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科学培育儿童指南 - 21-40 - 图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好奇心盛

高智商全才儿童的求知欲犹如学者一般,他们问的问题很深。碰到他们想研究的问题,他们会穷追不舍,直至对所掌握的情况满意为止。

锲而不舍  聚精会神

这些儿童对某事感兴趣时,可表现出高度的锲而不舍精神和聚精会神能力。

精力充沛

这些儿童精力充沛,因而不仅能在面对挑战时精力高度集中,而且能在没有充分受到刺激的情况下表现得异常活跃。有些父母发现,这些儿童在婴儿期比大多数同龄儿童所需睡眠要少。

“超认知”意识

由于对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异常明了,这些儿童可用这些方式去解决表面上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新课题。

兴趣专注

对诸如计算机、火山或希腊神话等特定领域,他们的兴趣可发展到专注的程度,进而成为这些领域的专家。

学习能力

阅读能力

这些儿童几乎总是4岁即开始阅读,有些甚至开始得更早,而且是在最低限度受教于人的情况下学会的。这就是特曼所研究的智商达170分或170分以上的儿童有别于一般儿童的能力之一。此类儿童上幼儿园时阅读能力便能达到六年级水平。这种情况并非罕见。此外,他们还无书不读。正如一位母亲对我所说的那样,他们看书“好像吃炸薯片一样”。

数字能力

他们对数字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十分着迷。记忆能力

他们对言语与数学方面的知识有着过人的记忆力。抽象逻辑推理能力

在逻辑与抽象推理方面,他们表现突出。书写能力

他们虽喜欢写东西,但常视书写为难事,因而更喜欢打字。有时他们超前的言语能力与其书写能力差距十分明显,其原因可能是他们的思维敏于书写,再者可能是对保持书写的整洁感到厌烦。

社交方面

爱独自玩耍

他们经常独自玩耍,并且喜欢孤独。这不单是因为他们喜欢这样做,而且是因为难得有人与他们兴趣相同。有位6岁的儿童对齿轮很着迷,他母亲对我说,她儿子这样评论与他同龄的孩子:“他们不喜欢我玩的东西。”这类儿童自觉与众不同,对自己不合群有所意识。

喜欢与比自己大的儿童为伴

他们若真找朋友,通常都是找年龄比自己大的孩子,因为这些孩子在智龄方面与他们的更接近。

情感方面

关注哲学与道德方面的问题

他们对哲学问题感兴趣,为道德和政治上出现的问题所担忧,比如世界上罪恶的存在、核战争的威胁或环境的毁灭等等。他们也许会忧心不已而难以自拔,也许会采取异乎寻常的道德立场,譬如说,尽管他们的父母不是素食主义者,他们却可能持素。

幽默

或许由于言语能力强之故,常有报告称他们极富幽默感。恐惧感强

上述种种特点在智商很高的儿童中非常有典型性。精神分析学家菲利斯·格里纳克还描述过天才儿童的另一个特点,这个特点也许较为罕见。格里纳克发现,天赋极高的人常常会突然体验到强烈的感情、想象和童年的回忆。这类想象形象生动异常,伴之而来的感情非常强烈,这些儿童像经历了某种奇迹、恐怖、敬畏甚至于狂喜(一种精神上或宗教上的体验)似的。她注意到,有些名人杰士的自述里即有这种体验的描述。她虽未使用智力或智商这类字眼,但她称这些名人杰士为天才。例如,阿尔贝特·施韦策①就曾说过,每个星期天早晨,当他坐在教堂里听管风琴演奏时,头脑中就生动地浮现出魔鬼的形象,使他充满恐怖与畏惧。给格里纳克印象很深的是,后来成为名人杰士的这些人的精神体验与她的病人叙说的非常相似。在创造性人才中,这种可处于人神灵交状态、轻躁狂状态、感情强烈迸发状态的能力极为常见。

