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色彩设计基础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色彩设计基础

第一章 绪论 一、色彩的意义

? 形成人们审美观的主要途径

? 色彩既是一种感受,又是一种信息

? 色彩美已经成为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种享受 二、颜色感觉的形成

人的色彩感觉信息传输途径是光源、彩色物体、眼睛和大脑,也就是人们色彩感觉形成的四大要素。这四个要素不仅使人产生色彩感觉,而且也是人能正确判断色彩的条件。在这四个要素中,如果有一个不确实或者在观察中有变化,就不能正确地判断颜色及颜色产生的效果。

光源的辐射能和物体的反射是属于物理学范畴的,而大脑和眼睛却是生理学研究的内容,但是色彩永远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而色彩感觉总包含着色彩的心理和生理作用的反映,使人产生一系列的对比与联想。

美国光学学会(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的色度学委员会曾经把颜色定义为:颜色是除了空间的和时间的不均匀性以外的光的一种特性,即光的辐射能刺激视网膜而引起观察者通过视觉而获得的景象。在我国国家标准GB5698-85中,颜色的定义为:色是光作用于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根据这一定义,色是一种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眼的视觉特性,而人的视觉特性是受大脑支配的,也是一种心理反映。所以,色彩感觉不仅与物体本来的颜色特性有关,而且还受时间、空间、外表状态以及该物体的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各人的经历、记忆力、看法和视觉灵敏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 色彩的形成原理

第一节 色彩现象的心理性质

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与人的视觉器官以后,大脑必然导致对不同的色彩产生某种情感活动,不同的色彩会影响人们的情绪、性情和行动,这是色彩的心理性质。 几种常用色彩的情感功能

红色:兴奋、激动、欢乐、危险、紧张、恐怖等 橙色:渴望、健康、跃动、成熟、向上、等 黄色:光明、轻快、丰硕、温暖、轻薄、颓废等 绿色:生命、青春、成长、安静、满足等

蓝色:深远、纯洁、冷静、沉静、悲痛、压抑等 紫色:庄严、幽静、伤痛、神秘等

黑色:深沉、庄严、阴森、沉默、凄凉等 白色:纯洁、朴素、轻盈、单薄、哀伤等

灰色:平淡、沉闷、寂寞、含蓄、高雅、安适等 1.红色

红色是热烈、冲动、强有力的色彩,它能使肌肉的机能和血液循环加快。由于红色是可见光波最长的波长这一特性,所以它及易引起注意, 它常传达有活力,积极,热诚,温暖的表情,对于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 纯色的心理特性:热情、活泼、引入注目,热闹、、革命,同时也给人以恐怖的心理。 2.橙色

橙色的刺激作用虽然没有红色大,但它的视认性注目性也很高,即有红色的热情又有黄色的光明,活泼的性格,是人们普遍喜爱的色彩。它使人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是一种富足、快乐而幸福的颜色。 3.黄色

黄色是最为光亮的色彩,在有彩色的纯色中明度最高,给人以光明、迅速、活泼、轻快的感觉。它的明视度很高,注目性高,比较温和。 4.绿色

绿色为植物的色彩,明视度不高,刺激性不大,对生理作用和心理作用都极为温和,因此入对绿色的嗜好范围很大,给人以宁静、休息、安静等。 5.蓝色

- 1 -

蓝色是博大、深远的色彩。蓝色的注目性和视认性都不太高,但在自然界如天空、海洋均为蓝色,所占面积相当大,蓝色给人冷静、智慧、深远的感觉。

纯色的心理特性:天空、水面、太空、寒冷、遥远、无限、永恒、透明、沉静、理智,高深、冷酷、沉思、简朴、忧郁。 6.紫色

紫色因与夜空、阴影相联系,所以富有神秘感。紫色易引起心理上的忧郁和不安,但紫色又给人以高贵、庄严之感,所以女性对紫色的嗜好性很高。

纯色的心理特性:朝霞、紫云、优美、忧雅、高贵、娇媚,温柔、昂贵、自傲、虚幻、魅力、虔诚。 纯色加白(明清色):给人以女性化、清雅、含蓄、清秀、娇气、羞涩的心理感觉。 7.灰色

是彻底的中性色,依靠邻近的色彩获得生命。灰色意味着一切色彩对比的消失,是视觉最安稳的休息点。所以给人以平淡、沉闷、寂寞之感。

灰色的视认性、注目性都很低。又给人以高雅、含蓄的印象。 8.白色/黑色

白色为不含纯度的色,除因明度高而感觉冷外基本为中性色,明视度及注目性都相当高。 白色的心理特性:洁白、明快、清白、纯粹、真理、神圣、正义感等

黑色在心理上是一个很特殊的色,它本身无刺激性,但是与其它色配合能增加刺激,黑色是消极色.所以单独时嗜好率低,可是与其它色彩配合均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黑色的心理特性:黑夜、深沉、庄严、阴森、沉默、凄凉、严肃、死亡、恐怖等

