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 水产动物病害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病害发生的病因 ,致病机理 ,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 ,预防 施和治疗方法的
科学。
2. 3.
病毒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渔药: 是为提高增养殖渔业产量,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病、虫、害,促进养殖对象健 康成长,增强机体
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所使用的一切物质。
4. 渔药残留: 水产养殖生物接触渔药后, 药物的原形、 代谢产物以及与该药物相关的杂质蓄积在其细胞、 组织或器官
内,称为渔药残留。
5. 渔药代谢动力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研究渔药浓度在机体内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临床 用药监测、预测渔药
不良反应和制定最佳合理给药方案的理论依据
6. 病毒的致病机制(感染后的表现) :顿挫感染、溶细胞感染和非溶细胞感染 病毒感染类型:急性感 染、慢性感染、潜伏
感染、慢发病毒感染
7. 8. 9.
致病性:病原菌具有克服机体防御、引起疾病的能力
毒力: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 细菌的毒力分侵袭力和毒素
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在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10. 细菌的感染途径:接触感染、创伤感染、消化道感染 11. 细菌的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潜伏感染、带菌状态、显性感染
12. 寄生:有的在某一部分或全部生活过程中,必须生活于另一生物之体表或体内,夺取该生物之营养而 生存,或以该生物之
体液及组织为食物来维持其本身的生存并对该生物发生危害作用,此种生活方式
13. 寄生虫:暂时或长久性寄生在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夺取宿主的营养并且给宿主造成不同程度危害的计 生动物 14. 寄主种类:终末寄主,中间寄主,保虫寄主。
15. 终末寄主:寄生虫的成虫时期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中间寄主:寄生虫的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若16.
幼虫期或无性生殖时期需要两个寄主, 则最先寄生的寄主称为第一中间寄主,其次寄生的寄主称为第二中间寄主。
保虫寄主:寄生虫寄生于某种动物体的同一发育阶段,有的可寄生于其他动物体内,这类其他动物常 成为某种动物感染寄
17.
生虫的间接来源,故站在某种动物寄生虫学的立场可称为保虫寄主 寄生虫的感染方式:经口感染,经皮感染(主动经皮感
染、被动经皮感染) 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栓子:固气液) ,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的过程 血
18.
栓: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 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 黏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
19.
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20.
充血:器官或局部组织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缺血引起的坏死 水肿:等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
21. 22. 23. 24.
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变性 :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原有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 细胞肿胀: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
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脂肪变性: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
25.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炎症:机体对致炎因素的局部操作所产生的具有防御意义的应答性反应 变26. 质 ;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变质 再生: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新生而修复, 这种27. 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再生。 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 28. 29. 30. 31. 32. 33.
34. 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可分为直接化生和间接化生 35. 直接化生:是指一种组织不经过细胞的分裂增殖而直接间接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组织的化生 36. 间接化生:是指一种组织通过新生的幼稚细胞而转变为令一种类型组织的化生 37. 积水:积水是指体液在体腔内积聚的现象。 38. 水肿:等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
