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第7讲外力作用和地貌教案含解析中图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C.④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审题能力培养] 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

答案 (1)C (2)C

1.地壳物质不断以各种岩石相互转化的形式进行循环,其过程和岩石特征如下所示:

2.常见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类型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①侵入岩质地坚硬,常用作建筑材料,如花岗岩板材 岩浆岩 ②喷出岩形态各异,常可作为观赏石材,如玄武岩制作的盆景 ③岩浆岩经过了高温冷凝,富含多种金属矿物 ①石灰岩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也是重要的化学生产原料,如水泥生产、钢沉积岩 铁生产和玻璃生产等 ②沉积岩中富含非金属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①大理岩是由石灰岩经高温高压变质而成,质地坚硬,是重要的建筑及装饰板材 ②板岩是页岩经高压变质而成,也是重要的建材 变质岩 ③石英岩是重要的建材和化工原料 ④许多变质岩本身就是重要的金属矿物 3.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巧用岩浆

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些示意图是较为单一的单向循环图,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

B.③ D.⑤

11

(2)巧用箭头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3)巧用辅助性信息

①沉积物。各种岩石均可以转化为沉积物,是通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将岩石转化为沉积物。沉积物只能转化为沉积岩,是通过外力作用(固结成岩作用)实现的。 ②化石和岩层。含有化石或有层理特征(地层)的岩石为沉积岩,形成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由沉积岩发出的箭头指向的另一种岩石,是变质岩,该箭头是变质作用。

1.下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 A.①②③④⑤⑥ C.④③②①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D.④③②①⑥⑤

(2)若①为石灰岩,则①与⑤接触地带易形成( ) A.花岗岩 C.页岩

B.大理岩 D.砾岩

解析 第(1)题,一般下面的沉积岩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则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④③②①;⑤岩浆岩穿过了④③②①岩层,则⑤形成年代更晚;⑥岩浆岩穿过了⑤岩层,说明⑥形成年代晚于⑤。故C项正确。第(2)题,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故岩浆运动过程中,会使接触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石灰岩会变质形成大理岩。 答案 (1)C (2)B

2.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关于图中a、b、c、d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①a指化学沉积作用 ②b指搬运作用 ③c指成岩作用 ④d指火山喷发作用 A.①②

B.①③

12

C.②③ D.①④

解析 a箭头由水圈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①对;b箭头由土壤/沉积物指向沉积岩,应为沉积作用,②错;c箭头由变质岩指向土壤/沉积物,应为外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③错;d箭头显示岩浆中的物质进入大气圈,应为火山喷发作用,④对。 答案 D

素养一 综合思维: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

1.(2018·北京文综,4)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 甲表示花岗岩,是来自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后冷却凝固形成的;读图可知,断层顶部存在一个侵蚀面,由此可判断断层上覆岩层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断层顶部的砂岩层中存在岩浆侵入,由此可判断花岗岩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顶部砂岩的形成时间,即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乙处岩层为石灰岩,远离地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岩浆入侵导致乙处温度骤然升高,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乙处岩石可能发生变质作用;丙处的溶洞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综上可知,选项C正确。 答案 C

2.(2018·天津文综,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依据上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C.植被覆盖率不同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解析 结合图例可知,甲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砂岩,质地坚硬不易侵蚀;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页岩,位于向斜外侧,受张力易被侵蚀;丙地对应的地下岩石为石灰岩,易与水产生化学反应,形成喀斯特地貌。三地地貌差异主要是由岩石种类不同造成的,D对。甲、乙、丙三地相距较近,皆位于我国广西境内,年降水量差异并不明显,A错;根据地下岩层弯曲状

13

况,甲、乙皆位于向斜的左侧,B错;植被覆盖率大小对地貌的形成影响较小,且甲、乙、丙三地植被覆盖率大小无法判断,C错。 答案 D

素养二 综合思维: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3.(全国高考题)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 ) A.① C.④

B.③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C.Ⅲ—⑤

B.Ⅱ—③ D.Ⅰ—⑥

解析 第(1)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岩浆冷凝作用。第(2)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的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 (1)B (2)A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本卷共25个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广东汕头期末)某旅客于2017年8月14日,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国家某地质公园进行考察,该公园属于古罗布泊的一部分。公园中的特殊地貌,东西长约15千米,南北宽约2千米,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与黑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下图为该游客拍摄该地貌的局部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特殊地貌主要形成于( ) A.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2.图中特殊地貌的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 )

14

B.风力侵蚀作用 D.断裂抬升作用

A.风力堆积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

B.固结成岩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解析 第1题,图中特殊地貌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形成于风力侵蚀作用,B项对。风化作用不是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A项错。干旱、半干旱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少,C项错。图示不能体现断裂抬升作用,D项错。第2题,图中特殊地貌的岩层层次清晰,土质坚硬,物质组成主要来源于流水沉积作用,C项对。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岩层土质疏松,A项错。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岩石,不是地貌的物质组成来源,B项错。冰川堆积作用物质没有分选性,无层次,D项错。 答案 1.B 2.C

(2019·湖北孝感期末)伯利兹蓝洞位于中美洲洪都拉斯首都东面60里海面上,直径为305米。洞内水深137.9米。据科考推测伯利兹蓝洞是冰河时代末期形成的一个石灰石坑洞。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伯利兹蓝洞说法正确的是( ) A.伯利兹蓝洞内没有任何生物 B.伯利兹蓝洞内有钟乳石或石笋 C.伯利兹蓝洞内岩石是变质岩 D.巴西暖流从伯利兹蓝洞上面经过 4.关于伯利兹蓝洞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 A.伯利兹蓝洞形成与渭河平原形成相似 B.伯利兹蓝洞形成先是冰川侵蚀,后是海面上升 C.伯利兹蓝洞形成先是流水溶蚀,后是海面上升 D.伯利兹蓝洞形成过程伴随气候的变化是先暖后冷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伯利兹蓝洞是石灰石坑洞,为喀斯特地貌,故洞内有钟乳石或石笋;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气候条件是温暖湿润,温暖湿润的条件适合生物生存,洞内应该有生物。第4题,伯利兹蓝洞的形成是流水溶蚀作用,渭河平原成因是断裂下陷,成因不同;伯利兹蓝洞位于低纬度地区,没有冰川作用,先是流水溶蚀,后是海面上升形成的;由材料可知,伯利兹蓝洞形成过程伴随气候的变化是先冷后暖。 答案 3.B 4.C

(2019·山东泰安第一次质检)风沙运动是造成流动沙丘土壤风蚀量在不同坡向上差异的原

15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二章第7讲外力作用和地貌教案含解析中图版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②C.④[尝试自解](1)________(2)________[审题能力培养]从图示材料中获取信息答案(1)C(2)C1.地壳物质不断以各种岩石相互转化的形式进行循环,其过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bdkk7ckwf6b8ve00zsa83uyx9681900vbd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