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菌等均有一定的益处,海参的功效正在逐渐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
近年来,有美国学者从海参中提取出一种特殊的物质,即海参毒素,这种化合物能够有效抵制多种霉菌及某些人类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海参还含有多种活性成分 。其中海参皂苷大都具有强烈的生理活性,这些生理活性包括:抗肿瘤作用、抗真菌作用、抗放射作用、细胞毒性作用及抗胆碱作用等;而海参多糖具有抗肿瘤和诱导血小板凝集等生理活性。除此之外,海参还含有活性肽、糖蛋白、活性钙等,它们都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
3、消费认知:进补习俗多见于传统海参产区
,部分沿海地区有数九吃参的传统,其它地区则并不明显。我们了解到像、等地有比较浓厚的参补传统,即数九吃参,从冬至的次日开始,九九八十一天,每日一参,但也限于收入较高的人群与当地人群;但在其它区域尤其是非传统海参主产区,数九吃参的传统要弱很多;同时我们注意到,作为海参进补,多围绕着传统海参主产区,以鲜参进食为主,因此作为居民惯性消费海参目前仍然是以充足的鲜参而非干参为前提的。
根据我们调研的海参主产区情况来看,“男吃海参,女吃鲍”的观点在当地较为深入人心,虽然从现代营养学的看法来看,二者对男女并不存在着本质的差别,但人们普遍认同海参具有壮阳、补肾、益精的作用,而鲍鱼则具有滋阴、润燥、养肝、美容的功效。此外,海
. . . .
. . .
参被当作补品用来强身健体,当地人认为秋冬进补,可以预防感冒,有买海参的钱权当抵消医药费的观念。
二、供给面分析
1、时间序列视角:目前处于供给弹性释放的阶段
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分,海参养殖发展阶段包括:集中于渤海湾入口海域养殖― ― 2005 年前后“南参”、“西参”等进行试养― ― 2008 年前后“南参”、“西参”开始规模化养殖― ― 2010 年以来快速放量― ― 未来预计将随着参苗技术突破、新适养海域的不断出现,产能壁垒进一步降低
(1)第一阶段:“三市供应”阶段(2007年以前)
、威海、占据全国海参供应的90%以上。根据地方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 年,市产量达2.5 万吨,此外,威海、产量达到2.85万吨、1.87 万吨, 三个渤海湾入口主要城市占据全国海参产量的93.14%。
. . . .
. . .
其它海域条件限制并不适宜海参养殖:影响海参生长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影响最为直接、迅速的包括温度、盐度、疾病等,海参生性娇贵,如若遇到高温、盐度不稳定则很容易大面积死亡。东海、南海水温偏高,渤海湾附近海域盐度不够稳定,因此在2007 年以前海参的养殖仍然限定在三市区域。
养殖海域条件限制:水温、盐度、PH、清洁度影响。。海参最适生长温度在10-20 度(超20 度夏眠,低于5 度不生长),盐度为28‰~34‰,PH 值在8 左右,清洁度要在60%以上等等。
. . . .
. . .
(2)第二阶段:“南参、西参”技术突破,大棚参缩短养殖周期(2008-2012)
东参西养。在2003-2008 年,在渤海湾西部海域养殖海参曾多次被否定,例如东营,在自然海域中没有海参这种生物,很多渔业专家认为不具备养殖条件。渤海湾西部海域养殖的主要问题在于盐度、水质,但是经过4-5年的驯化、技术上的不断改良,“西参”于2008 前后开始大规模增长。
渤海西部海域海参养殖主要问题。第一是盐度不稳定,变化较大,由于海参对盐度变化特别敏感,据我们了解,海参在对海水盐度适应以后,如果盐度剧烈变化超过5‰,则会造成大量死亡;第二是单细藻过于丰富,超过了海参适合生长的密度;第三是水质浑浊,透明度较差。第四是底质问题,海参须附着在礁石生长,如果是泥质海域则容易陷入其中影响生长。
技术改良与持续驯化克服养殖限制。为克服盐度的不稳定问题,采取了虾池养殖的方法,人工干预保持盐度的稳定;另外,针对水质的问题,采用贻贝吊养,净化水质的同时,也解决了单细胞藻过多的问题,起到了水质提升的作用;针对海域细沙底质、礁石驻足的要求,则用石头造礁,后来改用瓦片,现在用遮阳网,逐渐减少成本。除此
. . . .
. . .
之外,我们了解到,逐步驯化,对新海域适应也是突破养殖限制的一个重要方面。总起而言,经过4-5 年的驯化与技术改良,在养殖户、当地政府、水产技术专家的配合下,海参成功实现“东参西养”,克服了传统的盐度不稳定限制,包括、东营、、昌黎、乐亭、潍坊等多地开始成为海参养殖的新的增长区域。
北参南养。同样是在2003 年非典事件以后,从2004 年开始,北参南养就在霞浦等地开始试验,北参南养的核心问题在于海水温度,参苗无法在南方育苗、保苗,海参无法在夏天时的高温海域生存,但随着“北参南迁过冬”的养殖方式逐渐成熟, 2008 年开始大规模发展。
北参南养的主要问题。南方水温过高,据我们了解,要到11 月水温才会到20 度以下,一直持续到次年4 月份,而在5-10 月份,海水温度都高过20 度,最高甚至能到30 度左右,过高温度下不管是育、保参苗,还是养成参都将难以存活。
“北参南迁过多”应对高温问题。冬季到来,北方水温过低,海参不生长,南方养殖户(也有部分北方养殖户来到南方养殖)于11 月份,从北方采购大苗(8-15 头)到南方,此时南方水温适中,养殖4 个月左右,于次年3-4 月份上市。 目前这种模式已经较为成熟,据了解,霞浦2011 年产量达到1.5 万吨,已经占到了全国产量的10%,
仅下浒镇的养殖规模就是2010 年的6 倍多,达2 万多个网箱,显示了南参的快速发展态势。
大棚参。由于海参对温度的敏感性,一年实际生长的时间不到半
. . . .
海参行业分析报告文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