这类超常的全才儿童的种种能力,如同天赋较为单一的天才儿童的种种能力一样,必须以大脑的生理机制为基础。这样的能力单靠训练是得不到的,因为训练是自行强加的,是出于一种内在的学习需要来进行的。这些全才儿童没有受到父母的强化训练。父母常常不如孩子天分高,很难跟上孩子的进程。这些儿童会巧妙地为自己创造挑战环境:他们要求得到更多的书籍,请求给予额外的指导。

这些儿童可自己归纳出阅读规则和数学法则,恰似普通儿童能归纳出句法规则一样。在无任何明确指导的情况下,若每个正常儿童5岁前都能明白复杂的语言规则,我们会视为理所当然。但如果只有少数几个儿童能做到,我们便会认为做到的孩子是神童,像大卫、迈克尔或特曼所研究的儿童那样的神童。

※     ※     ※

特曼的研究遗产

特曼使天才问题研究走上了正规科学的轨道。他使这一领域超越了个案研究方法,给以后的天才问题研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部分研究遗产是:

阿尔贝特·施韦策:德国神学家、哲学家、管风琴家。——译者注

无论对大多数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还是对广大公众而言,天才这一术语仍然是指一种整体的、全面的能力。评价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是智商测验。如果不用智商测验,也可用学业成绩来衡量。据知,学业成绩与智商有关。主要由于特曼的工作结果,天才儿童(即有学业天赋的高智商儿童)计划才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美各公立学校蓬勃兴起。

一个社会对天才的概念,决定着它如何检验天才。社会对天才的构想也许有多种:道德格外高尚的人、极富性格魅力的领袖人物、能使人发笑的人、或是能把东西拆开再装上的人,他们都有可能被认为是天才的典范。尽管教育界人士,包括美国天才儿童协会的人,常常认为在诸如此类领域内的非凡表现均应被看做是天才,可智商仍然是人们想象与评价天才的主要方式。天才的界线通常划在纸笔智商测验得分130分或130分以上,或者是学业成绩属于95分或95分以上。这种标准可界定出中小学生总数中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五的最优秀者。

在美国,智商测验一直受到严厉批评,因为受到歧视的少数民族群体,尤其是非洲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美国人,通常比享有特权的群体成员得分低。这种得分模式表明,我国社会中某些群体被剥夺了发展其天赋的机会。我认为,这是对我国社会而不是对智商测验的一种谴责。不过我也赞成这样一点:采用更为有效的测验标准,再加上注意高水平的内驱力或好奇心之类的现象,教育者可以更容易地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出身背景中识别出天才儿童来。有的人还认为,非语言测验比语言测验更公平,尽管这种测验常常挑选出空间理解力强而不是语言能力强的天才儿童。例如,拉文斯渐进矩阵测验便是测定非语言推理能力的。在这种测验中,出示给被试者的模型缺一部分,要求被试者从所给的一组图形中选出一种能完成该模型的图案。

在过去的10年中,有些研究人员开始对天才是否等同于一般智力提出疑问。他们人数虽少,但呼声很高,发育心理学家D·费尔德曼和L·戈德史密斯对神童的研究已有了反对将天才与一般智力相联系的证据。他们研究的神童在国际象棋、音乐、数学或写作方面都处于成人水平,但在其才能领域之外却毫无超前之处可言。关于我们是否应使用一般智力测验和标准化成就测验这一点,怀疑之声渐起。有些人还开始对用智商测验来衡量总体智力提出异议。研究人员开始感到天才与智商不是一回事。一个人可能在某方面是天才,但总体智商却不高。因此,我们已逐渐开始更为广义、多维地看待天才的含义。

