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主要监测指标及说明
一、主要监测指标
医疗费用相关指标 指标要求 实现各地确定的区域医疗费 用控制目标 1 区域医疗费用增长 2 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 监测比较 3 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 监测比较 4 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增幅 逐步降低 5 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增幅 逐步降低 6 10 种典型单病种例均费用 监测比较 7 参保患者个人支出比例 逐步降低 8 医保目录外费用比例 监测比较 9 城市三级综合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占比 住院的人次人头比 逐步降低 10 监测比较 11 手术类型构成比 监测比较 12 门诊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 监测比较 13 住院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 监测比较 14 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 检查和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 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 挂号、诊察、床位、治疗、手术和护理收入总和占医疗 收入比重 逐步降低 15 逐步降低 16 逐步降低 17 逐步提高 18 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 平均住院日 逐步降低 19 逐步降低 20 管理费用率 逐步降低 21
资产负债率 二、指标说明
逐步降低 (一)区域医疗费用增长即区域医疗机构医疗总收入增幅=[(区域内医疗机构本年
度住院收入+本年度门诊收入)-(区域内医疗机构上年度住院收入+上年度门诊收入)]
/(区域内医疗机构上年度住院收入+上年度门诊收入)×100%,用于反映区域医疗费用年
度总体增长情况。
(二)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门诊收入/总诊疗人次数,用于反映医院门诊病人费
用负担水平。
(三)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住院收入/出院人数,用于反映医院住院病人费用负
担水平。
(四)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增幅=(本年度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上年度门诊病
人次均医药费用)/上年度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100%,用于反映医院门诊病人费用负
担增长水平。
(五)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增幅=(本年度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上年度住院病
人人均医药费用)/上年度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100%,用于反映医院住院病人费用负担
增长水平。
(六)10 种典型单病种例均费用,各省(区、市)选择 10 种常见多发疾病,并对
各医院各病种收治病例的平均医药费用进行统计,用于反映各医院相同或类似病种平均诊
治费用的差异。
(七)参保患者个人支出比例=参保患者个人支付医疗费用/参保患者就医医疗费用
×100%,用于反映患者看病就医负担水平。
(八)医保目录外费用比例=参保患者就医医保报销目录外医疗费用/参保患者就
医医疗费用×100%,用于反映患者看病就医负担及医院诊疗和用药合理性。
(九)城市三级综合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占比=城市三级综合医院普通门诊就诊
人次/本医院诊疗人次,普通门诊是指副高职称以下医师提供的门诊服务,反映病人就医
流向。
(十)住院的人次人头比=期内住院人次/期内住院人头数,用于反映在使用均次指
标评价情况下,医院分解住院情况。
(十一)手术类型构成比=N 类手术台数/手术总台数(N=Ⅰ,Ⅱ,Ⅲ,Ⅳ),用于评价
医院住院患者的手术疑难程度,便于对不同医院人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等指标的差异
化考核。
(十二)门诊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医院门诊收入/医疗收入×100%,用于反映医
院合理诊疗情况。
(十三)住院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医院住院收入/医疗收入×100%,用于反映医
院合理诊疗情况。
(十四)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医院药品收入/医疗收入×100%,不含中药饮
片,用于反映医院药品费用水平和收入结构。
(十五)检查和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医院检查收入+化验收入)/医疗收入
×100%,用于反映医院收入结构。
(十六)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医院卫生材料收入/医疗收入×100%,用
于反映医院收入结构。
(十七)挂号、诊察、床位、治疗、手术和护理收入总和占医疗收入比重=(医院
挂号收入+诊察收入+床位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护理收入)/医疗收入×100%,用于
反映医院收入结构。
(十八)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费用=(卫生材料支出/医疗收入)×100,用
于反映医院卫生材料消耗程度和管理水平。
(十九)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出院人数,用于反映医院对住院患者的
服务效率。
(二十)管理费用率=管理费用/业务支出×100%,用于反映医院管理效率和管理成
本控制情况。
(二十一)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用于反映医院的资产中借债筹
资的比重和债务风险。
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主要监测指标及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