π键,3电子π键 σ+π3+π3,由于每个π3只相当于半个键,故键级=2。尽管该键级与传统价键理论的结论一致,但分子轨道理论圆满解释了顺磁性(由于分子中存在未成对电子引起的),价键理论则不能解释。

O2分子的路易斯结构式 O O ,价键结构式 O—O ㈡、价键法(VB法)价键理论一: 1、要点:

⑴、共价键的形成条件:①、先决条件:原子具有未成对电子;②、配对电子参与成键的原子轨道要满足对称匹配、能量相近以及最大重叠的原则;③、两原子具有成单的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服从保里不相容原理。

⑵、共价键的本质:是由于原子相互接近时轨道重叠,原子间通过共用自旋相反的电子使能量降低而成键。

⑶、共价键的特征:①、饱和性,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包括激发后形成的未成对电子),便和几个自旋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而未成对电子数是有限的,故形成化学键的数目是有限的。②、根据原子轨道最大重叠原理,原子轨道沿其角度分布最大值方向重叠,即共价键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⑷、共价键的类型:单键、双键和叁键。 ①、σ键和π键。

重重叠重叠方方式 向 重叠部分 电键叠 键子 的 程能 能强度 量 度 化学 活泼性 σ“头沿键轴圆柱形对称,集中在大 小 较较不活泼 键 碰头” 方向重两核之间沿键轴分低 大 ,比π键稳定 π“肩原子轨分布在通过键轴的小 大 较较活一个平面上下方,键泼,键 并肩” 道的对轴处为零,高 小 易发不可绕轴“上下”形状生化称轴互旋转,对称(像“两块冬学反相平行 瓜”),垂直于键轴。 应 叠 布,可绕键轴旋转 ⅰ、σ键:沿键轴方向重叠,呈圆柱形对称,称为σ轨道,生成的键称为σ键σ是希腊字母,相当于英文的s,是对称Symmetry[`simitri]这个字的第一个字母)。

σ键形成的方式:

ⅱ、π键:两个p轨道彼此平行地重叠起来,轨道的对称面

是通过键轴的平面,这个对称面就叫节面,这样的轨道称为π轨道,生成的键称为π键(π相当于英文的p,是平行parallel[`p?r?lel]的第一个字母)。

π键的形成过程:

σ键和π键只是共价键中最简单的模型,此外还有十分多样的共价键类型。如苯环的p-p大π键,硫酸根中的d-pπ键,硼烷中的多中心键……

δ键:若原子轨道以面对面(如dxy与dxy)方式重叠,为δ键(在金属原子间成键或多核配合物结构中出现)。 ②、配位键:成键两原子必须共用一对电子。这一对电子也可以由一个原子提供出来,与另一原子(提供空轨道)共用,这样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配位键。通常用A→B表示。

形成配位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Ⅰ、A是提供共用电子对的原子,其价电子层有未共用的电子对,即必须有孤对电子。

Ⅱ、B是接受共用电子对的原子,其价电子层必须有可利用的空轨道。

含有配位键的离子或化合物是相当普遍的,如[Cu(NH3)4]2+、[Ag(NH3)2]+、[Fe(CN)6]4-、Fe(CO)5。

※电子对给予体称为路易斯碱,电子对接受体称为路易斯酸。

2、价键理论二:杂化轨道理论〔鲍林(Pauling)1931年提出,为了解释键角的变化。〕

价键理论简明地阐明了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本质,成功解释了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但在解释一些分子的空间结构方面却遇到了困难。例如CH4分子的形成,按照价键理论,C原子只有两个未成对的电子,只能与两个H原子形成两个共价键,而且键角应该大约为90°。但这与实验事实不符,因为C与H可形成CH4分子,其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HCH = 109°28′。为了更好地解释多原子分子的实际空间构型和性质,1931年鲍林和斯莱脱(Slater)在电子配对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杂化轨道理论(hybrid orbital theory),丰富和发展了现代价键理论。

⑴、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 原子在形成分子时,为了增强成键能力,同一原子中能量相近的不同类型(s、p、d…)

的几个原子轨道可以相互叠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能量、形状和方向与原轨道不同的新的原子轨道。这种原子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称为原子轨道的杂化,所形成的新的原子轨道称为杂化轨道。

注意:①、只有在形成分子的过程中,中心原子能量相近的

杂化轨道理论

杂化轨道理论(图解)一、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二、共价键理论和分子结构㈠、共价键理论简介1、经典的化学键电子理论:1916年德国化学家柯塞尔(Kossel)和1919年美国化学家路易斯(Lewis)等提出了化学键的电子理论。他们根据稀有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别稳定这一事实,提出各元素原子总是力图(通过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使其最外层具有8电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pqbp36q739uewu2s0h44x67j2pwjr01ebb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