第二节 色彩现象的物理性质

色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最亲近的一种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直到17世纪中叶牛顿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人们才将色彩界定于“实验的”科学理论范畴,色彩和光产生了关系。

一、光的性质

人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从牛顿的微粒说到惠更斯的弹性波动说,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到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学说,以至现代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光按其传播方式和具有反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性质来看,有波的特征;但许多现象又表明它是有能量的光量子组成的,如放射、吸收等。在这两点的基础上,发展了现代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光的物理性质由它的波长和能量来决定。波长决定了光的颜色,能量决定了光的强度。光映像到我们的眼睛时,波长不同决定了光的色相不同。波长相同能量不同,则决定了色彩明暗的不同。

在电磁波辐射范围内,只有波长380nm到780nm(1nm=10-6mm)的辐射能引起人们的视感觉,这段光波叫做可见光。

───┬─────────┬─┬───┬───┬──┬───── 红外线 │ 红 │橙│黄│ 绿 │青蓝│ 紫 │紫外光

─────┼───────┴─┴─┴─────┴──┴──┼───── 不可见光谱┤←────可见光谱─────→├不可见光谱

在这段可见光谱内,不同波长的辐射引起人们的不同色彩感觉。英国科学家牛顿在1666年发现,把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然后投射到白色屏幕上,会显出一条象彩虹一样美丽的色光带谱,从红开始,依次接临的是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在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紫光最短,黄光适中。

这条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称为光谱。这种被分解过的色光,即使再一次通过三棱镜也不会再分解为其它的色光。我们把光谱中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自然界的太阳光,白炽灯和日光灯发出的光都是复色光。

光与色的关系

色彩现象是一种视觉的现象,产生视觉的主要条件是光线,物体是受到光线的照射,才产生形与色彩。眼睛所以能看见色彩,是因为有光线的作用,才得以看清四周的景物。所以,色彩是光线产生的现象,没有光就没有色,光是人们感知色彩的必要条件,色来源于光。所以说:光是色的源泉,色是光的表现。

- 2 -

光是人们感觉所有物体形态和颜色的唯一物质

色是由物体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一种光学特性, 是光作用于人眼引起除形象以外的视觉特性。

第三节 色彩现象的生理性质

光还必须作用与人的健康的视觉器官——眼睛。色光(包括光源或物体反射光)射向我们的健康的眼睛并通过视觉神经传到支配大脑的视觉中枢,才能使人产生色彩的感觉。这就是色彩现象的生理性质。

一、眼睛的光学系统

人之所以能够感知到光线并产生形状与色彩的反应,是因为眼睛的视觉作用,才产生的。 人眼的构造和照相机的构造一样,分为眼帘(镜头盖)、虹膜、瞳孔(光圈)、角膜、晶状体(透镜)、视网膜(底片)、视觉神经细胞底层(包括锥体、杆体细胞,即等于底片上的感光药膜)等,只要具有正常视觉功能的眼睛,光线一旦进入后,瞳孔就发挥对光量的控制作用,使形象经过角膜的水晶体和玻璃体到达视网膜上,便产生形状和色彩。

二、视觉的两重功能

眼睛是一种视觉装置,它不但能对物体感应,也能对某些波长作迅速的响应,眼球内主要含有锥体及杆杆二类感光细胞。其中锥体细胞是感觉动作并对明暗之间的差别特别敏感,当亮度减弱时,杆体细胞便会发挥功能,但看不见色彩。而在较亮的情况下,视网膜中的三种锥体细胞始对长、中,短三种光域产生不同的视觉反应,便能让我们看见光谱中的红、绿、蓝三个主要色域来形成色彩。 明视觉:锥细胞,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暗视觉:杆细胞,只能分辨出物体的形状、明暗。

视网膜中有三种锥体细胞能分别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刺激引起兴奋。三种锥体不同的兴奋量在大脑皮质中综合,便有如颜料的调配一般,产生各种各样的色彩感觉。

三、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的生理结构特征,引起了一些特殊的色彩视觉现象。 1、颜色对比(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

所谓同时对比,就是同时看到两种颜色所产生的对比现象。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同时并放在一起,双方都会把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如:红和绿放在一起,红的更红,绿的更绿;黑和白方在一起,黑的更黑,白的更白,这种现象属于色彩的同时对比。