39. 代偿: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 改变、功能加强或形
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40. 代偿的形式:代谢性代偿、功能性代偿、结构性代偿
41. 机化:坏死组织、炎症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新生的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42. 药学效应动力学:药物进入机体后作用于机体,影响某些器官的组织功能,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 制、作用规律和作用
方式以及所引起的生物效应的科学就是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动力学或药效 学。
43. 浮头:水体中溶解氧降至鱼类或水产动物不能正常呼吸时,鱼类等动物头部浮出水面的现象。 44. 泛池:水中缺氧引起的鱼窒息。
45. 跑马病:鱼苗下塘后遇阴雨连绵,水温较低,池中缺乏适口饵料引起的鱼病。生病草鱼、青鱼成群结 队围绕池边狂游,长时
不停。由于过分消耗体力,使鱼体消瘦,体力衰竭而死。
46. 白皮病:又叫白尾病,其病原菌是白皮极毛杆菌。患该病的鱼发病初期尾柄处发白,随病情发展迅速 扩展蔓延,以至自背鳍
基部后面的体表全部发白。
47. 疖疮病:病原为疥疮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发病部位通常在背鳍基部附近两侧。在皮下肌肉内形成感染 病灶,随病灶内细菌繁
殖增多,皮肤肌肉发炎化脓形成脓疮。
48. 竖鳞病:病原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疾病早期鱼体发黑,体表粗糙,鱼体前部鳞片竖起,向外张开像 松球,鳞片基部的鳞囊
水肿,内部积聚着半透明的渗出液。严重时全身鳞片竖起,鳞囊内积有含血的
渗出液。
二、填空题
引起病理性萎缩常见的原因有:营养不良萎缩、压迫性萎缩、 缺血性萎缩、神经性萎缩和 1、
等。
复口吸虫典型的生活史有七个阶段:卵T毛蚴T胞蚴T 雷蚴T尾蚴T囊蚴T成虫。
4、
目前,主要养殖品种常见的疾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 、真菌性疾病 、寄生性疾病和
5、
病等。
8、
鲤春病毒主要危害一龄以上(多大规格)鲤鱼,主要流行于 水温12 — 18 C的春季(季节)
过22 C时一般不再发病。
水产养殖管理中“四消”指鱼种消毒、 饵料消毒、 工具消毒 和 食场 。
9、 11 、通常所指的草鱼“四病”是 肠炎 、赤皮 、 烂鳃 、和 出血病 。
12 、病原体间接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人为传播、动物传播、水流传播和粪便传播等四种方式。
14 、按寄生虫寄生物的性质可分为 兼性寄生、 暂时性寄生、阶段寄生 和 终生寄生
15 、鱼类常见的纤毛虫病有 斜管虫病、 车轮虫病 、 小瓜虫 和 隐核虫病 等。
16 、细胞坏死时,核的变化分为 核浓缩 、 核碎裂 、和核溶解 。
17 、药物的相互作用表现出 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 相加作用 和 毒害作用 等四种形式。
18 、诊断水产动物疾病时一般遵循程序为现场调查、肉眼观察 、显微镜观察 和 实验诊断
19 、引起水产养殖动物发生疾病的外在因素有 人为因素、 理化因素 和 生物因素。
20
、鱼类常见的复殖吸虫病有穴居吸虫、双穴吸虫病和 侧殖吸虫病等。 21
、鱼类疾病按感染类型可分为 原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再感染 和 重复感染 等。
22
、鱼类常见的鞭毛虫病有 锥体虫病、隐鞭虫病和 淀粉卵涡鞭虫病等。
23
、草鱼出血病的三种类型为肠炎型、红肌肉型和红鳍红鳃盖型。
废用性萎缩
非寄生性疾
,水温超
24 、鱼类的微生物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和原生生物等四类。
25 、常用外用消毒氯制剂有 二氧化氯、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 和二氯海因等。 26 、目前,水产药品中常见的内服抗菌药有土霉素、磺胺、氟苯尼考、恩诺沙星 28 、药物在机体内分为 吸收、分布、代谢 和 排泄 等四个过程。 29 、鱼病防治中常用的外用杀虫药有敌百虫、
硫酸铜 、高锰酸钾和 硫酸亚铁等。
和 诺氟沙星 等。
30 、草鱼常见的疾病有肠炎、赤皮、烂鳃、水霉 和 出血等。 31 、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是 病原 宿主 和 环境 相互作用的结果。
32 、渔业水质污染主要包括 营养盐污染、油污染、有机污染 和 重金属污染 四类。 33 、寄生虫按寄生部位分为: 体外寄生 和 体内寄生 两种。 34 、寄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
对抗 和 协助 两种。
35 、化生根据发生过程可分为 直接化生 和 间接化生 。
36 、病理性萎缩常见类型有营养不良性萎缩、废用性萎缩、缺血性萎缩、压迫性萎缩 37 、疾病的结局包括 完全恢复、不完全恢复 和 死亡 三种。
38 、引起淡水鱼白点病的病原是 小瓜虫 ,引起海水鱼白点病的病原是 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 。 39 、水霉病在鱼卵的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卵膜外丛生大量外菌丝,故叫“卵丝病” ,被寄生的鱼卵因外菌
和 神经性萎缩。
丝呈放射状,故有“太阳籽”之称。
40 、按寄生虫寄生的性质划分,寄生方式可分为 可
分为 暂时性寄生 和 经常性寄生 。
兼性寄生 和 真/ 专性寄生,后者从时间的因素来看,又
41 、疾病的控制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诊断 42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给药方法及优缺点
优点
、预防措施 和 治疗方法
缺点
悬挂法 操作简单,用药省,水质危害小
用药省,水质危害小
只能局部消毒灭菌
对水体病原无作用,操作稍缓
浸洗法
最新水产动物病害学复习资料



