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简答:惩罚就是负强化? 错误

认知学说: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要以意识为中介S-O-R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洛斯、罗杰斯、凯利 (1) (2)

以人性为本位的教学目的观 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观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构建知识的框架(先行组织者) 简答:先行组织者分类及其实施策略? (1)

先行组织者技术的目的:说明式先行组织者(提前输入的知识)适用于对陌生知识或知之甚少的知识教学;比较式先行组织者适用于有所知或容易混淆的知识

(2)

先行组织者教学程序:呈现正式教学知识之前,提前输入一个引导性的知识点,以同化后来学习的新知识

(3)

设计先行组织者知识的要求:抽象性,概括性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观: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观: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教师必须关心学习的实质,以及学习者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学习效率如何等问题,必须明白要求学习者获得什么学习效果;教师要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知觉的整体性:初中生已经具备知觉整体性的特点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们能够根据经验,对事物的知觉中伴有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所以能够对事物作出最佳解释说明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人们能够把所要知觉的对象迅速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正确理解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比如距离、角度、照明度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人们对所知觉的事物的认识却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化 中学生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发展: (1)

有意识记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目的的明确、而在学习中得主导地位越加显著

(2)

中学阶段不仅有有意识记在发展,无意识记及其效果也在发展

中学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特点

中学阶段年级越高,意义识记的成分越多,机械识记的成分相对减少,机械识记的效果越差,意义识记是他们主要的识记方法且效果越来越好 中学生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的发展:

11

对于中学生来说,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是必不可少的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

情绪和情感丰富热烈:昂扬向上是中学生情绪体验的主旋律,他们需要宣泄和表达,情绪活动强烈,一点小事就可以让他们燃气激情,也可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备受打击

(2) (3) (4)

情绪和情感容易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

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纹饰现象:表现为情绪的表里不一

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容易冲动爆发,但是还是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人格的基本特征: (1) (2) (3) (4)

整体性 稳定性 独特性

社会性:社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了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人格的结构:(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4)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5)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 (1) (2) (3) (4) (5) (6)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充分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 利用集体教育的力量 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1) (2) (3)

生物遗传因素:人格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环境因素

12

(4) 早期童年经验 (5)

自然物理因素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构成本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

超我: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 口腔期(0-1岁) (2) 肛门期(1-3岁) (3) 性器期(3-6岁) (4) 潜伏期(6-青春期) (5)

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母亲)0-1.5岁 (2) 自主感对羞涩感(父母)1.5-3岁 (3) 主动感对内疚感(家庭)3-6岁

(4)

勤奋感对自卑感(学校、邻居)6-12岁(小学阶段)

(5)自主同一感对角色混乱(同伴)12-19岁(中学阶段) (6)亲密感对孤独感(朋友、配偶)成年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同事、家庭)中年期 (8)走我整合感对绝望感(全人类)老年期 简答: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1) 依据识记,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绝对优势 (2) 开始探索和发现自我 (3) 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 (4) 情感内容日渐丰富但肤浅

(5)

信赖中求独立,出现了对成人的反抗,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

气质类型与特点: (1) 胆汁质 (2) 多血质

(3) 粘液质:稳重安静,沉默寡言,善于忍耐 (4)

抑郁质:多疑,易疲劳

简答:气质在教育工作中该如何利用? (1) 扬长避短

(2) 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3) 进行不同的职业指导

(4)

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13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理解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包括强化法、系统脱敏法、认知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等。 (七)中学德育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

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

中学生德育的构成

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立场 、政治态度的教育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和社会公德所需要道德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2.理解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理解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 水平1(前习俗): (1)服从与惩罚定向

(2)利己主义定向(对我有何益处) 水平2(习俗):

(3)人际和谐与一致(好孩子定向)

(4)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法律与秩序定向) 水平3(后习俗): (5)社会契约定定向

(6)普遍伦理原则(原则与良心定向)

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

中学德育的内容: (1) (2) (3) (4) (5) (6)

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集体主义教育:集体荣誉感 社会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意识 劳动教育: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劳动

自觉纪律教育:教育中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文明礼貌教育:尊老爱幼,待人热情,有礼貌,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14

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分析和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德育过程的规律: (1)

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

标志,是其在一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

(2)

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道

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3)

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活动和同伴交往是道德

发展的主要环境,儿童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获得道德认识,调节道德行为,并在活动中培养尊重、关心、合作等品质

(4)

渐进性与反复性

辨析: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错误,是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5.理解德育原则,掌握和运用德育方法,熟悉德育途径。 中学德育原则: (1) (2)

言行一致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正面说服、积极引导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3) (4) (5) (6)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 集体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协调学生、家长、学校的一致性,协调科任教师的一致性

中学德育的途径: (1)

教学:学校德育最基本、最常用、最实用的形式,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

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2) (3)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课外和校外活动:参加社会劳动,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班主任工作

中学德育的方法: (1) (2)

说服教育法(明示):摆事实、讲道理

榜样示范法(暗示):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

情感陶冶法: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隐形课程,

15

《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资料(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 

简答:惩罚就是负强化?错误认知学说: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要以意识为中介S-O-R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洛斯、罗杰斯、凯利(1)(2)以人性为本位的教学目的观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观奥苏贝尔:“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qvm19fjm52wkqq4m2ie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