连续对比是先看某种颜色,然后又看到第二种颜色时所产生的对比现象。 连续对比现象与同时对比现象都是视觉生理条件的作用所造成的,它们出于一个原因,但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条件。同时对比主要指的是同一时间下颜色的对比效果,连续对比指的是不同时间的条件下,或者说在时间运动的过程中,不同颜色刺激之间的对比。如:当我们长久的注视一块红颜色之后,看到周围的东西发绿;当我们在暖色光的环境适应后,突然来到正常光线下,会觉得颜色发冷。

2、颜色适应:人眼在颜色刺激作用下所造成的颜色视觉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碰到这样的现象。当你从亮处走进暗室时(如迟到闯入电影院),开始什么也看不清,经过相当长时间后,又逐步开始恢复清晰的视觉,这种现象叫做暗适应;反之,当我们从暗处走向亮处时(如电影院散场以后走出门外),在最初的一瞬间也会感到耀眼发眩,什么都看不清,但经过几秒钟后,视觉又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明适应。

眼睛在暗适应过程中,瞳孔直径扩大,使进眼球的光线增加10-20倍,视网膜上的视杆细胞的感受性迅速兴奋,视敏度不断提高,从而获得清晰的视觉,完成视觉暗适应的过程大约需要40分钟。明适应是视网膜在光刺激由弱到强的过程中,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功能需要迅速转换,适应时间比暗适应短得多,大约只需要1分钟。 明适应 受到较强光线的连续作用,引起视网膜对光刺激的敏感度下降。 暗适应 从光亮的环境转到黑暗处,在黑暗中视觉的感受逐步递增的过程。

四、颜色视觉理论

1、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理论

1807年,英国医学物理学家扬(T.Young)和德国生理物理学家赫姆霍尔兹(H.LFvonHelmholtz)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可以产生各种色的色光混合规律,假设在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神经纤维的兴奋都会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分别对可见光谱中的红、绿、蓝最敏感。

- 3 -

如当一种神经纤维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就产生一种原色觉,如果两种或三种神经纤维都处于兴奋状态,那么就产生综合色觉。如:当“红”神经纤维受到红光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红色觉;当“红”、“绿”、“蓝”三种神经纤维同时受到红、绿、蓝三种色光的刺激而兴奋时,则产生白色觉。 三色学说的优缺点 优点:

a、能充分说明混色现象,为现代色度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b、在颜色测量和数值计算时,与试验理论符合;

c、现代的彩色印刷复制、摄影、照相分色、彩色电视都是建立在该基础上的。 缺点:不能满意地解释色盲现象。

2、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

德国物理学家赫林的对立颜色学说也叫做四色学说。1878年赫林观察到存在R、G、B、Y四种心理原色,并且颜色现象总是以红—蓝、黄—蓝、黑—白成对关系发生的,因而假设视网膜中有三对视素:白—黑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这三对视素的代谢作用包括建设(同化)和破坏(异化)两种对立的过程,光刺激破坏白—黑视素,引起神经冲动产生白色感觉。无光刺激时白—黑视素便重新建设起来,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产生黑色感觉。对红—绿视素,红光起破坏作用,绿光起建设作用。对黄—蓝视素,黄光起破坏作用,蓝光起建设作用。 特点:

很好地解释颜色视觉的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如红绿色盲、黄蓝色盲; 没有办法解释三原色能产生一切颜色的现象。 3、阶段学说

扬·赫姆霍尔兹的三色学说和赫林的四色学说自19世纪以来一直处于对立的地位。事实上,这两种学说都只是对问题的一个方面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只有通过二者的相互补充才能对颜色视觉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 阶段学说:三色论与四色论的统一 颜色视觉过程假设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视网膜有三种独立的锥体感觉物质,它们有选择地吸收光谱不同波长的辐射,同时每一物质又可单独产生白和黑的反应,在强光作用下产生白的反应,无光刺激时是黑的反应;第二阶段,在神经兴奋由锥体感受器向视觉中枢的传导过程中,这种反应又重新组合;最后阶段形成三对对立性的神经反应。 颜色视觉的机制在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感受是一个三色的机制,这种解释符合扬·赫姆霍尔兹的学说;而在视觉信息向脑皮层视区的传导通路中则变成四色机制,这种解释又符合赫林的学说。颜色视觉机制的最后阶段发生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这里才产生各种颜色感觉。颜色视觉过程的这种设想常叫做“阶段”学说。

