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
李艳娇,董雷,徐静波
【摘 要】摘 要 目的 调查他汀类药物使用基本情况,评价他汀类药物使用合理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第四季度使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中抽取300份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根据合理用药评价指标制定患者信息调查表,对药物选择、用药剂量、服药时间、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 使用频次最高的他汀类药物是阿托伐他汀(235例,78.33%),其次是普伐他汀(53例,17.67%)。主要不合理用药为给药剂量不当(97例,32.33%)、服药时间不当(13例,4.33%)和选药不当(6例,2.00%)。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不合理应用现象。选择调脂药物时,应充分考虑使用该类药物的利弊,在此基础下选择调脂药物的种类及用量,并及时检测患者肝功能,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药。
【期刊名称】医药导报 【年(卷),期】2017(036)011 【总页数】4
【关键词】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调血脂药;合理用药
随着近年来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升高,血脂异常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安全、有效使用调脂药物对心血管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关注的重点[1]。目前我国临床常用调节血脂的药物主要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以及胆固醇吸收抑制药等。在上述药物中,他汀类药物由于具有调脂、稳定斑块、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效性,成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理想首选药物,是心脑血管
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最重要药物之一,也是随机化临床研究证据最为全面的药物。
血脂异常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很多患者不得不终身用药。笔者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了解我院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我院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调取2015年第4季度(2015年10月1日—12月31日)使用过他汀类药物的患者数据,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共收集病例3 008份,采用随机抽样法(等距抽样法),逢十抽一,从中抽取300份病例,作为本次调查的样本。入选标准:至少使用过一次他汀类药物(包括普伐他汀钠片、氟伐他汀胶囊、辛伐他汀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的患者。排除标准:服用其他类含有他汀类成分的药物(包括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肾移植患者,肿瘤患者,血脂水平、肝功能不明确者,未正常出院患者。
1.2 研究方法 根据《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2]和2015年《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3]以及国内外相关资料确定调查项目,制作用于调查患者基本情况和用药情况的Excel表格。登录我院医疗质量与病历控制系统,逐一查看样本中300例患者的病历,从中获取相关资料,填写调查表。
1.3 研究内容 从我院医疗质量与病历控制系统中逐一查询患者病历,从患者病历资料中了解下列项目信息:患者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所在科室、住院时间),用药情况(包括药品种类、用法用量),血脂(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高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肝功能水平(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肌酸激酶是否异常,是否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缺血性脑卒中以及外周动脉疾病),是否患糖尿病,是否患高血压,是否患慢性肾病(3或4期),患者年龄是否为危险因素(男≥45岁、女≥55岁),是否吸烟,是否有早发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体质量指数,以及他汀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对调查表中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 1.4 合理用药评价标准 根据《2014年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建议》和《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中对于血脂异常的防治建议,综合制定了本次调查的合理用药评价标准,主要包括适应证、疗程及用量、服药时间、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共300例,其中男198例,女102例,男女比例1.94:1。年龄25~93岁,平均65.98岁。45岁以下18例(6.00%),45~59岁80例(26.67%),>59~74岁110例(36.67%),>74~90岁91例(30.33%),>90岁1例(0.33%)。涉及心血管病内科、老年病科、神经内科等16个临床科室。
2.2 药物使用基本情况 300例患者中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235(+7*)例(80.67%)、普伐他汀钠片53(+2*)例(18.33%)、瑞舒伐他汀钙片7(+7*)例(4.67%)、辛伐他汀片3例(1.00%)、氟伐他汀胶囊2(+1*)例(1.00%)。部分患者先后使用了两种他汀类药物,因此使用不同种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百分比之和大于1(*为使用第二种他汀类药物的例数)。 2.3 合理性评价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