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上海的外国人越来越少了吗?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上海的外国人越来越少了吗?

澎湃新闻记者 储静伟 张婧艳 实习生 顾亦滢 上海几大主要外国人聚居社区中,常住外国人口数量并无明显变化。 澎湃资料

9月22日,日本财经媒体《Japan Business Press》刊出报道,称“外国人居住者和游客在上海慢慢消失,投资和消费也在变少。”甚至,著名的外籍人士聚居区“古北新区”的水城南路上沿街店铺也从“超高人气”变成了“无人问津”。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多日调查发现,上海几大主要外国人聚居社区中,常住外国人口数量并无明显变化。出入境等权威部门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上海常住外国人在17万左右,虽较2013年有小幅下滑,也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投资方面,截至2015年8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22家,其中1至8月,上海共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2家。

另外,入境上海的外国游客数量方面,2014年起已经恢复同比增长状态,2015年前7个月,来上海旅游的外国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同比增长0.93%。从国别来看,除了日本游客同比大幅下降6.87%,其他如韩国、德国、加拿大、东南亚等来沪游客都有较大幅度增长。

古北新区:水城南路冷清,或因老外迁往古北二、三期《Japan

Business Press》刊出报道在开头提到了位于上海长宁区的“古北新区”。文章称,这个作为外国人居住区发展起来的地方,如今在其一些大型公寓里,日本人和外国人居住者的数量正在减少。与2000年代后半期相比,停车数量和俱乐部会所的活动均有明显减少。负责该地区的虹桥街道荣华居委会对此并不认同,他们手中的数字表明,近年来该地区外籍人士有进有出,但总人口数“上下浮动不大”。居委会的高先生介绍,每一个入住古北新区的外籍人士在办理居住证时,通常要到居委会盖章,“昨天还有几个日本籍居民来敲章呢。”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第一个涉外商务区――虹桥经济开发区在市区西部启动。作为其配套生活设施,1986年,上海第一个大型高标准国际居住区古北新区开始兴建。具体位置为西起虹许路,东至姚虹东路,北起延安西路(高架)与虹桥路,南至古羊路。2005年后,古北新区的二期、三期又陆续建成。9月24日下午,澎湃新闻记者前来古北新区探访,其中一期的代表性住宅小区钻石公寓、宝石公寓、翡翠公寓等,大都沿着水城南路,由于年代关系,已经显得较为老旧。再看古北二期御翠豪庭、华丽家族、古北花园等高档别墅和公寓,明显“高大上”不少。正赶上小学放学时间,一辆接一辆的标记着“国际学校”的黄色校车从水城南路驶过,在周边小区入口停下来,家长或保姆纷纷前来接过自己的孩子。街道上立刻热闹起来,这些来自日本、韩国或其他国家的小学

生们从车上下来,热情地用中文或各自国家的语言同车上同学道别,牵着妈妈的手,一路叽叽喳喳地走进小区。“古北新区从来没有变冷清呀,这里居住着许多外国人、还有他们的家属,比例一直很高。”古北新区荣华居委会工作人员高先生看着这些场景,对日本媒体的报道表示不解。不过,他也告诉记者一个新的状况,相比5年前,古北一期外国人口比例确实在下降,目前大约占总居住人口的30%不到,因为他们很多人都搬迁到更新、生活条件更好的古北二期、三期去了。 相比于1995年前后建成的古北一期,2005年落成的古北二期、三期改善了之前通道过密、绿化率偏低等弊端,虽然房价更高,但对日韩企业“吃住公司全包”的员工也有更强的吸引力,“整个古北地区,外籍人口总数应该是变化不大的。”古北新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整个古北新区最近统计10852户,大约三万多人,里面16262人是外籍,“近几年整个古北新区常住人口一直维持在3万人上下,其中老外占到50%左右,这个数字没怎么变动过;外籍里70%左右是日韩籍,也没有很大的变化。”前述日媒文章还提到,著名的外国人社区“古北新区”里,昔日人头攒动的水城南路上现在空空荡荡,沿街店铺也从“超高人气”变成了“无人问津”。记者探访了水城南路的几家日料店,餐馆经营者对生意的减少并不觉得奇怪。“现在日本客人占比到不了一半,比以前确实有所减少。”水城南路万科广场的一家名为“味藏”的日料店

