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

导读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谭轶斌 【推荐理由】

教古典作品,不少教师只把文本当作语言材料,疏通字词句,分析语法,在此注、彼注间考据,于是乎,经典文本成了风干的语言标本。也有教师倒是乐于阐发,但或套话成堆,空话连篇,或照搬教参,了无新意。如此课堂,学生昏昏欲睡,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何解读古代经典文本,如何让语文教师在古代经典面前拥有自信,如何使古代经典作品的教学摆脱“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局面,如何令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灵对接,张文江教授的《古典学术讲要》,或许能为我们找到一条“渔人之路”。

张教授对经典的解释,不是只钻故纸堆,而是“打破中西体用之类的限制”,与今人对话。闪烁着思想光芒的话语,随便翻到哪一页,俯拾皆是。它时时让你感受到,什么是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什么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什么是左右勾连、洞幽烛微,什么是思如泉涌,智慧满溢……有意思的是,张教授解释中国古代经典,常和西方硕儒心意相通。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塞、怀特海……他在中国古代典籍和西方哲人之间架起了桥梁。

至此,你会明白,研究古代典籍的张教授不是跟不上时代节拍的古书蠹虫,而是真正的读书高手(据材料显示,他家中藏书甚少,因其每每翻完一本便送人)。可以说,他在古典学术典籍的研究中洞开了一方新天地,此种对经典的解释,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视角、新思维、新方法。

与此同时,张教授也在经典的解释中找到了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他面对古代经典,是一句一句解读,而不是囫囵吞枣式的阐释。如若没有十二分的功力,是不敢这样做的。正因为张教授对经典已成竹在胸,所以不用虚张声势,而是老僧说家常话般,用通俗浅白、大家都听得懂领悟得了的话语来表述观点。

如《史记?货殖列传》:“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张教授如此解读:“这就是经济影响到法律。有了足够财力的话,犯了罪也可以免除,至少可以减轻。司马迁触怒了皇帝以后,没有得到有力的经济支援,这句话中应该包含着他的感慨。”

张教授没有“后现代”的话语,却有“后现代”的思维方式,他找到了中国古代典籍与当今现实之间的榫头,找到了深厚研究与简单表达之间的逻辑接口。

章太炎先生曾说过,病实者宜泻,病虚者当补。若你在经典面前还少有自信,赶快找来此书一读,权当进补。

【原着导读】

此书只有后记,没有序言,只在扉页上引《诗?郑风?风雨》四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当你打开书页,这四句映入眼帘之时,或许你会嫣然一笑,也能体会张教授引此的用意。既然没有序言,不妨先读读后记。

此书共包含《学记》讲记、《史记?货殖列传》讲记、《五灯会元》讲记:无著文喜、《五灯会元》讲记:兜率从悦、《五灯会元》讲记:丞相张商英居士、马致远《套数?秋思》讲记、渔樵象释、《风姿花传》讲记、《西游记》讲记等九篇。名为“讲记”,顾名思义,有讲有记,通常又是先讲后记。事实也是如此,张教授先在课上一句句解释,学生将之录音,课下整理成文,再由他逐字逐句加以修改。如此一来,文字定不会晦涩难懂,话语之间也定是蕴含教诲之意。你可当自己身处张教授课堂的现场,眼前的文字即是张教授的话语。你定当去体会他做学问的心情,

且要试着去和张教授不断对话。甚至,你可以怀疑、质疑、批评张教授的某些理解和主张,你可以或在心里或通过批注,和张教授据理力争。

此书未收录张教授对西方古典学术作品的研究成果,仅是收录了他的部分中国古典学

术研究成果。九篇文章,有些研究对象是中学语文教师所熟悉的,如《学记》、《史记》、《西游记》,还有《渔樵象释》等;也有的可能比较陌生,如《五灯会元》,那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建议先看熟悉的,不熟悉的可跳过,待以后有兴趣时再读。

此书虽为“古典学术”,但皆关乎现实,且大多在谈教育。张教授有言:“此教育应理解为人在天地之间,小而言之在当今社会中,何以自处。”“教育就是政治,教育就是哲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即便你不去体会张先生是如何解读经典的,你也该去咀嚼张先生对当今教育的深邃思考。“经师教的只是文本,人师教的直接是人”,“学和习结合,才是完整的教育”,“教师一半是教,一半是学,学生一半靠旁人教,一半靠自己学,这就是敩学半”。

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应在阅读中细细体会张教授解读经典的方法。或许,这种方法一旦迁移到教学中,你的课堂便会风生水起。

【相关链接】 一、张文江代表著作

1、《管锥编读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渔人之路和问津者之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营造巴比塔的智者:钱钟书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二、经典解读拓展阅读

4、《书读完了》,金克木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 5、《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王先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国诗学》【美】叶维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主持人语

正如谭轶斌老师所言,张文江先生的《古典学术讲要》,采取了一种极为古典的方式采解读经典:“他面对古代经典,是一句一句解读……不用虚张声势,而是老僧说家常话般,用通俗浅白、大家都听得懂领悟得了的话语来表述观点。”这恰是读书的真状态与真境界。阅读张先生的著作与谭老师的推荐语,恍然有一种双声部合唱之感:著作者分析透彻,推荐者评点高妙。

窃以为,《古典学术讲要》一书还有一大价值:召唤语文教师时刻注意保持、保养和孕育自己的语言感觉。因为,语文教师失却语言感觉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由此联想到——整个20世纪,我们的阅读史就是一部现代理论形态的思想意识和历史观念的发展史。目下不是有许多语文教师一直生活在概念竞赛、话语竞赛之中吗,我们不反对思想,只反对旋转于思想体系、概念术语之中而忘却语文要义的行为。语文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粗壮的感性神经和敏锐的语言悟性。因为,语文教师的素质和学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上。语文教师的精神与灵魂的充盈,也建立在他的语言文字的感受力之上。

《古典学术讲要》让我们领略了一种古典的阅读方式,抑或是一种古典的生存方式。

这样一部著作,理当成为语文教师的案头之书。 特约主持 邓彤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

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解读经典:一种古典的姿势——张文江《古典学术讲要》导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谭轶斌【推荐理由】教古典作品,不少教师只把文本当作语言材料,疏通字词句,分析语法,在此注、彼注间考据,于是乎,经典文本成了风干的语言标本。也有教师倒是乐于阐发,但或套话成堆,空话连篇,或照搬教参,了无新意。如此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bxka22zro8n6j4879hw6x2111f20r00bd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