近年来,有关学业天赋的新型测验与新的定义层出不穷。有些证明优于智商测验,因为它们能更有效地预示童年之后的成就。这其中包括心理学家R·斯滕伯格为评估悟性搞的一种测验,此外还有康涅狄格州大学的全国天才与能人研究中心主任J·伦祖利发明的一种模式。伦祖利的模式除了高超的能力之外还强调全身心投入能力与创造力。在最近一次研究中,在经济上处于贫困地位的少数民族儿童虽然智商一般,但依据好奇心、动机和创造力这类特征原则亦被划入了天才的行列。这些儿童在天才儿童班中的表现毫不逊色于按传统的“天才”智商测验法挑选出来的孩子。这些方法能否确实较好地预示以后成就的高低尚有待观察,但由于他们包括在以后成就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如献身精神与创造力等,这些方法有可能会行之有效。

第三章  天才儿童天赋发展不平衡,甚至无学习能力

诚然,许多在学业上有天赋的儿童属于全才,在言语与数学能力方面发展平衡,比如第二章内讲到的大卫或迈克尔·卡尼。但还有不少在学业上有天赋的儿童看起来平衡性要差得多。事实上,言语与数学能力不平衡与其说是例外,莫如说是普遍现象。许多无疑可称为天才的儿童数学能力比言语能力强得多,反之亦然。数学神童并非常常同样是文学奇才;写作天才也不一定在数学上出类拔萃。

数学天才与语言天才的同异比较

凯利与拉埃勒这两个儿童便不如大卫和迈克尔学业天赋全面。凯利在数学领域能力超群,拉埃勒在语言方面才华过人。尽管这两个儿童智商都很高,且都有学业天赋,但却大相径庭,甚至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差别来了。

“数学童子”

凯利1岁半就对字母和数字着了迷。他时常边用手揪粘在冰箱上的塑料字母,边一遍遍地念叨字母名称。他曾指出某人镜框上有一个“W”字母。凡是他找得到的玩物,如筷子或积木之类,全都成了他用来摆字母与数字的材料。

然而,他最初对字母的迷恋在2岁时消退了,代之而起的是对数字加倍着迷。塑料数字玩具和带数字的积木成了他最心爱之物。他喜欢数数,摆弄东西时总是一遍遍地数着数。

凯利从来没对数字感到过厌倦。2岁时,有人给了他一本日历,他就不厌其烦地反复朗读起上面的数字来。2岁那年住旅馆时,他对旅馆房间门上304这个数字比对其他都感兴趣,立即读出声来。2岁半时,他母亲头一次带他去办公室,他就被所有办公室门上的数字迷住了,很快就搞清了利兹在303,保利娜在323,霍华德在324。凯利对数字能够做到过目不忘。3岁时,父母曾带他去野营。走到公园门口时,管理员要特许证号码。父母俩人都记不清了。他父亲便问凯利:“特许证号码是多少?”凯利脱口而出:“502—VFA。”

他开始做心算甚至比这还早。2岁时,他看到车牌号上有两个 8,于是便说,“8加 8等于 16。”父母吃了一惊,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解释不出来。2岁半时,他祖母把3块积木排成一排,组成了1+1=2这个等式。凯利即刻意识到数字可以用来玩游戏,随即要求反复玩这种游戏。在这一年龄,他最喜爱的书是一本关于加法的书,书中画的物体下面都标有数字,以此构成等式(例如,2个苹果加2个苹果等于4个苹果)。

凯利5个月时,他父亲一玩计算机游戏就把他放在腿上。凯利被允许摆弄键盘后,便一头扎在计算机上。3岁时,他已能掌握微机的使用方法,每天都在计算机上玩数学游戏。

凯利不让别人教他怎么玩这些游戏,坚持要自己想。他常说,“走开,我自己玩。”他对数学的理解力由此迅速增强,进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

通过玩一种计算机游戏,凯利发现了素数的存在。在这种游戏中,玩者

可看到一个网格,网格中填有一部分数字,玩者必须用同类数字将网格填满。有一次,凯利面前的网格中已填好的那部分数字为素数。因此,游戏规则显然要求也找素数填上。他偶然选中一个素数填入一个小空格内。当计算机告诉他选择正确时,他反复试探着把其他素数都找了出来。接着,他把所有素数都记在脑子里,还说知道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每出现10个数字,他都能找出素数。谁也没教过他规则,连他父母都感到惊奇,不知道他用的是什么规则,竟然如此轻而易举地就找到了素数。

