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65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答案13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河南科技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6分)

2、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6分)

3、辩证的否定:是指事物通过自身的内在矛盾实现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它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6分)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6分)

5、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合乎必然性的前进发展,是社会由旧的历史时代向新的历史时代的转变。社会进步和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6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

答: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史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3分)

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或者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第一方面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回答物质和意识究竟谁产生谁,谁在时间上先于谁的问题,也就是本原问题。在世界本原问题或者第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都强调物质是第一性的,是本原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则相反,夸大意识的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甚至认为人类之内或者人类之外的精神力量能够决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5分)

第二方面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大多数哲学家一般都坚持世界是可知的。还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或不能彻底认识世界。(5分)

在这两方面的问题中,第一性问题或者本原问题起决定作用,是最根本的问题。第二方面问题或可知性问题的解决,受制于第一方面问题的解决。(2分)

2、简述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的内涵。 答: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从观念出发来解释世界以及旧唯物主义历史观夸大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决定作用的主张不同,唯物史观从实践出发来理解社会生活。强调实践,尤其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3分)

(2)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和联系,而且人和人之间也必然要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互换其活动,产生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一切社会关系。(4分)

(3)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4分)

第1页(共3页)

考试科目代码: 653 考试科目名称: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生产实践,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分)

3、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5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5分)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形而上学割裂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有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这种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观点往往造成思想上的绝对化和片面性。(5分)

4、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形态”理论。 答: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践活动的历史积累是人生活在由人所创造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是人的实践创造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人,使人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获得特定的社会关系。人类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着越来越多样化和扩大化的交往活动,从而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规定性,在此基础上来实现自身的发展。(5分)

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10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试述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基础。(30分)

答:(1)党的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之上的。其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8分) (2)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创造性地运用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8分) (3)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具体地说,一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承担者。他们生产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创造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并为政治、科学、文化等其他社会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停止了生产,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就要灭亡。必须充分估计创造物质财富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二是人民群众在精神财富创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科学发明、艺术创作是劳动人民亲自制作和创造的,在劳动人民中产生了许多发明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直接为人类创造了重要的精神财富。三是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通过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反对反动的统治阶级的革命斗争来实现。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尽管在革命斗争中有过挫折和失败,但它们始终是各自时代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新兴的剥削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中,革命的主力军仍是劳动者阶级。强调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并不意味着对杰出人物作用的否定。但马克思

第2页(共3页)

主义认为,伟大人物发动的重大历史运动,不仅要考虑人心的向背,而且要以不同的方式同人民群众的斗争相结合。(7分)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是一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从认识论上说,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这就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群众路线的工作路线有机统一起来。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首先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群众做调查工作。做到从群众中来,只是完成了领导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从群众中集中起来的领导意见再回到群众中去,使群众认识到这些意见是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的,号召群众实行起来、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7分)

2、运用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相统一的原理,谈当代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30分) 答:(1)社会形态是指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形态的性质,并从根本上把不同的社会形态相区别。而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因此,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才能有可靠地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的过程,即人类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社会发展表现为在生产力推动下,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过程,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这说明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表明社会发展过程具有决定性特征。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就是指社会运动具有规律性。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内容,就是用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依次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0分)

(2)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发展过程,社会发展是人的活动的结果。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就存在着人的选择性特征。社会发展过程中主体的选择性是指在历史转折时期出现多种可能性时主体对具体道路的确定作用。主体选择性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一是这种主体选择取决于内在矛盾与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取决于不同阶级、集团实际力量的对比,取决于民族交往;二是这种选择取决于人民大众的愿望与要求,取决于领导集团对历史必然性和本民族特点的认知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民族的根本利益。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社会发展的客观性与主体的选择性是内在地统一的。主体的选择性不是对社会形态发展决定性的否定,因为主体选择性的对象只能存在于可能性空间中,可能性空间是选择活动的前提,而这个可能性空间却是由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主体的选择有既定的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这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10分)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充分说明了坚持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一致性。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旧中国,社会基本矛盾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了历史决定论的作用。同时,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确选择的结果。在20世纪40年代末,在中国进行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前途和两种命运的大决战。以国民党反动派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妄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则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又体现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使国家更快发展起来,却是一个崭新课题。为了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之时起,我们党就进行了艰辛地探索。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党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走什么路、举什么旗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10分)

第3页(共3页)

65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答案13

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6分)2、客体主体化:是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slsv9s7v9797950lpza3sk4u09qm100fin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