第三章 物体的基本色彩

物体色彩的显示方式多种多样。一类物体的色彩是由其本身辐射的光波形成的,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发光体,如太阳、火焰、电灯等等,发光体的颜色决定于所发色光的光谱成分。另一类本身不辐射光能量,能不同程度地吸收、反射和透射其上的能量而呈现颜色。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非发光体。对色彩成因起主要作用的是透射、吸收和反射

第一节、物体对光的透射、吸收和反射

一、透射

是入射光经过折射穿过物体后的出射现象。 二、吸收

物体对光的吸收有两种形式:如果物体对入射白光中所有波长的光都等量吸收,称为非选择性吸收。例如白光通过灰色滤色片时,一部分白光被等量吸收,使白光能量减弱而变暗。如果物体对入射光中某些色光比其它波长的色光吸收程度大,或者对某些色光根本不吸收,这种不等量地吸收入射光称为选择性吸收。例如白光通过黄色滤色片时,蓝光被吸收,其余色光均可透过。

- 4 -

物体表面的物质之所以能吸收一定波长的光,这是由物质的化学结构所决定的。可见光的频率为

不同物体由于其分子和原子结构不同,就具有不同的本征频率,因此,当入射光照射在物

体上,某一光波的频率与物体的本征频率相匹配时,物体就吸收这一波长(频率)光的辐射能,使电子的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的轨道上,这就是光吸收。

白光投射到非选择性吸收物体上时,各种波长的光被吸收的程度一样,所以,从物体上反射或透射出来的光谱成份不变,即这类物体对于各种波长的光的吸收是均等的,只是反射或透射出来的光与入射光的强度相比,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产生消色的效果。反射率不到10%的非选择性吸收的物体的颜色称为黑色。反射率在75%以上的非选择性吸收的物体的颜色称为白色。非选择性吸收的物体对白光反射率的大小标志着物体的黑白的程度。

白光照射在选择性吸收的物体上,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吸收率。这种吸收称为选择性吸收。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物体呈现彩色。

物体在不同光谱组成的光照射下,会呈现不同色彩。

三、反射

指选择反射,非透明体受到光照射后,将可见光谱中某一部分波长的辐射能吸收了,而将剩余的色光反射出来。

第二节、物体的基本色彩

一、物体色

物体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是物体呈色的主要原因。我们说\花是红色的\,是因为它吸收了白色光中400~500nm的蓝色光和500~600nm的绿色光,仅仅反射了600~700nm的红色光。花本身没有色彩,光才是色彩的源泉。如果红色表面用绿光来照射,那么就呈现黑色,因为绿光波长的辐射能被全部吸收了,它不包含可反射的红光波长。可见,物体在不同的光谱组成的光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所以物体的颜色:该物体本身不发光,而是从被照射的光里选择性吸收了一部分光谱波长的色光,而反射(或透过)剩余的色光,我们所看到的色彩是剩余的色光,这就是物体的颜色,简称物体色。

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任何物体,都对色光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反射或透射的本能。当白光照射到不同的物体上,由于物体固有的物理属性不同,一部分色光被吸收,另一部分色光被反射,就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物体色彩。

二、固有色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在日光下辨认物体的颜色。因此,固有色是指在相同的白光照射下,不同的物体所反射的不同色光。固有色给人的印象最深刻,形成了记忆,又称为记忆色。

“固有色”的差异

(1)物体本身的差异 (2)光线照射的角度

固有色一般在间接光照射下比较明显,在直接光照射下就会减弱,在背光情况下会明显变暗。 (3)物体本身的结构特点

反光差的物体的固有色比较明显,反光强的物体固有色比较弱。 (4)表面状况

平面物体的固有色比较明显,曲面物体的固有色比较弱. (5)距离视点的位置

离视点近的物体固有色比较明显,离视点远的物体固有色较弱。

三、 影响物体色的因素

1、光源色

光源色在色彩关系中是起支配地位的,是影响物体色彩的重要因素。光源色的变化,势必影响物体的色彩。 光源色对物体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物体的光亮部位。特别是表面光滑的物体如陶瓷,金属,玻璃等器皿上的高光,往往是光源色的直接反射。

光源本身的色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光的强弱,距离的远近,媒质的变化等有所不同。当光源色彩改变时,受光物体所呈现的颜色也随之发生变化。

2、环境色

- 5 -

色彩设计基础 

色彩设计基础第一章绪论一、色彩的意义?形成人们审美观的主要途径?色彩既是一种感受,又是一种信息?色彩美已经成为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种享受二、颜色感觉的形成人的色彩感觉信息传输途径是光源、彩色物体、眼睛和大脑,也就是人们色彩感觉形成的四大要素。这四个要素不仅使人产生色彩感觉,而且也是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l428879hw6x2111f55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