3岁时,他已会玩全部初级数学计算机游戏。在这一年龄,他可以在脑子里将任何一对和为15或15以下的数字相加。5岁时,他就会做减法、乘法、除法、取近似值,并且会做文字题。在做加法与乘法时,他知道如何进位。他能在脑子里用这些运算解题。例如,有人问他1030里有多少个10,他立即回答103个。他母亲给他出过一道特难的题,他的回答更令人目瞪口呆。“百分之五是千分之几?”(即5/100=?/1000)。他漫不经心地说:“50。”我问他对数字是否感到过厌烦,他回答:“没有,从来没有过。”

他的加法心算能力令人叹服。4岁时,他最喜欢同时也是最难的计算机游戏之一是需心算加法与取近似值。该游戏先给出一个数字,玩的人必须往这个数上加数,最后得数最接近目标数者为胜。例如,给出的数可能是57,要求在5、8或1这几个数中选一个加到57上,目标数是63。每次只能加一个数。凯利与计算机对阵时总是打败计算机。他往往把3个数审视一遍,然后选一个,留给计算机的两个全是不好的选择。因此,在此例中他选的是5,得数是62,而计算机选择的结果只能是65或58。他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把所有三个数都与原数相加,将其和加以比较,于是就找出了最接近目标63的那个数。

像大卫一样,他也有难事。大卫是在纸上用线性方式解算术题有困难,凯利是解释不了他是如何算出来的。他常说,“我就是想出来的。”或者说,“我就是脑子里想了想。”这种情况在数学早慧儿童中很有代表性。或许他们对数字关系有一种视觉想象,只是在学校无法用线性方式把它表达出来。

凯利的父母从未对他进行过数学训练。他们只是给他提供材料,因为他们认识到他对数字情有独钟。凯利需要的也只是材料而已,其余的他都自己做。父亲把乘法表一拿给他,3岁的凯利自己就毫不费力地学会了。5岁时,凯利已具备小学毕业生应掌握的全部算术与数学技能:他会加法、减法、乘法、进位、除法、取近似值,还会解复杂的文字题。

有这么一个例子,从中可以看出另一个像凯利一样有数学天才的儿童是如何解代数题的。该题要求求X是多少,所给方程为:9+X+X=29+29+29。那个孩子只扫了一眼题便写出39。他解释说,因为29比 9多20,他就把20分为两半,然后在其余两个29上各加上一个10。和凯利一样,他似乎深谙数字之间的关系,不是用什么算法,而是凭直觉一下子就把题解出来了。这个孩子和凯利学数学的方法显然与其他大多数孩子不同。

凯利5岁时,我对他进行观察研究,发现他可以一连3小时独自搞数学活动——摆卡片或木条、算题、在计算机上玩数学游戏等,从不觉得累。他喜欢独处,常常自己一个人玩,比如他宁愿在黑板上写数字玩,也不愿和同一教室的其他孩子一起玩。

5岁的凯利称自己为“数字童子”。他与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从2岁起一直如此。他把数字加进自己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他孩子眼中所见的是一

科学培育儿童指南 - 21-40 - 图文

好奇心盛高智商全才儿童的求知欲犹如学者一般,他们问的问题很深。碰到他们想研究的问题,他们会穷追不舍,直至对所掌握的情况满意为止。锲而不舍  聚精会神这些儿童对某事感兴趣时,可表现出高度的锲而不舍精神和聚精会神能力。精力充沛这些儿童精力充沛,因而不仅能在面对挑战时精力高度集中,而且能在没有充分受到刺激的情况下表现得异常活跃。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68hi551p1797950lpza3sk4u09qm100fi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