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餐饮生意竞争太激烈了,二期、三期那边开了许多日料店、韩餐店,还有各类美食店,我们的生意被分流了不少。”碧云社区:外籍员工常两三年轮换,人口未减少除了古北新区,位于浦东的碧云国际社区、联洋广场,也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大型高档社区,外国人居住比例同样非常高,其中尤其以碧云社区更为著名。碧云国际社区最初也是因为临近金桥开发区,大批欧美企业入驻,浦东新区为随着而来的大量外企员工建成的高档生活配套社区。在这里居住的外国人以欧美国籍为主,工作区域包括了金桥开发区、陆家嘴、张江等区域。近两天,澎湃新闻记者也探访了碧云社区,其中“百富丽山庄”(BEVERLY HILLS)可以说是碧云社区的标志性别墅区。住在这里的外国人一般都是“拖家带口”的企业高管,以中短期租住为主,但也不乏在此买房、安家置业的人。而一些公寓里居住的则多是单身的外籍员工,他们会根据公司的需要,通常两三年轮换一批员工。美国人S.R已经在碧云社区居住了五年了。2010年,他带着三岁的儿子和中国妻子从韩国首尔搬到了上海,他觉得,除了没有浦西那么“有趣”,碧云整体来说都是很不错的。“我妻子更开心,她在这里有很多朋友。”他开玩笑说,美国已经没有亲戚朋友需要回去探望,自己现在是“绝对自由人”,准备永久居住在上海了。健身休闲中心是社区居民们最常去的地方之一,每到中午,这里就会坐满喝咖啡的人,其中不乏带孩子的外

籍妈妈。Louis和Yvanne都来自德国,她们形容自己是“老公上班后无所事事者”,“或许两年后,别人来替换丈夫,我们就跟着回德国了。”Ida是丹麦人,她的情况也类似。这两天,丈夫公司一个短期项目把她们一家人又派到了上海。9年前,他们一家曾在碧云社区居住了两年。“很多当时交到的朋友,现在都不在上海了。碧云社区相关负责人张晋俊告诉记者,现在的1.4万社区人口中,有9000多人是外籍,其中欧美人占绝大多数。“从1993年开发第一批楼盘起,这里就都是涉外小区。”他说,当时这里是作为金桥外企工作园区配套的生活园区开发的,来这里租、购房屋用的都是美元。到了1998年前后,生活园区陆续建成。现在这里的房型很多样化,既有主供外籍人士阖家居住的联排、独栋别墅,也有给只身来沪者的小公寓,租金都不低,一般的月租能到七八千,高的能上几万元。张晋俊也证实,在碧云社区常住的外国员工常常轮换,通常两三年就会轮换一批,居住5年以上的少,“所以社区的外国常住人口有一定波动很正常,近两年这里常住外国人口一直维持在9000人上下,没有增长,也没有明显下降。”他告诉记者,也不排除一些外企因经营不善裁人或整体搬迁的情况。数据:外国游客增加,跨国总部在增加究竟是否如前述日媒报道所说,上海的外国人居住者正在流失、游客在下降、投资正在减少呢?澎湃新闻从权威渠道获得的信息显示,该报道显然夸大、甚至严重失实。2009

上海的外国人越来越少了吗?

上海的外国人越来越少了吗?澎湃新闻记者储静伟张婧艳实习生顾亦滢上海几大主要外国人聚居社区中,常住外国人口数量并无明显变化。澎湃资料9月22日,日本财经媒体《JapanBusinessPress》刊出报道,称“外国人居住者和游客在上海慢慢消失,投资和消费也在变少。”甚至,著名的外籍人士聚居区“古北新区”的水城南路上沿街店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1qv0j7iwhb3pebe0io3703gjy5zd2f00lw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