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核苷类似物经治患者序贯α
干扰素治疗的初步研究
李 朋, 李天驹, 李子益, 秦 波
【摘 要】摘要:目的 观察经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α干扰素(IFNα)治疗的疗效,并探讨HBsAg消失的相关因素。方法 长期接受NA治疗并获得病毒学应答(HBV-DNA<1 000拷贝/mL,持续时间>12个月),且HBsAg低水平(HBsAg≤2 000 U/mL)的HBeAg阴性CHB患者,转为IFNα治疗48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24、48周时血清HBV-DNA定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和血常规,停药后随访24周。以HBsAg消失或血清学转换、HBsAg<10 U/mL为疗效评价指标。Logistic回归用于分析相关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用于确定HBeAg阴转史及HBsAg变化情况对治疗后HBsAg消失的预测价值。结果 83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停药24周时,15例(18.1 %)获得HBsAg消失,5例(6.0 %)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9例(10.8 %)达到HBsAg<10 U/mL。HBsAg消失组中HBeAg自发阴转的患者比例高于HBsAg未消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7,P=0.002)。治疗12周时HBsAg水平较基线下降≥0.5 log U/mL者治疗后更易实现HBsAg消失(χ2=16.576,P<0.001),其预测HBsAg消失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10(95 % CI:0.686~0.935, P<0.001)。结论 经NA治疗获得病毒学应答,且HBsAg低水平的HBeAg阴性CHB患者,序贯IFNα治疗可获得较高HBsAg消失率;HBeAg阴转史及治疗早期HBsAg变化情况可用于预测及指导治疗。
低水平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核苷类似物经治患者序贯α干扰素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